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7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乡村振兴 首页 >

引导工商资本助力苏州乡村产业兴旺研究

作者:卜树坡 陈晓磊 赵 展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82   发布日期:2020-9-16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连续出台一系列富民惠农强农政策,为“三农”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激发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又为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开辟了广阔空间。2018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明确指出,要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这些都为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扫除了制度性障碍。201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强调,引导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过去很多繁荣、热门的行业企业面临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大量过剩的工商资本亟需转移投资领域,作为新兴投资热点的农业农村成为首选。苏州是一个经济重市,工商资本发达,应充分发挥资本的优势,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上进行率先探索。

一、调研:工商资本投资苏州乡村产业的现状及成效分析

(一)现状分析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理念,国内外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工商资本的深度参与和积极运作。目前,工商资本已全面进入苏州农业领域,既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又较好地实现了工商企业的转型。呈现新格局新特征:一是投资规模呈现加速化。2016年至2019年,苏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第一产业的投资分别是9110万元、15069万元、19180万元、21789万元,增长率分别为8.6%、65.4%、27.3%、13.6%。二是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工商资本已成为投资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既有苏州本地的个体工商户和工商企业,也有市外、省外和国(境)外的企业和个人。2019年,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6家、市级66家),农业专业大户14873家,各类农民合作社3772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8%),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473家。三是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有投资开发型,如苏州市东山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建有1400多亩茶园及9300多平方米的休闲品茶观光区,1500多平方米的茶叶炒制车间;有租赁经营型,如苏州甪直镇节子浜乡村民宿;有联合开发型,如苏州市庭山碧螺春茶叶产业化联合体;有基地契约型,如苏州甪直镇瑶盛耕趣农乐园。四是经营模式呈现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将基地建设、产品生产、市场开发、电子商务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经营新格局,如苏州苏太企业有限公司依托苏太猪的品牌优势,积极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已建1个肉类加工厂、1个国家级猪品种资源基因库、1个苏太猪原种场和3个商品猪生产基地。

(二)成效分析

工商资本投资苏州乡村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破解了资金投入的不足。苏州财政每年农业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19年市级财政投入7000万元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1.45亿元推进“美丽村庄”建设,但财政支农总量仍不能满足需求,而工商资本的投入能有效地弥补财政、农户、信贷投入资金的不足。二是加快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后,将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与农村要素融合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要求土地连片开发、集中管理,从而直接带动了村民土地流转,使村民成为土地流转的受益者。三是增加了农业农村就业岗位。有71.6%的受访企业表示愿意为当地村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包括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岗位和临时雇佣岗位。2019年苏州纳入共享农庄创建范围的37家单位,已带动农户5600多家,直接就业3657人。四是促进了农业农村人才回流。发展乡村产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农业项目。多方工商资本投入乡村产业的过程,也是吸引各类人才向农村汇聚的过程。近年来,常熟市虞山镇中泾村生态农业产业园引进神农果园、江苏阿里巴巴等10多家公司入园,已有20多名大学毕业生和10多名博士生到园区就业、创业。五是提高了农民收入。大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与当地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利润,也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瓶颈:工商资本投资苏州乡村产业的制约因素及风险评估

(一)制约因素

目前,农村“人、地、钱、设施”要素供给与资本下乡需求不匹配,已成为工商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大障碍。一是农村“用工难”。苏州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农村人才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人才、专业人才、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苏州全市41.8万农业劳动人口中,年龄55岁以上的占26.9%,35岁以下的仅占3.4%。同时,乡村缺少人才的激励机制和引育机制,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渠道匮乏,如何吸引各类人才汇聚乡村,已成当务之急。二是“用地难”。在调研中了解到,国土、规划等部门在制定村庄用地规划时,以村民自住模式为主,但在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很多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很难落地。目前,苏州全市农用地436.8万亩(其中耕地218.8万亩),建设用地384.1万亩(其中村庄用地占比约1/3),流转基本农田发展设施农业的工商企业无法获得设施用地,一些宅基地和闲置民房也无法成为农业产业用地。三是“融资难”。农业项目一般是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调查发现有52.4%的工商企业面临融资难题,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一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瓶颈。现有农业投资基金、农村资产抵押贷款、农业普惠金融、农业企业挂牌江苏“农业板”等融资方式很难惠及农业中小企业。四是“创业难”。基础设施(生产设施、附属设施、配套设施)是乡村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工商企业下乡的最大制约因素。在道路交通、网络通信、污水管网、垃圾分类、公共厕所、环境卫生等方面欠账较多,特别是个别地区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滞后影响了工商资本下乡的原动力。

(二)风险评估

工商资本是推动苏州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既要充分发挥工商资本助力乡村产业带来的催化效应,又要合理规避和防范其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一是农业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特定产业,通常以行政命令或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苏州共享农庄调查数据显示,受优惠政策驱使投资的占比28.7%,为了享受优惠政策与拿到扶持项目,不少项目缺少科学规划、方案论证,急于拉架子、铺摊子,埋下了大量企业涌入后的政策调整风险。二是农业市场性风险。苏州是典型的农业供给小生产与市民需求大市场的不均衡城市,主要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较大。工商企业能否及时、准确地把握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是工商资本下乡成败的关键。三是农业信用性风险。由于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民诚信、自律、守法意识不强,在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时会遇到当地农民违约的风险。

三、突破:工商资本投资苏州乡村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破解乡村诸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盯乡村产业兴旺这个核心,将其作为乡村振兴优先方向和实践突破口,为实现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

(一)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重点领域

针对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鼓励各类工商资本及市场主体在苏州区域投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村产业集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等重点领域。一是投资“苏式”宜居乡村建设。引导工商企业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康居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培育、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育(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绿化、自然湿地保护)等,通过村企合作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各方利益共享共赢机制,盘活农村自然资源、集体资产和民房,实现“强村富民”。二是投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乡土产品开发、手工艺品加工等领域,推动农业的二产布局向乡村前伸后延,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三是投资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建设。引导工商企业综合利用农村生态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资源,投资发展乡村民宿、果蔬采摘、农家乐、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富民产业,打造农村“三生同步”(生产生活生态)、“三产融合”(一二三产业)、“三位一体”(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途径。

(二)落实工商企业用地扶持政策

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严格依照中央、省相关供地政策,镇(街道)预留不超过5%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是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要细化设施农用地的范围,适当放宽农村产业配套设施和附属设施的上限规模,统筹设施农业用地指标向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倾斜。二是加大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供给。各级政府(市、区、镇)应把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拿出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涉农项目。三是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制定出台规范苏州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性文件,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盘活撂荒地,探索点状供地。四是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利用“试点”政策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取得经验后进行推广。

(三)创新工商企业人才支持政策

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工商资本下乡为重点,推动各类人才汇聚乡村,增强乡村振兴活力。一是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围绕苏州主要乡村产业,建立人才当地培养与域外引进相结合,高校学历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挂职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设“四支”农村人才队伍,促进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人力资源。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借鉴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建立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现代农业园区的联动机制,形成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专业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相结合、本地农民培训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建设机制,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稳定的乡村产业工人。三是培育乡土人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结合产业特点和文化特色,扶持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实干创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强化工商企业设施配套服务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工商企业利益和改善民生,围绕投资者和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以“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为抓手,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二是加强物流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市(区)、镇、村三级的农村物流节点体系,打通农村物流、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建立农业农村电商平台,培育农业农村物流服务主体,打造线上线下农村物流配送新格局。三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网乡村”工程,加大农村地区和农村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逐步开展5G网络规划、建设和应用。

(五)建立工商资本风险防范体系

工商资本下乡一方面改变了资本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给乡村治理体系造成冲击。在土地流转中,既要加大对工商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又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一是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制度。建立工商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审核评估租赁农地工商企业的资信情况和经营能力。建立土地使用动态监管制度,按照土地用途、性质对工商企业开展监督检查,杜绝可能出现的“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发生。二是推动支持政策稳定。国家要引导地方政府加强政策规范化、机制化、制度化管理,确保农业农村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工商企业形成准确的政策预期。地方政府要建立以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的政策机制,加强功能性产业政策的规范运用,降低农业支持政策变动风险。三是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地方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区域工商企业集聚区,建立专门化的市场信息服务制度,为工商企业生产决策、产品营销提供科学依据。总结推广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典型示范工程,为工商企业选择投资领域、发展模式、合适规模等提供参考,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四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工商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加大诚信示范企业宣传力度和失信毁约企业曝光力度,强化工商企业在发债、贷款、担保等债权债务信用交易及生产经营活动的诚信履约。制定涵盖农村居民信用制度,降低信用风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8YJC88015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实证研究”(编号2019SJA13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