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4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锡绣的历史沿革、困境与期冀

作者:鲍文姬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94   发布日期:2021-2-23

锡绣,作为苏绣的一个分支,历经明清两代无锡绣娘的努力,明代中期就已特色初显,并独树一帜。伴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锡绣也经历了起伏变迁。一方面绣艺不断成熟精雅,另一方面却面临严峻挑战。如今锡绣技艺虽被列入“非遗”却处于历史低谷。作为绣艺传承者,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精进,也需要在锡绣发展中积极探索,提升市场应对能力,增加文化自信。

    一、锡绣的历史沿革

无锡的刺绣艺术,历史上是苏绣的分支,萌发于宋元,创新于明,锡邑尤仲骥之妻余氏创作了堆纱绣,巧夺天工,曾被作为贡品。锡绣技法还有戳纱绣、挑花绣、列针绣、顺色绣等,一般用于新娘嫁妆和日常用品。至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锡绣又吸收了上海露香园顾绣和著名刺绣艺术家丁佩技法,技巧更为成熟。顾绣始于明嘉靖间,以绘画为绣品稿本,“画绣结合”,以画辅绣,针法精巧,“丝细如发,针脚平齐,浓淡合度”,为人推崇,名噪一时,对江南刺绣影响巨大。清嘉道年间的刺绣名家丁佩,其作品取材自然山水,格调高雅,“以针代笔,以嫌素为纸,以丝绒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用极广”,不仅体现“山椒新绿成林,溪中碧水鳞次”的景色,还反映“舟过梁溪,斜照满山”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被誉为“闺阁中之翰墨”,这种“闺阁绣”直接影响了锡绣风格的形成。

清光绪三十三年,锡邑刺绣大家李佩黼、李韵和创立了锡山绣工传习会,李佩黼任总教习,入会妇女达100多人,任教无锡竞志女校的日本教师金原村子也于此学习,风雨无阻。李佩黼将传统绘画理论运用于刺绣技艺,强调必须先掌握画理,才能“神其技于刺绣”;配色上要求注重天然色泽,然后“默运神工施以针绣,自然光彩夺目”。绣工会成员在吸收顾绣艺术精华基础上,不断创新,对绣品大面积烘染和远景的处理,画绣结合,以画辅绣,创立了“填色稀铺”的新绣法。无锡刺绣艺术由此渐趋成熟,别具一格。

20世纪初叶,锡绣发展达到鼎盛。1915年,在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华璂、陈少云、秦素瑾的作品分别获奖。1921年在宁举办的江苏省地方物品展览会上,锡绣获奖11项,列全省第一。一时“锡绣盛称于世,不惟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在南洋劝业会研究报告书中,对华璂、华均姊妹的绣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实比苏绣,湘绣为优”。华璂传世之作甚少,仅在无锡中华绣品厂、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刺绣研究所各收藏有一幅。华璂的风景绣把锡绣艺术的风格和技巧提高到空前绝后的境界。1938年12月,华璂与许频韵合著的《刺绣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国内首部刺绣教材,专述刺绣技法,是继清代《绣谱》《雪宦绣谱》之后的又一部刺绣专著,是对刺绣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也是对锡绣艺术长期发展的理论总结。

二、锡绣面临问题与发展“瓶颈”

1950年,无锡成立了绣花工艺所、中华绣品厂,对100多种锡绣传统技法进行整理,使锡绣技艺得以存续。戳纱绣、切马鬃绣作品还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1979年,无锡恢复了对锡绣技艺的传承;1981年,又研制推出了“精微绣”,其特色是绣幅精巧,绣工雅致,“精微绣”逐渐成为锡绣的代名词。2008年,无锡精微绣作为苏绣的拓展项目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和所有的传统技艺一样,锡绣艺术受到市场经济冲击,遭遇了发展瓶颈,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异和文化的日趋多元、生活上的实用化取向,以及锡绣自身耗时多、实用性功能退化、产量微小,都制约了锡绣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接轨。以往传统锡绣开幅较大,常用来作为老式房屋装饰,或悬挂中堂,或装裱为家居屏风,或是墙壁上的欣赏品,需求量较大。但精微绣开幅变小,精细考究,费时费工,只适宜近距离欣赏。而传统刺绣图案多为花鸟虫鱼、古代侍女等,难以满足人们现代审美需求,这些都使得锡绣的传承发展受到挑战。

此外,造成锡绣日渐式微的原因,还有锡绣人才的稀缺。目前,从事无锡精微绣的艺人大多年龄较大,精微绣对视力要求很高,绣娘生涯很大程度受年龄、身体素质制约,面临后继乏人问题。同时,要成为优秀的锡绣传承人,不仅要掌握多种针法技能,还需要较好传统文化修养、审美和艺术感悟以及绘画功底,并兼具创造性思维;此外,从事锡绣艺术需要心态沉稳、不急功近利和被金钱诱惑,做到这些实属不易。这些,都加大了培养高素质锡绣人才的难度。

在当今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女性早已成为家庭经济的半边天,刺绣艺术周期较长,劳动力成本高,收入却不丰厚,并非普通人心目中的理想职业,故鲜有父母希望子女以此作为终生职业。

无锡又是一座工商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实进取,追求高效和实利,在社会经济转型和机器化大生产过程中,对锡绣这样的纯手工、劳动密集型行业淘汰非常迅速。此外,机绣、电脑绣的出现,也直接冲击了锡绣市场,手工锡绣因价高而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锡绣艺人面临严峻生存问题。

三、探索锡绣的创新发展

锡绣的出路在哪里?作为锡绣艺术的传承者、实践者,笔者认为未来锡绣的保护传承发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建立完整有序的产销机制,在生产环节上加以保护。锡绣是一种诞生于民间的纯手工技艺,要绵延传承,需要导入当代的产业体系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如果无法导入当代产业体系,其在生产实践中得不到积极保护,那么再辉煌的历史也会走向消亡。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热情的恢复,想购买正宗的锡绣艺术品的客户并不缺少;然而,绣娘找不到销售渠道,需求者却买不到货真价实的锡绣艺术品。因此,打造一个公开、透明、合理的产销平台,才能让绣品拥有畅通的产销渠道。只有绣品拥有良好的展示平台和销售平台,给绣娘以信心,锡绣才能有一个光明的前景,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这一行业。

其次,“绣娘”应向“绣师”转型。从锡绣从业者角度看,传统绣娘大多学历低、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不高,高素质人才不多,难以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需求。因此,不仅要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锡绣行业,传统绣娘也应努力提高自我,积极向“绣师”转型。通过培训、自学等渠道,提升观察、感知和艺术创新能力,在掌握刺绣技艺的同时,全方位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传授技能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锡绣在新旧更替中不乏人才,让锡绣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发展。建议在政府主导下,依托高校开办精微绣研究所,为锡绣搭建一个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聘请刺绣工艺大师走进高校指导授课,邀请艺术专业教授传授艺术理论知识,使艺术理论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这是培养绣娘向绣师转型的必由之路。

其三,推动传统手工艺与艺术市场需求的结合。今天,锡绣已基本脱离实用性功能,而走向观赏性艺术品层面,可以结合精微绣的绣种特点向高端精品发展,在表现传统艺术基础上,提升艺术原创性,使之成为高附加值的艺术商品,把创新型锡绣与首饰、高端服饰、精品装饰设计相结合,使之能够更符合艺术市场的需求。

最后,锡绣要传承发展,必须二者双轨并行。传统锡绣和创新锡绣开发“画绣结合”是锡绣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点。设计者从充满意境之美的国画中提炼需要的元素进行刺绣底稿的再创作,可以规避侵权问题,又可以搭建一个跨专业、跨行业的交互平台,从常规的刺绣作坊转型为当代刺绣研制团队,使锡绣作品具有当代性,增加艺术含量与设计含量,提高她的文化附加值,注重创意创新,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艺术理念,紧密合作推动民族文化元素,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

(作者单位:无锡天圣达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