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30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苏州发展工业数字经济的思考

作者:程善兰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505   发布日期:2020-12-21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发展迅速,产业社会进入了数字经济新时代。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数字技术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正与各类产业加速跨界融合,对提升产业效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拓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对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产业的认识和界定,将数字经济产业定义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群,包含从事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处理和传输等方面,研究的对象工业数字经济则定义为数字技术与工业的跨界融合,基于研究的需要和苏州实际情况,着重关注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新兴数字产业的发展。

一、苏州工业数字经济的发展

据《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苏州数字经济指数在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中名列第三,体现了较好的数字化基础,尤其在工业数字化方面程度较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较好。总体来看,苏州的数字化技术已广泛渗透国民经济,产生了数字经济的“产业融合”。

(一)深入实施数字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数字经济

一是高起点规划布局。近年来,苏州市相继制定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加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布局了十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特色产业园,成立了以397家单位组成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紫光云引擎等一批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相继落户,形成了以外部引进综合双跨平台、本地培育重点行业和企业平台为主的多层次平台体系;电信、移动、联通5G商用在苏州首批试点,阿里云、华为FusionPlant、汉云、浪潮云、树根互联、用友云等工业互联网相继落户,苏州在以大数据与云计算为数字技术支撑的智能制造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2018年数字经济产值超过1500亿元。

二是高标准推进数字产业化。苏州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高标准引进增量企业,构筑充满创新活力的生态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合作项目,围绕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携手拓展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打造新产业。

(二)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载体

一是加快“宽带苏州”进程。苏州是国内城市较早实现城市家庭100M光纤全覆盖、云计算设施较为完备的城市。近些年,全市在原有基础之上积极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持续增强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加大IPV6在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窄带物联网(NB-IoT)基础建设和示范应用,打造“连接无限、共网未来”的物联网架构。

二是完善高速泛在设施体系。积极培育一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和省级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构建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为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搭建坚实的生态基础。截至目前,苏州已创建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企业71家。

(三)发展数字制造,集聚工业升级新动能

一是发力5G产业群。推动5G产业发展和融合应用,抓好5G先行先试的发展优势,提升5G产业链研发制造水平,支持工业级5G芯片和模组、网关以及工业多接入边缘计算等特色产业链的研发。

二是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大力开展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助推工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打造区块链“链谷”。以苏州高铁新城为主要产业载体,从区块链人才、技术、产业、政策和机制等维度打造区块链产业生态,加强和优化区块链上游和下游产业链,建设区块链产业聚集区和发展高地,打造苏州区块链“链谷”。

二、苏州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报告》显示,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苏州涵盖宽带覆盖率、4G覆盖率等的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一;数字商业方面,与杭州、上海有较大的差距;数字产业方面,作为国内知名的制造业基地,苏州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排名第一,显示出苏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水平。总的来说,苏州数字化基础较好,在工业数字化方面发展较快,但也面临一些发展的问题。

(一)苏州工业数字经济的结构

苏州工业数字经济主要涵盖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新兴数字产业。据相关数据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自2016年以来投资力度趋缓,2019年仅投资59.41亿元,是近年来投资的最低值;新型平板显示投资增长力度下滑,2015年和2016年其投资是高峰期,分别达195.49亿元、229.67亿元,2017年后投资放缓,同年3月同比下降达43.4%,2019年投资也只有76.72亿元,下滑幅度更大;高端装备制造投资总量较大,呈增长态势,且增幅较大,2017年后其投资呈平稳态势;软件和集成电路投资变化较大,2016年3月投资同比下降66.3%,2017年3月同比增长99.1%,2019年则保持了100亿元以上的投资幅度。

综合来看,这四类产业苏州投资幅度较大,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投资规模超过了千亿元。各类项目保持着较大规模的投入,但持续投资力度不强,增速放缓。

(二)苏州工业数字经济的规模

四大产业的企业数和产值规模在2016-2018年发展速度相对平稳,只有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在2017年数据有所下滑,其产业规模增速大小也从侧面反映出苏州工业数字产业发展的进程还不够快。

高端装备制造在四大产业中企业数量最多,产值规模也最大,2018年其产值达1590.33亿元,企业数量达821家,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稳定增长,已成为苏州工业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导;新型平板显示与智能电网、物联网的企业规模数相当,但前者产值规模明显高于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软件集成电路企业数量不多,产值规模在四大产业中比重较少,还需要进一步扶持。

(三)苏州工业数字经济的效益

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四大产业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据笔者当前测算,高端装备制造连续3年业务收入、利税都高于其他三大产业。

从投入和产出看,四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曲线与利税额曲线相似性不强,特别是新型平板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与利税额差距较大,其效益性稍差,反映出产业产出成本负担增长趋势与竞争格局的变化。

三、苏州发展工业数字经济的路径思考

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日益凸显,全国诸多城市都在抢占发展数字经济新蓝海,产业格局处于不断调整之中。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作为国内三大运营商同时首批试点5G的城市,苏州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数字经济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广泛的发展空间。对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重点突破,在数字经济中聚焦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1. 打造标杆性无人工厂

聚焦柔性制造、云制造、共享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充分发挥苏州制造业和大数据等产业既有优势,强化柔性化生产能力和数字化基础支撑。可考虑率先在重点产业领域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装备、智能产品的示范应用,加快数字技术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应用转型,加大自主机器人推广应用力度;支持推进具有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的智能制造单元研发,加快建设智能工厂、自动生产线、智能车间,积极推动与相关行业标准对接,创新发展智能多层穿梭车系统;大力支持企业与智能制造平台、服务机构交互发展,把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产品设计、生产活动中,打造世界领先的服务型制造业网络。

2.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

发挥华为、浪潮等大数据、云计算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协同推进互联网企业、通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建设工业网络,搭建工业数字化转型平台,以板块联动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积极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集聚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纺织等行业,打造通用型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利用产业电商平台优化供应链体系和采购分销体系;进一步强化工业互联网联盟的作用,支持和鼓励苏州相关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企业专网;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强化服务支撑和协同发展,加强工业互联网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专业软件设计、生产厂商合作,加快打造云端仿真开发环境,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上云、入网;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和互联网平台企业协同合作,使其转型为系统解决全方案供应商和集成服务供应商,促进智能交互技术、软硬件产品、行业平台的集成应用。

(二)平台支撑,在数字化转型中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1. 培育示范应用平台

加大对共享经济、平台经济、集成经济等新经济的培育和支持,促进数字工程系统集成、数字金融、数字供应链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建设示范性数字化平台,为广大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支撑。

2. 构建在线新经济生态园

加大国家级创新载体创建力度,着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围绕在线新产业、高端技术服务平台和综合应用,构建全要素创新创业综合体;改造利用商务楼宇、旧仓库、旧工业标准厂房等资源,按照苏州数字产业地图重新布局,完善线上经济发展产业生态环境,形成一系列功能互补、特色明显、集聚集群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体系。

(三)统筹谋划,强化基础建设和技术攻关

1. 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力度

要积极规划建设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打造大数据中心、窄带物联网、智能物流、工业自动化无线网络、长距低耗数据传输技术、新能源车充电桩等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支撑体系,提高在工业复杂环境和场景下的通信连接速度和计算存储能力;加快建设新型城域物联专网、5G、IDC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5G智能网络基础设施的模式创新和示范应用。

2. 开展智能交互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充分利用算法、算力、数据,围绕数据技术和交汇,满足工业互联网对实时定位的精度和可靠度,构建环境感知、语言交互、自主学习的协同应用体系,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突破人机协作等关键技术,推广“数字+模型+场景”服务应用;鼓励传统产业与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跨界融合与创新,大力支持智能芯片、无线智能网、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技术的研发攻关,鼓励企业间合作建设大数据、区块链统一标准,扩大区块链和大数据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移动支付、电子存证等领域的应用,提升集成应用和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家居生活、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水平。

3. 拓宽应用场景

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以项目和场景应用集成推动重大产品集成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完善应用场景动态发布机制;借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项目场景落地,探索设立在线新经济、新范式应用场景实验创新区,全面推进集研发设计、数据训练、中试应用、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载体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基于线上新技术的金融服务创新,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算力等技术在授信融资、承保理赔、资产管理等领域应用,推广智慧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线上渠道通用化,鼓励开展指纹识别、人脸支付、智能穿戴设备支付;大力推进智慧财富管理,建设“互联网+健康+金融”的一体化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推广智能投研、智能投资在风控、监管行业的运用,深入推进金融、保险服务创新。

(四)协同发展,在数字一体化中联动区域一体化

1. 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G先试先用推动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以5G应用和推广为引领,围绕新连接新终端新计算和信息安全深入开展战略合作,制定跨区域的工业互联网政策,共建面向长三角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强化标准对接,形成长三角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数字苏州”建设,打造底座相同、标准统一的数字政府和数字政务,建设智慧政务应用服务体系,落实区域性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实现长三角区域个人、法人办事全流程网上办理,推动数字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

2. 着力强化公共服务

完善苏州“一网通办”的服务功能,优化“大数据+政务服务+互联网”流程,完善企业服务云、投资热力图,推广数字身份认证、电子印章、数字证书、电子合同,大力支持认可在线签约新形式;依托电子政务云,全力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数据等硬件设施共建共用,促进城市各类管理系统、数据应用的互联互通,加快建成跨部门、多层级、全区域的公共服务协同运行体系。

本文系江苏省软科学项目“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锡常都市圈协同创新路径研究”(编号BR2020015);苏州市社科研究基金“苏州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举措研究”(编号Y2020LX04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