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6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高质量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作者:盛勇军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353   发布日期:2020-5-22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浙江省桐乡市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桐乡市制定了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根据总体战略目标与思路,按照“主平台率先融入-多板块联动融入-全方位深度融入”的实施路径,落实八个“深度融入”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全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办好用好乌镇峰会,深度融入长三角全球数字经济高地建设

按照“越办越好、越用越好”的要求,推进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建设,打造最靓乌镇IP,加快推动桐乡互联网产业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重要板块。一是高质量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建设独具魅力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大会”。加快“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峰会软硬件环境,确保“一届更比一届好”。二是高标准建设世界互联网产业园。聚焦“互联网+智能制造”,加快推动鲲鹏生态系统落户乌镇,推进华为5G创新中心、百度大脑创新中心、康佳先进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三是加快智慧桐乡建设。集成推广“云享乌镇”城市大脑建设试点经验,搭建桐乡城市综合治理云平台,打造基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桐乡“城市大脑”,加快实现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领域数字应用全覆盖,努力建设全国新型智慧城市的县级标杆。四是推动数字技术协同创新。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提升,积极发展数字化生产性服务业。到2025年,桐乡市新增数字经济企业1800家以上,数字经济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加强5G网络协同布局和下一代互联网(IPV6)应用,统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

二、聚焦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产业体系建设

围绕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化对长三角区域高端要素、高端项目的有效承接,构建产业布局合理、结构均衡高效的发展体系。一是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聚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制造基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化、智能化、模块化发展,推进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打造玻纤复合新材料和锂电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基地。全面升级发展以毛针织服装为核心的时尚产业,建设濮院“中国时尚第一镇”。加快推进崇福皮草、石门洲泉女鞋、洲泉蚕丝被、大麻家纺等块状经济“专业化、数字化、时尚化、国际化”。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加强与沪杭现代服务业合作,全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现代金融、科研检测、高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商贸、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建立上海消费市场对接渠道,增强特色农产品、时尚服装产品直供能力。三是加强高端产业招商引资。持续推进“精准招商攻坚行动”,以上海、杭州、苏州等为重点区域,举办各类商贸活动,招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际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深化与中国电科等央企国企战略合作。加强招商团队建设,增强专业化招商力量,构建桐乡市统一招商、利益共享机制。到2025年,谋划推进10个具有关键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确保内外资利用稳定增长。

三、突出科技创新赋能,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

要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突出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深化区域合作、飞地合作、校地合作等协作机制,持续加大对长三角区域高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项目的承接力度,为桐乡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推进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建设,打造桐乡融入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的主阵地。推进虹口-桐乡联合科技创新港、交大绿地桐乡双创中心、浙江乌镇大数据产业园、乌镇街、乌镇设计园、平安凤岐茶社数字经济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开展招商引智和项目孵化。加快乌镇上海创新中心、乌镇深港创新中心、乌镇-张江联合孵化器等“创新飞地”建设,积极探索在其他大城市和海外的域外孵化器布局,打造长三角路演中心。到2022年,实现桐乡市重点平台孵化机构全覆盖。二是完善科研院校共建合作机制。加大力度引进核心技术和人才团队,加快未来产业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构筑技术、产业、应用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环境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乌镇院士智慧谷等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加快重点产业领域联合技术攻关和“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探索建立乌镇互联网大学。推进政府层面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鼓励长三角区域一流高校院所合作设立分属院校、专业性研究中心。到2025年,争取2所以上“双一流”高校在桐设立研究院。三是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聚焦更具前瞻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未来产业,深入推进融合创新,加快优质企业智能化改造,鼓励发展无人车间、无人工厂等新型模式。实施科技“育苗造林”工程和“登峰计划”,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上海、杭州等地设立飞地型研发中心。到2025年,桐乡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项。

四、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深度融入长三角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接轨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高效率的干线公路网和新升级的内河航运网,以立体多元的交通格局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节点城市。一要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圈建设。启动桐乡高铁站改扩建工程,配合推进杭绍台二期铁路、沪乍杭铁路建设进度,积极参与沪杭城际、湖嘉杭绍城际等建设前期工作,研究杭桐城际铁路、湖嘉铁路方案,推动乌镇至桐乡高铁站、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轨道交通直联。到2025年,桐乡市铁路总里程达到26公里,全面融入长三角省际省会城市、省域和大都市区一小时交通圈。二要积极推进公路网、港航协同发展。构建“三横两纵”高速公路网,重点推进苏台高速桐乡段建设和申嘉湖高速濮院互通出口改造,规划新建桐乡客运中心枢纽站。到2025年,桐乡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3公里。构建“301510”干线公路交通圈,启动320国道改建工程、余杭东湖快速路北接俞众线改扩建工程,建设桐乡西交通枢纽,谋划桐乡至嘉兴机场快速路。构建“三横一纵”高等级航道,协同完善长三角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与上海港的海河联运协作。三要加大区域能源、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电力、油气等设施布局,配合实施浙沪、浙苏天然气管道联络线建设,加强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提高能源交换和保障供应能力。加快推进杭嘉湖南排等工程建设,打造高标准的防洪排涝安全网。积极探索域外配水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五、打造国际化品质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聚力国际化品质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服务能级和智慧化水平,全力融入沪杭都市圈,进一步提升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同城化水平。一是以国际化理念引领城市建设。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城市未来,建设与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相匹配的国际化品质城市。重点规划建设国际社区试点,打造适应国际人才需求的高品质社区环境和生活氛围,高起点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二是大力推进主城区品质提升。全面实施城市品质提升“86321”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完善和老旧小区改造,确保成功创建“基本无违建市”。推进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加快杨家门国际商务区、凤凰湖总部基地、永宁街区等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速主城区南部城市建设步伐,启动主城区北部规划建设。三是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将桐乡历史人文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全面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文明素养、精神风貌。推进长三角公共文化互惠共享,加强文化会展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城市气质和文化品位。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促进桐乡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入长三角统一开放大市场建设

坚持在长三角区域协作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机制协同、智慧高效、优质服务,加快融入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大市场,提升发展“软环境”。一要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站通办”,在交通出行、税务政务、社会保障等领域实现与长三角城市互联互通。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多部门联办,提升企业开办常态化和企业注销便利化水平。二要打造一流金融生态环境。深化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加强与长三角城市金融资本、人才、信息交流。加大融资政策支持力度,开发更多适合新经济新业态的融资工具,更好满足企业投融资需求。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支持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支持创新型企业股改、挂牌和上市。加强市场监管,改革执法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诚信守用的环境氛围。三要打造一流人才集聚环境。深入对接高端创新要素,建设“浙江院士之家”等人才创新平台,支持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开展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人才数据互通、评价互认、信用共享等机制,妥善解决人才居留、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公共服务等问题。到2025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000名以上,新增领军人才300人。

七、创新发展三治融合,深度融入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充分发挥桐乡“三治融合”发源地、示范地、引领地的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交流合作,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桐乡经验”。强化与长三角区域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对接共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的普惠利民。深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和“一网双联”建设运行机制,不断深化“三治融合”桐乡经验在长三角区域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和创新举措。深化“平安桐乡”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智能安防体系和长三角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协同推进重大灾害事故和重大案事件联防联控。持续推进民生共创共享。在成功引进耀华国际、上海尚阳实验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承接沪杭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接轨,打造桐乡教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金名片。依托互联网赋能智慧教育,办好省内首家公办互联网学校。深化与沪杭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加快医共体建设,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全域共享。不断扩大纳入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系统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健全完善与沪杭医院间双向转诊系统,全力提升医疗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到2025年,桐乡市跨省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到90%以上。深化运用平安、雅达、颐康等养老服务体系产业模式,加大“互联网+”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复制推广“桐乡经验”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协同打造浙江省“千万工程”升级版,高质量建设一批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精品线、示范镇(村)。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市。

八、发挥人文底蕴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充分发挥桐乡在历史传承、文化名人、水乡古镇的特色文旅资源,集聚游客资源、提升辐射效应,联合周边地区共同打造文旅品牌,共建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互惠共享。发挥市博物馆、茅盾纪念馆、丰子恺纪念馆、君匋艺术院、钟旭洲钱币馆等文化场馆功能,加入长三角博物馆联盟、加强文化会展交流合作。着力办好乌镇国际戏剧节、茅盾文学新人奖、“子恺杯”中国漫画大展、丰子恺散文奖、“徐肖冰”中国纪实摄影展、伯鸿书香奖等文化品牌活动,丰富“风雅桐乡”文化品质内涵。建设浙江省大花园典型示范县。以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大花园典型示范城市培育单位为契机,重点实施“5111工程”,全面开展美丽载体十大典型、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积极推进跨区域的生态联保共治和环境协同治理,推进京杭大运河等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共建绿色廊道和生态屏障,夯实绿色生态本色。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生态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与制度建设五大领域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和“森林桐乡”建设,全力打好“治水巩固战”“蓝天保卫战”“清废攻坚战”和“土壤防治战”,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单元和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全覆盖。力争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建设旅游共同体。以乌镇、濮院、崇福、石门四大古镇为依托,协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乌镇文旅智慧小镇、濮院时尚购物小镇、崇福运河文化小镇、石门乡村耕读小镇。积极参与世界旅游联盟建设和重点城市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旅游产品、功能、服务、管理等合作,增加“旅游直通车”线路,加快建成旅游线路互通、产品互补、品牌互助的共同体,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25年,桐乡市年接待中外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

(作者单位:中共桐乡市委)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