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4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苏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发展定位分析

作者:苏 华 廖文杰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183   发布日期:2020-5-22

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已进入“加快推进”阶段。本文从地理空间、产业集群、交通网络、创新资源等方面分析了苏州在长三角加快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与龙头城市上海的关系,进而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背景下苏州需要重点关注和推进的工作。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强调,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重点和关键。要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抓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把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强各领域互动合作,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基础设施、科创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

实现长三角区域的联动和协同发展,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1992年,长三角15个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就得以确立,迄今已28年,可谓步履维艰。回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历程,不难发现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进而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可谓是层层推进,足以彰显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三省一市统筹加强,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尤其是组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并制定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政策利好频出,预示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按下“快进键”,各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定位将更加明晰,合力推动区域竞争力逐步提升。

二、苏州在长三角加快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与上海空间格局上最相邻,交通网络最方便快捷

空间理论认为,城市间相互作用产生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城市间存在可运输性、城市间存在互补性、城市间没有中间干扰机会,这三个条件在沪苏之间完全具备。一方面,苏州在空间格局上紧临上海,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苏北与苏中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苏州与上海已经形成覆盖高铁、地铁、公路等多种形式的1小时交通网,相比于其他地区与上海的交通连接最为便捷。

(二)产业集群密切相关,优势互补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苏州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长期领先长三角区域的其他城市。从主导产业来看,苏州与上海产业相连,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上都有共同的产业基础,有助于形成区域协同的产业集群。同时,苏州承接了上海的金融、物流等产业,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延伸基地、国际航运中心和经济中心的配套基地。

(三)创新资源丰富,是上海科创中心技术转移首选地

苏州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建设有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中科院苏州研究院、北京大学苏南研究院等多家重点创新机构,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大院大所”超过120家。从专利申请量来看,苏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仅次于上海;从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拥有千人计划人数来看,苏州具有领先优势。因此,苏州理应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技术转移的首选地,是以上海为核心G60科创走廊的关键枢纽。

三、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背景下苏州需重点关注的工作

苏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以及江苏经济发展的样本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背景下,要进一步明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定位,以上海为龙头,在“一体化中建设姊妹城”,深化苏沪互促互补、互联互通,实现苏沪一体化、同城化,努力把苏州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

(一)融合融通,共建苏沪一体发展先行示范区

苏州各区域要全方位对接上海新一轮发展规划,结合全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主体协同、创新协同、战略协同,共建苏沪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加快区域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与自由流动,通过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吴江、昆山、太仓作为临沪区域,应成为苏州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吴江作为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致力于探索区域项目协同转为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路径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形成融合融通、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径。昆山市一方面要加快融入与上海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共同成立的“4+2”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加快建设“4+2”联盟数据信息平台,加快建立基础设施互通、区域规划战略契合、新兴产业耦合、科技创新协同、公共服务共享及生态环保共治等体系,将昆山建成更高品质生活、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领航示范区;另一方面要融入“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全方位强化与嘉定的交流,发挥嘉昆太在人才、科技、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有侧重地开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合作,致力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太仓市要主动融入上海航运中心,充分发挥太仓港港口优势,推进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业务联动、管理联动和功能联动,力争成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的先行区。

(二)互联互通,建设一体化交通及信息网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交通一体化要先行。苏州需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打造“一带一路”物流门户港、建设国家级高铁枢纽城市、塑造高质量都市圈交通网络,从长三角一体化的角度与上海高质量、高水平连通,解决好沪苏同城、市域一体的问题,构筑一体化发展新地缘。要全力推进通苏嘉城际铁路(苏州段)等高铁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临沪区域断头路建设,同时要加快轻轨公交一体化发展进程。此外,建设高速、泛在的一体化信息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苏州作为全国5G通信试点城市之一,已实现了世界首个基于控制面和数据面分离架构的端到端5Gda-tacal接通和多种5G频段设备速率演示、工业物联网机械臂演示以及VR头盔演示,也实施了5G预商用网络规模试验。依靠这一优势,苏州聚焦“5G智联、5G智造、5G安全、5G大数据、5G产学研”五个模块,确立了5G产品应用、5G智能制造及5G科研机构三个产业类别。接下来,苏州应与长三角其他核心城市合作,牵头核心城市产品开发与应用涉及5G产业的企业组成“长三角5G产业联盟”,联合产学研多方力量,共同推动5G相关技术和标准研究,打造从芯片、算法、网络设备到终端的长三角特色5G产业链,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工业制造智能化速度和进程。

(三)共商共赢,建设活力有序的一体化营商环境

一是大力推动营商环境一体化。全方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借鉴长三角各省市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探索确定长三角区域重大改革成果清单,加快区域改革联动。围绕致力法治诚信塑造营商环境第一标志,致力推进打造智慧政务最强支撑,致力改革创新实现企业服务最高效率,致力优化供给形成资源配置最优保障,致力亲商安商构建合作共赢最佳机制,致力统筹协同凝聚组织领导最大合力等,突出用户思维,加快由“以审批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对标国际一流,加快由“稳步优化”向“追求更高”转变;坚持特色导向,加快由“同质化”竞争向“品牌化”塑造转变。打造“不要我觉得、只要你觉得”的“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最终实现客户满意、市场主体满意、人民群众满意。二是打造区域市场一体化示范区。对标国际最好水平、最高标准,长三角各地区在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打造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应从让市场更有力、让政府更高效、让区域更协同等方面着力。应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长三角各区域要进一步实施“放管服”改革,更进一步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并建立区域联动协同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实现区域市场融合发展,推动共治共建共享,打造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示范区。

(四)集聚发展,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也逐步走向深入。当前,苏州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名城的建设步伐。以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为重点,积极承接上海各类制造业要素资源,围绕未来产业创新高地打造产值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首先,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强化产用结合,聚焦产业发展瓶颈,针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其次,要引导智能装备高端突破。统筹做好规划布局,集聚发展,重点突破,建设国际领先的智能产业园区,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智能汽车、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系统集成等产业集聚发展。最后,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针对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传感器、工控系统、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突破一批共性技术,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形成若干智能制造区域性总部,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的重要策源地、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地。

(五)转移转化,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

创新成果产业和科技创新在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苏州产业基础厚实、吸纳创新要素的能力极强,应紧扣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需求,重点面向长三角区域和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创新成果在苏州实现产业化。首先,发挥苏州“大院大所”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作用。以更大力度、更高站位下好创新“先手棋”,与苏州现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大院大所”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缩短创新周期、打通创新链条、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其次,共享共建国际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强化长三角各区域人才支持政策协调力度,防止“人才争夺战”,共建海内外“人才、技术、项目、资本、市场、服务”共享共赢、自主自择的对接平台;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共同、错位引进国际高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打造“离岸孵化、开放式外包”的高端国际科技人才供给与服务聚集地。最后,加快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示范区建设。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争取国务院授权的改革措施全面落地,在长三角地区率行试点探索若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尽快建成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合作示范区。

(六)共管共治,建设美丽宜居生态环境

长三角区域内产业类别齐全、工业化程度高,钢铁、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分布集中,机动车与船舶保有量大,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较大。在推进长三角区域的生态保护一体化进程中实施生态保护共管共治,显得尤其重要。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来都有着更高的追求和期待。对苏州来讲,首先,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环境立市”的战略理念,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建设的首要核心内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获得感、满意度。其次,要始终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思想,深入持续开展“263”专项治理行动,把水环境治理作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严控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深入持续开展“331”整治专项行动,坚决消除出租房(群租房)、“三合一”场所和电动自行车三类突出火灾隐患。再次,要强化与沪浙跨省市联合防治。设立共管共治专门办公室,形成交界区域环境联治联防联席工作机制,并明确专人负责;建立环境信息互通机制,检测信息每月相互通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各自环境保护责任区域;在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合作方面,健全环境共管共治协同机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本文系2019年度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互动关系与发展定位研究”(编号BRA2019143);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7]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