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7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县域发展 首页 >

江阴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彭 雷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83   发布日期:2021-5-19

开展现代化建设试点,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的重要指示,着眼大局、立足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江阴市被列入试点后,努力担负“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遵照省委书记娄勤俭关于“江阴要在探索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全省前列”的明确要求,江阴提出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按照普遍标准与本地特色、放大优势与补短攻坚、如期达标与百姓认可、完善指标与强化考核、党政领导与各方参与“五个结合”原则,市委、市政府牢记使命,上下同心,真抓实干,全面打响集成改革、制造业第一县、江阴板块、人文宜居、民富村强“五大品牌”,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县域发展领跑者的姿态勇立潮头。

产业强市  优化实体经济主引擎

江阴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某些地方出现“脱实向虚”苗头的情况下,始终坚守实体经济,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坚实的资本市场、绿色的江阴板块,持续提升区域经济能级。

在江阴的13.5万家市场主体中,企业有4.8万家,其中从事制造业的企业达到1.8万家。实体经济对江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5%以上。调查显示,江阴重点骨干企业总数达到430家,其中年入库税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近300家,年入库税金800万元以上服务业企业150家。江阴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

2016年,江阴首次将“产业强市”确立为地方发展的首位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产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决定设立100亿元产业强市发展资金,这是江阴史上最大手笔的产业扶持资金。2018年,江阴再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强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提质增效。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接连出炉一系列重磅产业发展政策,如“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创新发展16条”等,旗帜鲜明地提出“坚定走产业强市道路不动摇,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围绕这一全新战略,江阴同时提出了“五个全力”的工作要求,包括全力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全力重塑江阴板块优势、全力加大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全力优化政府服务效能。

调研中,许多实体企业主认为,江阴之所以有现在的局面,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坚守和政府的服务理念。“该来的时候就来,不该来的时候就不来,企业和政府之间就是‘亲’‘清’关系。” 

我国的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对于下一步发展,江阴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稳”的根本、“进”的基础,以品牌为引领,全力推动江阴制造向江阴创造转变、江阴速度向江阴质量转变、江阴产品向江阴品牌转变,让江阴制造成为高端品质的象征。以“两化融合”“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契机,鼓励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实体经济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在冶金建材、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步伐。

聚力创新  按下转型升级快进键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江阴全力做强创新引擎,以打造自主创新高地为牵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活力,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而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则是企业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江阴市建立了市领导、相关部门与企业挂钩制度,实施分类指导。对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策;对优势成长型企业强化要素支持、政策扶持;对中小企业,引导其专注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成为在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

在传统产业努力破解自身局限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面向科技前沿,研判宏观政策走向,分析产业变革趋势,结合区域特点,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挺进,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江阴样本。以13.5万家市场主体为依托,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以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打造出竞争力强、创新力强、抗风险能力强的产业生态圈,初步构建起以民营经济为主导、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驱动、以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保障、以强大资本市场为依托的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江阴市委、市政府立足当今,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产学研合作多措并举,把培育创新主体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突出科技创新中的企业主体地位,将创新资源集聚到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到企业,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引导企业主动求变,以自主创新投身升级大潮:法尔胜泓昇集团独立研发出光纤内置传感器,可以智能化监测桥梁缆索使用情况,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兴澄特钢采用能源在线智能监控系统,可在线监控并实时调节煤气质量,煤气损耗减少约20%,单位能耗比全国钢铁行业平均水平低10%左右;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新能源管理技术,借助实时计算和数据分析,研发的全新电动概念车受到全球关注,成为引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智慧能源企业。以远景为龙头,江阴形成包括风电特钢、塔座、控制器等零部件生产在内的完整风电产业链。

内外兼修  打造生态安全示范区

自唐代起江阴就是长江中下游的漕运中心,拥有35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城市发展初期,随着长江沿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江阴沿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这座城市居民多年的遗憾就是“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

长江江阴段是深水良港,对江阴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对环境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在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过程中,江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思想,以打造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为引领,高标准编制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1+9”规划体系,实施长江大保护20项重点示范工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要高标准打造城市滨江亲水空间”的明确要求,江阴陆续出台《关于加强长江大保护建设生态安全示范区的工作方案》《江阴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形成集污水、大气、碳排放、土壤等“监测、管理、治理”一体化解决部署。

为了把更多的沿江岸线和绿色空间还给市民,江阴聚焦产业转型,坚决腾退化解低端产能,投资8000万元建设环境质量检监测“天网”工程,保护长江母亲河水体环境不受污染。市委、市政府主动做减法:将港口生产岸线压缩近三成,一批高污染产业陆续撤离,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和危化品码头,转型培育壮大绿色高端产业。截至目前,累计淘汰近百家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的化工企业,基本完成长江沿岸重点规划区域内化工企业关停并转任务。同时,启动“滨江亲水工程”,把城区8公里沿江、10公里运河还岸于民,以“滨江公园、运河公园”为标志,把30公里环城绿道串连成滨江亲水空间。

江阴以高端进低端退、治理进污染退、生态进生产退“三进三退”的生动实践,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持之以恒力争走出一条符合区域实际、既抓好长江大保护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让高品质城市建设和高水平生态治理齐头并进。

党建引领  探索县域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江阴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民生为导向,细化落实“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有情怀、有温度、有特色的善治之路。

推进县域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江阴按照省委书记娄勤俭 “扎实推进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的要求,系统总结改革经验,全面构建起以党建引领为保障,以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沉底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精准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温馨周到的生活服务体系、全域覆盖的公共安全体系为支撑的“1+5”县域治理总体架构。

江阴紧紧扭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的新途径新办法,将“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作为各级党组织主责主业,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通过体系化推进,有机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有效履行服务群众职责,让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得到深度融合。

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实现“支部建在网格上、党旗飘在楼栋间”。吸纳辖区有关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为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兼职委员,探索成立以社工、民警、物业、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基层力量为主体的“行动党支部”,让战斗堡垒筑牢在治理的最基层。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推动辖区内单位、企业等共驻共建共治,实现多领域、多主体联动治理。实行社区“双指挥长”制,由街道工委成员、社区书记担任指挥长,组织下沉干部、专业人员和社区力量共同参加社区党委会、社会治理联席会议,协同解决治理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改进城市治理方式,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探索具有江南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初步打造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江阴样本。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