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30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索

作者:杨 杰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75   发布日期:2020-12-21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成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中明确“新局面”的切入点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则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给出了具体的“施工图”。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起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城乡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人口迅速增加,2019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6%。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业态和经济主体(组织)不断产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也不断发生改变,各方面的利益格局发生形变,使得原有的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各阶层的民生诉求变得复杂多样,各类社会矛盾聚集、交错,与之对应的是设区(县)市成为社会治理的主域。因此,市域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关键子系统之一,是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一)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提出了具有引领性的“十二个理念”: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格局的理念;坚持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的理念;坚持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心的理念;坚持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的理念;坚持以活力有序为目标导向的理念;坚持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为基本方式的理念;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的理念;坚持以防范化解风险为着力点的理念;坚持以网上网下为共同战场的理念;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理念。这十二个理念,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市域社会治理目标的现代化

社会治理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具有导向性和长远性,可以概括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化解社会风险隐患;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平安中国;促进经济社会繁荣。

(三)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的现代化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应着力以下几个方面:置顶战略性工程,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突出关键性工程,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基础性工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控制性工程,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抓实底线性工程,全力保障公共安全;布局长远性工程,动态调整和优化治理工作措施。

(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的现代化

构建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一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横向共治同心圆;二是构建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的社会治理纵向善治指挥链。

(五)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发挥政治的引领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德治的教化作用、心治的辅助作用、自治的基础作用、智治的支撑作用,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六)市域社会治理政策的现代化

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着重探索激励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政策、专业化知识化市域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的政策、创新优化市域社会生态的政策、发展壮大正向网上舆论力量的政策。

(七)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能力建设是市域社会治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重点应围绕“学习研究能力、决策统筹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打击防范能力、基础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狠抓落实能力”进行提高。

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一)着力完善“六项体制”,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

1. 完善党委领导体制。构建完善党委抓总协调体制,担负第一责任,聚焦主责主业,集中精力把方向、抓党建、促治理、强服务。着力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变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引领优势。

2. 完善政府负责体制。切实明确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完善政府各部门履行源头预防各自领域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安全的职责任务。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全面深化平安建设活动。

3. 完善民主协商体制。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完善程序科学、环节完整的民主协商体制,就市域发展安全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协商,进一步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4. 完善社会协同体制。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完善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体制。切实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推动其参与基层治理、开展平安建设、承担社会责任。

5. 完善公众参与体制。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公众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6. 完善纵向治理体制。构建完善权责明晰、上下贯通的纵向治理架构。建立健全市、市(县)区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的跨区域矛盾风险工作预案和联动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一致。

(二)突出抓好“三大重点”,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

1.建立健全各类风险联防联控联处机制。整合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信访工作等平台资源,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防控责任机制;建立健全政治和社会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及信访稳定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增强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整体合力。

2.扎实推进社会治理重点难点攻坚。扎实推进政治安全风险防控攻坚,扎实推进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攻坚,扎实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攻坚。着力以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坚突破推动社会治理工作整体发展。

3.创新完善社会治理长效长治体系。紧盯社会治安难点、痛点问题,创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完善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创新完善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创新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动态条件下的社会治安管控能力。

(三)充分发挥“六个作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1. 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完善政治督察、巡察工作、执法监督、纪律作风督查巡查等制度机制,扎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2. 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全面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制,深化法治系列建设活动;健全行政执法管理制度,促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市域法治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完善责任追究、信息披露、回避等制度。

3. 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陶冶道德情操。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利用全媒体阵地展示道德规范、诚信体系建设新气象,大力弘扬公序良俗,形成良好的道德约束激励机制。

4. 充分发挥心治辅助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心理的宣传教育机制、社会心理的引导纾解机制、社会心理的志愿服务机制。引入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解决冲突、保障支持等服务,形成前端调查教育、中端预警监测、末端干预服务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5. 充分发挥自治基础作用。深化拓展基层善治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政治牵引力、思想凝聚力、组织战斗力、队伍创造力、基础保障力工程,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平台、机制、能力建设水平。积极搭建各类群众议事协商平台载体,加强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

6.充分发挥智能化建设支撑作用。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管理制度,建立智能技术合作开发机制。把社会治理要素数据化、治理数据标准化、多网融合等作为市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社会治理领域信息化产品开发与应用的全流程监管,着力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