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7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构建太湖湾科创带创新生态的思考

作者:无锡市科学技术局课题组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58   发布日期:2021-2-23

当前,无锡作为全国第14个GDP破万亿元的城市,人均地均产出均位居全国前列,站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产业变革加速迭代、城市创新格局重塑、全国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关键时期,无锡重新审视并积极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出建设“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以下简称“太湖湾科创带”),以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高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汇聚全球高能级创新要素,打造链接融入长三角区域的核心战略平台。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也成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无锡立足新时代方位,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推动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充分发挥太湖湾科创带基础特色优势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无锡太湖湾周边地区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带动无锡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城市地标、生态湿地,具备规划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的扎实基础和美好前景。一是科教资源高端高效凸显。全市科教智力资源加速拥湖发展,太湖湾科创带拥有全市90%以上的省部级科研院所,60%左右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高层次人才总量占全市比重达70%。集聚了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二是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太湖湾科创带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34.3%以上,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9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34家,初步成为无锡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区。太湖湾科创带区域内人均GDP、地均GDP均居于全市前列。三是创新创业活力能力倍增。太湖湾科创带作为“太湖人才计划”重要的落地平台,科技创业活力涌现,拥有雏鹰企业259家、瞪羚企业185家、准独角兽企业17家;国家科技项目立项数量占全市比重达73.3%,建成省级以上“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10个,其中国家级2个,位居全省第一。四是城市环境生态持续优化。初步构建形成综合立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一体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无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总体满意度评价、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前列。同时太湖湾科创带拥湖而居、依山而建,坐拥鼋头渚、蠡园、灵山胜景等特色景区,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旅游资源,山水交接,吴越传统文化与江南水乡特色交融。

(二)有序稳妥推进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建设

太湖湾科创带按照“三年起步、五年成形、十年见效”的阶段性要求,到2025年呈现“开放创新生态中枢位势显现、科技创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取得突破、全球科教智力资源加速汇聚、区域协同创新带动作用彰显”的发展态势。到2030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培育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诞生一批原创新兴产业,部分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前列,形成适合先进制造业“领跑”发展需求的创新治理体系和创新创业文化,成为全省发展领先、长三角创新示范、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三)科学合理推动拥湖发展空间格局构建

在城市布局上坚持生态为底、人文彰显,在板块开发上坚持统筹协调、优化时序,在产业空间上坚持集群集聚、土地集约,在功能配置上坚持科学合理、多元复合。以太湖岸线为界,北至范蠡大道、分范线、钱胡路、高浪路、沪霍线,西至长深高速,东至周万路、人民路(宜兴)、贡湖大道、通锡高速公路(S19),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湖岸线约108公里。按照 “一核十园多点”拥湖发展,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强“核心”——强化太湖新城示范引领。突出新城首位度、体现无锡高水准,加快人才、技术、创新平台等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打造无锡产业技术创新的“中枢”和“内核”。二是建“地标”——推动“园区”特色发展。推动太湖湾科创带沿线各市(县)区不同产业园区特色、差异化发展,重点推动未来产业园、特色产业园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三类园区等建设,加快重点园区围绕主导产业,以造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核心,率先打造标志性现代化产业链。三是重“联动”——突出“多点”支撑。按照“多点联动、高端集聚”的发展要求,推动太湖湾科创带沿线的21家高校、科研院所,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创新平台,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太湖实验室等创新资源,点面结合,联动发展。

二、优化创新生态,打造环太湖新经济生态圈

(一)高质量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坚持精准聚焦、链式拓展、前瞻布局发展导向,以前沿科技创新为突破口,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跨界融合,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产业主导权、发展主动权。实施“新兴产业领航”行动,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争取在物联网、高端芯片、射频识别、基础软件、工业APP、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壮大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推进新制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智能医疗服务、医药研发服务等高端化发展;聚焦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打造新增长点。突出科技型企业梯队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标准制定+遴选评价+跟踪调研+政策集成+服务集成”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深入实施“3+2”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计划,重点培育新经济企业,壮大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助推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科创带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上下游耦合关系,加快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二)高起点推进多元主体共建科创平台

高层次推进太湖国家实验室建设,聚焦深远海极地装备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重大前沿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推动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引培一流的科技人才、打造一流的实验条件、形成一流的体制机制,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将太湖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实验室。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等。加快推动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高标准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探索“揭榜挂帅”新型攻关计划组织方式,着力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核心技术,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三)高品质推进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空间

立足交通设施先导、生态环境为本的建设理念,优化基础设施、“新基建”、服务配套供给,突出“最江南”生态文化底蕴,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宜居宜业宜商环境。借鉴先进城市“硅巷”发展模式,打造“都市微智造”空间,重点推动在楼宇、厂房嵌入式打造一批集创新创业、文化创意、生活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微智造”空间,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契机,加大5G、IPv6、边缘计算、窄带物联网、绿色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智慧名城”。突出环太湖地区山水自然优势和沿运河地区历史文化优势,以原生态保护为重点,彰显运河文化底蕴和江南水乡特色,优化人文环境、增强绿色生态供给。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推动河湖治理研究基地建设,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太湖生态清淤、聚泥成岛试点,实施蓝藻离岸打捞,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借鉴,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魅力湖区。

(四)高层次推进构建渠道活跃的资金链

围绕企业成长规律和融资需求,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完善“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发展股权投资市场,打造无锡蠡湖基金小镇,系统构建覆盖初创、成长和成熟的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机构在太湖湾科创带注册和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创业投资向创业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鼓励上市公司、各类商会等在太湖湾科创带内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探索推动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在太湖湾科创带范围内阶段性参股天使投资机构,引导其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第一天使”、国资“第一先锋”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种子投资、风险投资失败容错机制,推动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着力解决“不敢投”问题。

三、对标先进地区,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一)高水平强化湖湾科创协同

贯彻落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加快太湖湾科创带范围内园区的整合、提升,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鲜明、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发展的园区体系。完善市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太湖湾科创带区域内园区整合提升,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以异地共建、整合托管、一区多园等模式提升发展能级。高标准建设锡宜协同发展区,重点推动大拈花湾、宜兴通用航空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在集成电路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联动协同。加强锡澄协同发展,重点推动太湖湾科创带内平台(载体)与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等对接合作,加强与江阴国家集成电路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江阴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协同联动。搭建园区大数据管理平台,统筹园区各类信息数据资源,推动园区产业、企业、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等数据在园区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汇集流动。

(二)高站位服务省域一体化

坚持系统思维、把握规律,高点定位、示范引领,突出“湖湾经济”特色,强化苏锡常城市群与环太湖都市圈建设,带动环太湖协同发展。重点加强教科研合作,深化苏南科技创新交流,加强与苏州国家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常州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动,全面融入以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体系。协同建设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立精准、开放、柔性的引才育才机制,推进区域人才规划接轨、人才工程互认、人才资源共享,持续集聚一批核心领域学科带头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中青年科研与管理人才及龙头型科技企业家,多渠道增加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供给。布局科创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带动实体经济流程再造、模式创新、业务延伸,建设一批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商产融合产业集群和平台经济龙头企业,推动中间产品向终端消费品升级。

(三)高规格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围绕“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绿色生态标杆区、综合交通枢纽区”定位,充分发挥无锡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1+N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加速对接G60科创走廊、G42产业创新带,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实施锡沪产业创新合作计划,建立常态化对口联系机制。建设“科技飞地”,推动龙头企业在上海设立企业创新中心、异地孵化器等,实现柔性引才。加快融入苏锡常都市圈,制定跨区域产业发展目录,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产业协作。加强与泰州医药高新区、泰州环保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的协同合作,联动开展技术攻关。加强与宁杭对接合作,推进太湖湾科创带与南京江北新区、杭州高新区(滨江)等长三角一流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建设园中园。

(四)高标准推进全球创新链接

明确无锡在重点产业领域亟需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标记出全球该领域技术创新最活跃、高端产品最集中、竞争力最强的区域,梳理形成以企业和高校院所为核心的全球创新地图,以高端资源链接、联合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建设国别产业园,积极对接欧美、日韩、以色列等创新高地,吸引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科技组织、学术机构等在太湖湾科创带设立分支机构。力推名校名院名所合作国际化,推动有条件的园区联合境外企业、高校院所、产业组织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实施产业化项目或共建境外科技园区。建设国际双向孵化器,鼓励创投机构、孵化服务机构直投或者参股海外创投基金,孵化引进高科技项目。举办科教博览会、科创大会、学术论坛等国际化重大活动,提高太湖湾科创带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