《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庆百年华诞 创历史伟业 首页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阐释

作者:崔 湧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20   发布日期:2021-5-19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如何用历史眼光、理论维度、创新视角来认识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悟透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意义重大。从“用学术讲政治”的视角,突出问题意识,从学理层面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进而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和行动自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理论精髓

(一)核心内容

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是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着重说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精神实质,集中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十四个坚持”着重阐明在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习近平同志大历史观的思维看历史,中国近代180多年的民族发展历程,“十四个坚持”是实现国家统一、现代化建设、民主政治和文化繁荣兴盛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最大公约数的“路线图”和“方法论”。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

(二)理论精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著、原文、原理的金钥匙。

1.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历史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自建党以来,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从当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为人民美好生活,共奋斗”,既坚守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论,又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的根本观点。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使命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立体呈现,更是世界历史整体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需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必然逻辑。1840年以降,中国近现代史从一贯独立叙事的民族历史被强行被动带入世界历史,“带到了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前夕”,从此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征程。将晚清帝国的衰败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进程中,恩格斯指出:“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因此,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才能以世界历史的高度来辩证看待近代中国的问题和未来,感知古代辉煌中国与近代屈辱中国的强烈反差,进而产生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共鸣。

其次,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前进的必然逻辑。中国革命的道路极其艰难曲折,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靠旧式农民革命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不可能完成,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最后,以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是当代历史前进的必然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而是顺应发展潮流融入开放的世界和向世界的开放中前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焕发了青春,也为全人类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60多年前,梁漱溟先生曾问:“中国以什么贡献给世界?”对此,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当代中国的发展为世界作出了生存性贡献、发展性贡献、制度性贡献、和平性贡献和文化性贡献。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睿智思考

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表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形成密切的交往,在经济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世界史”。马克思由此提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那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世界历史将何去何从,这种历史的必然性又将如何呈现?秉持内外兼修、兼济天下,习近平同志深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方针政策,在传承以往世界历史理念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思想。为世界谋大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未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经阶段。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一)实践是创新之源

1. 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把握和运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

从现实基础看,我国的自身纵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横向发展看,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当年那么土了。”与此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中,重大进展与重大矛盾并存,光明前景与风险隐患并存,发展动力与发展阻力并存。在积极破解“中等收入陷阱”“贫困陷阱”“历史终结论”“历史周期率”“塔西佗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文明冲突论”“李约瑟之问”“全球化陷阱”十大世界性难题方面,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2.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开创了新局面。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些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

(二)理论创新

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进行了新布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布局,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特别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指明了路径。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不仅使我们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务有了全面清晰的认识,也为实践提供了理论导向。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上开创了新高度

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当年政府报告中,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做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当前,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在西方文明的引领下,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的,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并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强国。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的确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上开创了新高度。

3.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上开拓了新境界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如提出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的新概括,是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重要经济保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在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上有了新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占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对国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其他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习近平同志指出:“进入一个全面的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大判断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排浪式一代代地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到现在逐渐进入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的需求供给阶段,这种变化清晰地印证了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需求的变化。

5.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得如何,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体系。

一是把党的领导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对党的领导的重新定位,体现了新时代党的领导理论的彻底性和通透感,必将促进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实践。二是深刻把握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建新布局、党的组织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认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增强行动自觉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建党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做实,在做实上见真效,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突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把为民造福的实事办好,于变局中开新局。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