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苏锡常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思考

作者:苏 华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19   发布日期:2021-2-23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合肥市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这为推动新时代长三角区域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早在2020年4月1日,江苏省政府就已公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方案》,明确以“苏锡常、宁镇扬及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等局部一体化先行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同年4月21日,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党政主要领导人及有关负责同志齐聚苏州,召开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共同签署了《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就联合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科创资源协同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对接、重大政策制定协同互动等方面达成了一致共识。由此,苏锡常一体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在此次峰会上,三市主要领导都重点谈到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合作内容。如苏州市将致力培育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无锡市将打造都市圈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共同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及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常州市将加强与无锡、苏州产业的协作与对接,共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首届发展合作峰会释放了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信号,即苏锡常一体化的先导是产业协同发展。2020年7月27日,苏锡常三市政府共同召开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聚焦苏锡常产业协同,明确了近期拟推进的重点工作,共同确定了推动三地共同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建立三市企业商会联盟与产业链联盟、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等具体发展思路。

一、苏锡常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优势

苏锡常都市圈身处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备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区域优势。

1. 近沪区位,文化交融

苏锡常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紧邻长江出海口,地理位置天然相连,环沪位置使苏锡常具备组团融入上海都市圈发展的良好地理优势。苏锡常吴语文化相通,是典型的吴文化植根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吴文化开放包容的特征被苏锡常人充分发挥,创新思维领先、市场意识强烈成为了苏锡常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2. 经济发达,工业领先

2019年,苏锡常三市GDP总量为38489亿元,占整个长三角地区总量的18.9%,超过了上海(38155亿元)。从经济实力来看,苏锡常地区无疑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成为我国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成就卓著,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

3. 产业互补,环境优越

从苏锡常产业结构特征来看,一方面,三座城市大体相似,彼此之间虽存在一定的竞合关系,但产业集群的效应普遍较强。另一方面,三座城市在同一产业集群下面,各自又能在不同细分领域做到“各有所长”,产业协同发展具备了相应的基础。同时,苏锡常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资源要素,三市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具有相对优越的投资环境。

二、苏锡常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思考

苏锡常是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推动苏锡常产业协同发展,对于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更高水平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意义重大。那么,苏锡常产业协同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如何从国家战略与国际视野的高度,通过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亟待思考的课题。结合地域和经济先发优势,笔者以为,推动苏锡常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率先发力。

1.共同推动苏锡常内部经济循环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时强调,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背景下,作为一体化改革创新先行区、江苏发展排头兵,苏锡常肩负探路现代化的重任。苏锡常制造业规模大、开放程度高,是很多国内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也是走向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紧扣高水平,对照全面性,苏锡常一体化不仅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强富美高”蓝图变成现实,更要打造“融合、交互、开放”的双循环样板。对此,三市要发挥产业、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扩大经济圈消费空间,“手牵手”畅通“小循环”,推动产业协同的深度发展与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共同打造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参与现代贸易体系,加快释放有效投资需求,提升苏锡常内部经济循环效率,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

2. 共同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 

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产生的新型制造方式,共同发展智能制造是推动苏锡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市在智能制造领域有良好的基础及类似的布局。据《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显示,苏州已进入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前10名,智能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工业企业开展智能管理的超过86%、使用智能装备(产品)的超过43%、采用智能生产的超过42%、进行智能设计的超过27%。无锡正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主攻智能装备、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围绕制造业推进企业生产、研发、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化。常州也在大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

苏锡常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比较发达、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因此,三市应以科技创新共同推进制造业升级,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要围绕G42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共同成立苏锡常产业创新研究院,围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新材料、石墨烯、高端装备、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共同打造开放式区域创新平台、跨区域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和跨区域集成应用基地。同时,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苏锡常要结合自身的科技、产业基础,借力上海、南京等地优质的科创资源,共同推进示范区升级转型,加快推进集成电路、大数据、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新高地。

3. 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2019年,苏锡常三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9%,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为63%,已基本形成了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创新要素配置、创新价值高效的区域开放型创新体系,并拥有若干竞争力强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园区,初步具备了共同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截至目前,苏州的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无锡的物联网,常州的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已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

因此,苏锡常应围绕新材料、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及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推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落地转化,实施跨区域、战略性、跨领域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市可联合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科研攻关项目,按照统筹布局、开放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重大科技战略支撑平台,进一步加快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及实体化运营。同时,苏锡常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产业链较为完整,产业配套也较强,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就需要充分整合苏锡常的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势资源,协同发展。苏锡常地区产业同构此前被广泛诟病,伴随一体化逐渐深入,产业结构大而全既浪费资源,又制约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因此三市亟需完善功能协同的产业空间布局,从产业同构走向功能协同,可考虑建立区域和职能部门间的政策协调小组,有针对性地为产业集群培育赋能。

4. 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产业

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必将成为我国领先世界、率先突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通道。苏锡常有合作发展数字经济的良好基础。苏州作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3万亿元、产业基础优良的制造业大市和国内两大运营商同时开展首批5G试点的城市,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广阔空间和扎实基础。无锡数字经济表现亮眼,已布局近4600个5G基站,5G流量驻留比居江苏第一,是国内第一个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第一个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另据阿里研究院、二十一世纪经济研究院联手发布的2019年度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显示,常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位列长三角区域第5,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10,数字经济领域发展较快。

苏锡常三市应充分聚焦长三角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两方面融合发展的优势,共同发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区域传统产业数字转型。一方面,建立苏锡常数字经济发展联盟,共同发力大数据、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同时,依托苏锡常现有的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整合苏州市在芯片、光纤电缆、集成电路等数字产品的制造优势和无锡在物联网连接、窄带物联等领域的优势,以及常州一横多纵、五星上云的工业互联网优势,合力打造世界数字经济高地。另一方面,强化三市制造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产业跨界、跨区域融合,打破产业发展的边界。建设苏锡常数据中心,统一建设标准,实现企业、社会、政务等数据的跨市跨部门共建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

5.共同构建多层次金融集聚中心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开放体系的支撑。相关研究表明,扩大区域金融开放能极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减少区域金融开放的极化效应,更有利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促进苏锡常三市金融资源的互联互通,建立区域多层次金融集聚中心,形成苏锡常常态化金融协调机制,提高金融支撑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

金融合作是苏锡常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通过苏锡常紧密的金融合作,可有效促进资本在区域的集聚,推动金融资源在城市之间优化配置、自由流动,进而实现三市金融与产业的合轨运行、联动发展。当前,苏锡常在资源共享、融资等方面合作仍有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支撑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因此,可考虑设立“苏锡常基金”,在推进三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新兴产业、建设重大平台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6. 共同打造一体化营商环境

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优良的一体化营商环境。苏锡常作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例如,苏州正着力打造“不要我觉得、只要你觉得”的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力求实现客户满意、市场主体满意、人民群众满意。无锡业已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0》(60条),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标准,倾力打响“无难事、悉心办”的营商环境品牌,力求服务到群众和企业的心坎上、发展和转型的关键处。常州正从“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优质规范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入手,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按照圈层组织布局生产力和都市圈向心发展的规律,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在强化苏锡常合作协商的基础上,推动三市制定适度差异的人才、土地、资金等吸引政策和要素保障,最大限度减少不良竞争或具有排他性的政策优惠,废除有碍苏锡常城市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共同打造一体化的营商环境。另外,要遵循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推动苏锡常各业务部门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推进政务协作服务,共建共享政务信息平台,打造苏锡常一体化政务服务环境。

7. 完善产业发展指标分析与监测

成熟的都市圈应具有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趋势性特征,城际经济成长、产业发展理应紧密联系。过往苏锡常各城市间大都是孤立地统计、分析经济和产业发展指标,已不能满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决策与需求。因此,一方面要树立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思维,打通各城市各平台间的数据孤岛,依托现有的统计口径和方法,强化苏锡常三市产业发展重点指标的关联性分析;另一方面应加快创新统计方法,主动探索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智能技术,聚焦苏锡常地区产业发展,形成一些特色性地域指标,强化动态性、常态化监测分析和预警,为苏锡常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与支撑。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互动关系与发展定位研究”(编号

BRA201914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