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8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

作者:郭 岚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98   发布日期:2020-9-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产业兴旺作为振兴乡村的基石,是当前改善农村问题的先决条件,更是为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在目前阶段农村产业的发展振兴还是要以农民作为主体,并依托农村丰富的资源,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活跃的创业环境,产业类型丰富、利益相连的新型产业体系,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格局。

一、“产业兴旺”提出的背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新时代以来主要矛盾的变化所作出的决策。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过大。尤其是在四化发展过程中(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明显是短板。现阶段,要振兴乡村就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尽快补齐“四化”短板,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并将更多资源及优质人才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来。乡村的振兴和发展重点在于如何实现“产业兴旺”,脱离了产业,振兴将很难实现。

二、“产业兴旺”的意义

(一)产业兴旺,是我国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条件是农村农业发展兴旺。对于国家而言,农民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群体,自古以来便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只有让农民衣食无忧才是一切乡村振兴的基石,这也是目前要实现农村富裕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产业兴旺,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五大建设。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党的基本方向,也是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形式。

(三)产业兴旺,是改善农民生活的迫切要求

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实现产业振兴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和就业环境。然而,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不断涌入城市,农村中农民的数量在不断缩减。尽管如此,农业及其相关的产业,对于留在农村的广大老百姓来说,依然是相当重要的就业部门。

三、“产业兴旺”的内涵

(一)产业兴旺要以农业为基础

产业振兴,主要定位于农业,并依托农业来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缩减相对贫困的重要工具。尽管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会缓解一定的贫困状况,但是对于缓解全国范围内的贫困,还是要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精准帮扶工作,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特别是在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我国是人口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大,而一些受疫情影响严重、时间长的粮食出口大国很可能会因粮食压力实行封锁措施,关闭粮食出口以缓解国内粮食需求;其次,复工复产后会一定程度上造成粮食供给压力,导致粮食价格有所上浮。

(二)产业兴旺具有多种特征

1.产业关联度高,辐射效应明显。产业关联度高体现在产业与其他产业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上。产业兴旺首先要求农业各产业有高度的关联性,要建立要素合理分配,各产业联系紧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协调性好的产业体系。

2.产业布局合理,集群效应明显。产业合理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会给整个产业和区域带来包括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区域品牌、技术创新等各种优势。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并迅速发展,具有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且已经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3. 产业内容多样,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产业兴旺要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集中优势资源使产业结构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和开放效应有效发挥,由此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产业结构优的前提就是产业的多样性,因为产业的生机与活力就是通过多种产业的竞相发展来体现的。

4. 产业组织完善,要素整体性更强。在农业产业中,要充分发挥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小农户是产业振兴的基石,家庭农场和大农户在产业振兴中有着示范作用,合作社在企业振兴中起到组织服务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振兴中发挥带头作用。这样将会形成各主体之间竞争有序,利益和风险共享的新格局。

四、“产业兴旺”的发展原则

绿色引领、创新驱动。保护环境就是守护人类发展家园,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及农村耕种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完整和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科技、农业形态及农村模式进行创新,是提升农村产业质量的关键。

融合发展、联农带农。产业兴旺要依托农村资源,将二三产业留在农村,同时改善利益联合机制,无论是对全产业链或是全价值链的建设都要有针对性,以确保农业产业链的完整,并将就业岗位优先考虑农村人口。

市场导向、政府支持。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注重政府和市场协调、互动,有效激活市场中的各类经营主体潜能,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与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村产业发展道路。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农村产业建设要突出农村特色,充分发挥农村田园优势,利用各类农村资源发展农村产业,同时结合当地文化和乡土气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

五、“产业兴旺”的发展新模式——以上海浦东郊区为例

(一)积极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

打造浦东特色“绿色田园”发展模式,逐步建成“绿色田园”园、村、镇三级 “三五示范”绿色田园建设布局。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技术集成和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实施品牌、品质、品种“三品”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充分挖掘浦东特色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优化品种配置,拓展产销对接渠道,提升浦东地产农产品品牌价值和质量效益,提高单位土地产值。重点在浦东特色农业产业推进主产区生产技术更新和组织优化,形成种源、育繁、种植、设计、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优质优价,实现浦东地产农产品价值最大化。

(二)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发展目标和“城市所需、农村所能、区域特点、农民所为”要求,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将产业园打造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盘活农村资源,因地制宜谋划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农产品现代加工业 线上线下农产品”物流网,打造集生产、储运、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加销消”的互联互通性,形成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构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对田园风光、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具有开发基础和潜力的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找到文化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切入口,挖掘特色经济价值,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充分利用多样性的自然资源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加快培育一批林下农业、乐活农业、休闲农业、精品民宿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发展主题乐园、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区域,依托水源、农田、果林等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夜间经济、乡间经济、网间经济等“三间”发力,提升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消费体验,以科技创新驱动农文旅消费升级。

(四)创新农业组织经营新模式

依托农村各项政策和制度不断创新和聚焦的发展优势,加强浦东农业品牌集聚整合,大力构建和健全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主要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组建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组成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拓展产销对接渠道,形成以“品牌 主体 基地”为基础架构,以“品牌引领-主体联合

-产销对接-利益分享”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努力增加农民收益。培育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六、“产业兴旺”的发展路径

(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的宏观调控,将农产品加工业有针对性向发展环境好的乡镇进行转移,立足特色小镇产业打造,通过农业业态的创新发展以带动小镇周边地区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指引,引导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联合建设加工车间及原料基地,从而形成加工业留在乡镇,基地扎根在农村,农民收入增加的完整产业链;加强对农村产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将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并扩大;针对农村特色产业及贫困地区资源进行有机开发,同时倡导利益联合机制,将农村特色企业与合作社及农民三者有机结合,建立多形态的合作机制;通过招商引资等政策,将加工、采购和投资等企业引入到农村特色地区及贫困地区,避免农产品滞销。

(二)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将传统的农业产业形态进行创新发展,重点针对种植业及养殖业,使其向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及绿色化发展方向推进,同时联合地方企业,不断输送优质绿色产品,打造品牌效益及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产品。落实农村耕地保护制度,提升粮食产量,尽快规划产粮功能区及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加强林下经济建设,提升农副产品产能,严格把控动物防疫建设,促进奶业及渔业创新发展;针对农村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打造农村特色产业链,将农村特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建设多功能农村旅游发展基地,重点培养一批优质农村旅游特色示范县,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结合当地农村环境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强资源开发力度;针对农村传统工艺及非遗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促进特色产业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

(三)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将现代产业与农业产业进行跨界配置,使其有机结合,形成农业与多形态化产业共同发展,同时加强种植业与林业、渔业、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产业与加工流通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业和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发展;促进农业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高科技农业;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和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也可以通过分红亦或是股权分配形式进行合作,将利益分配向广大农户倾斜,以确保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积极推行“三品”战略,加强农业品牌保护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通过政策来引导农村加强优质产品培育,谋划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特色区域公用品牌;推进农村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严把质量关,重新修订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引入统一的市场标准,并对标国际市场标准,力图使农产品走向海外;严格管控农药化肥及渔牧业饲料生产质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一条完整的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建设;打造循环养殖一体化,有效利用农村动物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等可再生资源。

(五)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创新产学研用新机制,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领域关键技术,建设具有高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化农村就业和创业环境,积极倡导大学生及科研工作者、退伍军人加入农村产业发展,并成立创新化农业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同时有针对性发展孵化训练基地,加强各类人才创业培训技能。

(六)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大公共预算投入力度,有效提升农业土地出让收入占比,同时调整城建用地及农业耕种土地规模,可以支持地方根据市场化形式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保证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顺利实施。针对农村困难户及残疾人就业给予一定程度补贴,将相关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对于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可在符合相应法规条件下给予抵押贷款支持,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加入乡村投资创办的产业,鼓励具备一定规模的种养业经营,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针对各类优秀人才加入农业产业振兴建设给予政策性引导及倾斜,优化农业职称制度,同时鼓励科研工作者以科研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并实行股权及分红等进行激励,激发其工作热情。

本文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上海乡村振兴发展定位研究”(编号2019-Z-G01)和上海社科基金项目“增强上海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研究”(编号2019BJB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