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3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乡村振兴 首页 >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研究

作者:李 馨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55   发布日期:2021-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所谓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就是以需求为导向,以维护本地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利用本地资源、环境进行的全面发展,同时强调村民的主体地位、民主权利以及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挖掘农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探索适合农村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目的,让农村从被动式地接受“被发展”转变为主动谋求发展,由向农村“输血”变为农村自身“造血”,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农村内生动力是打造现代化农业的必要途径,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人口众多,农业发展规模较大,但大而不强,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须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由外驱动力变为内生驱动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竞争力。

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关键在于产业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其中产业兴旺排在了首位,这充分肯定了产业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发展产业是提升农村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农村发展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做大做强做优农村产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保持良性运转。笔者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通过调研泰州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从农村产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思考。

一、泰州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基础及优势

1. 产业呈多元化发展

从一产来看,泰州农业发展主要以粮食、畜牧业、渔业为主,品种多样。一是粮食产业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质量优势上,泰州已连续几年每亩综合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一。2018年,泰州市优质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5%以上,优质弱筋、中筋小麦种植逐步显现出规模化优势。其中,兴化建成了优质稻米种植、红皮小麦生产以及兴化大米订单种植基地,成功打造了“兴化大米”品牌。二是畜牧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实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流程、设备化管理,降低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养殖效率。目前,泰州有近300家养殖场正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其中已有过半的养殖场达到了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三是渔业产业发展优质高效。泰州渔业齐抓主导品种(“一蟹两虾”:河蟹、小龙虾、青虾)与新品种开发,稳市场的同时开拓新的市场。此外,池塘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为渔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二产来看,泰州拥有工业项目的农村占到70%左右,年产值平均达300万元,如泰兴市祁巷村年产值达5亿元,高港区乔扬村达3亿元,靖江市德胜村在1亿元以上。从三产来看,一批农村正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比如,姜堰区小杨村立足家庭农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产业;泰兴市祁巷村将农业生产深加工与观光旅游、民俗表演相结合,办起本地特色餐饮祁巷八大碗,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发展的产业业态。

2. 产业规模化成效显著

主要是以水稻和小麦为主体的粮食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较高,如泰州市优质弱筋小麦的规模化种植面积已达到4.4万公顷,优质中筋小麦的规模化种植面积也达到1.8万公顷。此外,兴化的稻米和小麦生产基地以及姜堰区桥头镇打造的万亩家庭农场示范区,均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泰州市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按照当地资源禀赋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目前,泰州市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比如,兴化东罗村吸引万科入驻,以不种一般的粮、种不一般的粮为核心,由南京万科统一制定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致力打造“八十八仓”品牌,目前已培育南梗9108大米、大麦若叶青汁等系列农产品。

3. 产业融合快速发展

近年来,泰州市立足当地农村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走出了一条“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比如,姜堰区溱潼镇,依托溱湖风景区的自然风光及优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渔业产业,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形成了“溱湖八鲜”特色品牌。此外,兴化“千垛菜花”“水上森林”、姜堰小杨村、泰兴祁巷等乡村旅游品牌业已初步打响。另外,泰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把农产品搬到线上,通过互联网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增加农民收益。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泰州当前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的农产品网店多达4500多家,其中靖江肉脯、溱湖八鲜、兴化大闸蟹等农产品已成为消费者购买的热门品牌。

二、泰州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总的来看,尽管泰州市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从种植结构来看,2019年泰州粮食种植面积达37.4万公顷,但笔者也发现,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相对较小;从农村劳动力结构来看,从事种植业的人较多,2019年全市农村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为41.65万人,其中种植业从业人数为32.29万人,占比最大;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2019年农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为23116元,工资性收入为13637元,占总收入的59%,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获得收入的主要渠道,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比不高。

2. 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

目前,泰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市级层面上不仅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地区在融合发展方向和模式上,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个别地区出现产业严重同质发展的状况。比如,近几年泰州市在休闲观光农业方面发展较快,不少地区都一哄而上,大力培育农家乐、民宿产业,导致发展模式较为相似、市场过度竞争。

3. 产业链亟待补齐

一是产业链短。很多农产品没有经过深层次的加工就直接流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低,缺少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价格也较低。比如,家禽产业链上只有养殖业、家禽、蛋类的销售,种植产业链上只有马铃薯种植、淀粉、粉丝加工与销售;玉米产业链上只有种植、饲料加工与销售等,缺乏二次和深加工。二是产业链整合度低。当前泰州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不利于规模生产效应的发挥,也不利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机制的打造。

4. 绿色发展水平不高

一是农业污染现象仍然存在,化肥、农药等使用较为普遍,部分地区甚至还存在过量使用的现象;二是农产品质量问题仍存在偶发性,尤其是农兽药残留以及生产地污染问题时有发生;三是农业科技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为未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有效融合,农业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三、增强泰州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思考

(一)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 结合地区实际,推广适度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可以带来发展效益,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自由流转土地经营权,整合农业发展要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姜堰小杨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已开始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确定农户土地,委托村集体遵循“集中连片”的原则进行流转,再通过农场产权交易中心平台统一发包,形成100亩-300亩为一个单元的家庭农场,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 发展立体高效农业种养模式

立体高效的农业种养模式可以达到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目的,是一种集约生态环保高效型的种植模式,其核心是实现“种养结合”的闭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抗风险能力,保证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当前,泰州一些农村在探索稻田养鸭、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等立体高效农业种养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有村民通过“稻田养鸭”模式,实现了鸭子吃虫、鸭粪施肥的“全程生态种田”,种出的大米天然环保,价格也比普通大米贵了一倍。这种好的做法和经验,要积极推广。

3. 打造科技农业

一是依托农业互联网技术,打造农业科技远程服务平台,实现全天候、全覆盖服务,免费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普及。二是加强与泰州本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加大专业农业人才培养与吸引力度。农业的高效发展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农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不仅有文化、懂技术,还擅长经营;因此,要着力建立一支新型职农大军,这是实现农业高效发展的关键。四是发挥物联网优势,打造智慧农业。要积极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打造集5G、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一体的农业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强化特色品牌建设,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

1.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各地区在发展产业时,要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自然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是一个地方天然拥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不同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每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是不同的。因此,泰州各地区农业发展要立足自身禀赋,突出“特色”,打响品牌,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如里下河地区,要做好河稻虾蟹的文章,通南地区要发挥好优质果蔬的优势。

2. 推进农村标准化生产

积极制定地方主要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流程及产品标准,指导农民规范化生产。严格农药化肥使用标准,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推行统治统防、配方施肥、健康养殖。打造标准示范菜园、畜禽养殖场以及水产养殖场,“由点及面”提升泰州农产品质量,打响农产品品牌。加强执法监管,严格农产品质量把关,推广普及移动智慧监管、二维码追溯等信息手段,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无缝监管。

3. 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

一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农产品的产业链越长,附加值就越高。农产品加工业上游连接着初级农产品生产,下游链接着消费市场。当前,泰州市农产品基本还是以初级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产品价值低,想实现农产品增值,就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视技术使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丰富加工产品种类,注重产品加工质量,实现精细化加工。二是重视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目前,泰州市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规模和数量都相对偏小,要适当放宽准入门槛,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增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黏性。三是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注册及推广,重视品牌保护工作,着力培养有影响、带动能力强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溢出效应。

(三)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1. 以特色为引领,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一是深入挖掘农村特色,包括自然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等,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建设,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有效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让农业嫁接旅游业,把田园变成乐园,村庄变成景区,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产业的转变,从而提高土地收益,提高农业发展的附加值。二是打响乡村旅游品牌,目前姜堰溱湖、兴化垛田等旅游品牌已打响,要发挥品牌溢出效应,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把一个景点变为一个景区。比如,小杨村邻近溱湖风景区,就可以依托溱湖的辐射效应,因势而为发展乡村旅游。

2. 发展“互联网+农业”融合模式

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尤其在2020年疫情期间,由于限制人员自由流动,电商平台承担了农产品主要的销售量,凸显了“互联网+农业”的巨大潜力。一是由政府牵头,搭建农户与泰州本地菜场、超市、蔬果便利店的联系平台,根据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及偏好,实现农产品的合理生产与配送。二是推进泰州本地农产品与市外各类平台的合作对接,加快泰州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三是发展网络营销,大力培育一支专业培训、指导农民线上销售的队伍,引导推动农户发展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

3. 发展园区带动融合模式

园区建设可以促进产业集聚,从而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比如,兴化通过建设脱水果蔬加工集中区,集聚了50多家脱水果蔬加工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带动了周边3万多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可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是带动农村一二三产集聚发展,有效整合配置农业各项资源,提高农业发展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要以特色农业为切入点,推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集成转变,采用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等,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