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30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红色文化视角下的志愿服务模式研究

作者:杨晓兰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98   发布日期:2020-12-2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传承红色文化,推进志愿服务对中国社会进步和文明提升有着精神指引和智力支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何将传承红色文化与志愿服务相互融合、共同深化,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传承红色文化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它发源于党的创立时期,持续产生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以及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表现为红船精神、雨花英烈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红色精神。它们构成了红色文化完整而强大的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传承红色文化,就是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红色遗存,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

(二)志愿精神与红色精神相辅相成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与红色精神相辅相成。例如,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雨花英烈精神就是“信仰、忠诚、为民、担当”。一系列的红色精神,都与志愿精神的内涵一致,情理相通,相辅相成。

(三)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自觉性

从中国革命发展而来的红色文化,历史真实具体,精神激荡感人。通过不断学习和弘扬红色文化,更容易引起志愿者的情感共鸣,洗涤与升华志愿者的精神世界,激发爱国情怀、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全面提升道德素养,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并外化为志愿服务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志愿服务一直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传承红色文化为核心开展志愿服务,使广大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保护红色遗存,挖掘红色事迹,弘扬红色精神,为志愿服务行动植入红色基因,使志愿者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红色文化视角下的志愿服务模式探索

(一)“红色志愿服务”项目的提出与实践

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烈士陵园已经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的主阵地。2008年,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首次提出了“红色志愿服务”项目,组建并培训了第一支36人的“红色志愿者”队伍,他们分别来自江南大学、盛岸中心小学、惠畅里社区、市民政局等单位。“红色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包括参加烈士陵园组织的烈士事迹讲解、清明导祭、走访慰问等,为传承“红色文化”提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我们号召“红色志愿者”永远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热爱祖国,服务他人,忠于理想,奉献社会,志愿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基地形象的塑造者,烈士精神的传播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为弘扬社会新风、提高道德水平贡献力量。这种以传承“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红色志愿精神”,是推动“红色志愿服务”项目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

多年来,在市烈士陵园的积极组织和广大“红色志愿者”的一致努力下,“红色志愿精神”逐渐深入人心。截至2020年11月底,市烈士陵园共拥有红色志愿单位50余家,以学生为主体的红色志愿者、红色讲解员1000余人。以“红色实践岗”“青年先锋岗”“学雷锋志愿服务点”为基础,烈士陵园先后开展走进社区、学校、部队、烈士家庭等“红色志愿服务”活动150余场次。

(二)“红色志愿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体制与机制尚不完善,影响长效发展。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红色志愿者”注册制度,“红色志愿者”大多为临时性人员,队伍规模虽不断扩大但流动性太大;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活动缺乏相应的评估和监督。

2.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保障和激励机制。一是缺乏经费保障,二是缺乏必要的志愿者权益保障,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影响志愿者持续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

3. “红色志愿服务”社会参与面不广,教育面难以拓展。“红色志愿服务”社会动员能力尚不够强,参与渠道较狭窄。目前的“红色志愿者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单位为主的学生志愿者和以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社区工作者为主的志愿者。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和相关信息流动性的不足,限制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4. “红色志愿者”人才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红色志愿者”以学生居多,专职志愿者相对较少。由于烈士陵园的培训力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志愿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从而影响“红色志愿服务”的质量。

三、红色文化视角下的志愿服务模式展望

(一)进一步弘扬“红色志愿精神”,营造一个“红色”氛围

要把“红色志愿精神”的弘扬渗透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普及“红色志愿服务”知识,宣传“红色志愿者”的典型事迹,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作为“红色志愿者”形象大使,凝聚和吸引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红色志愿服务”,营造“红色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文化环境。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一个“红色”体系

要完善筹资机制和协调机制,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红色志愿服务”领导机构,探索与文明办联合建立一个“红色志愿者”档案库;建立健全“红色志愿服务”组织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以“红色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制度为基础,以服务质量考评为重点,建立“红色志愿服务”考评激励体系,推动相关部门、单位在招工、招生时落实“红色志愿者”优先权,形成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组织表彰和社会评价相呼应的良好激励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项目化运作,构建一个“红色”网络

重视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的合作联动,通过项目运作形成整体合力,构建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红色志愿服务”网络。如加强与组织部门的联系,开展以党建为主题的“红色志愿服务”项目;加强与宣传部、文明办的联系,开展与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为一体的“红色志愿服务”项目;加强与教育系统的联系,开展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红色志愿服务”项目;加强与关工委、干休部门的联系,开展关心下一代的“红色志愿服务”项目;加强与档史部门、各类革命史研究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开展以“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为研究课题的“红色志愿服务”项目;加强与街道社区的联系,开展“社区红色宣讲”等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项目化运作,构建全社会项目与行业项目相结合,短期项目与长期项目相结合的“红色志愿服务”网络。

(四)进一步壮大“红色志愿者”队伍,打响一个“红色”品牌

建立多元化的“红色志愿服务”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构建规模适宜、结构优化、管理有序、素质过硬的“红色志愿者”队伍,打响“红色志愿者”品牌。如探索建立以党员为主体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发挥党员的旗帜引领作用;建立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专家志愿者”队伍,研讨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增强红色志愿者的培训力量;长期追踪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志愿者”队伍,为“红色志愿服务”事业培养传承人。

(作者单位: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