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从李子柒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作者:陈千飒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08   发布日期:2020-5-22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一改往日落后形象,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给世界经济注入活力,也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新中国70年的成就和发展故事。以往,外国人了解中国主要通过中国各大官方媒体的海外版报道。如今,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了解渠道更加多样化、灵活化。日前,一位四川籍美食博主李子柒火遍海内外,不断受到中外各大媒体报道和称赞。

李子柒,何许人也,为何如此火爆?她擅长通过古风形式拍摄并表现中国农村生活,在她的作品里,呈现出最原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既有一粒种子从播种到发芽再到收割直至制作成美食的成长历程,也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致,还有策马扬鞭的侠女意境。观众从李子柒的作品里看到了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看到了中国千百年来的生活文化在这一方小乡村、这一方屏幕上真实地活着。李子柒在微博上有超2200万粉丝,在海外社交媒体Youtube(全球最大的视频播客类网站)上的全球订阅者超800万,其视频作品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巨大。那么,李子柒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能否给我国文化海外传播一些启示呢?

一、李子柒成功的原因讨论

关于李子柒成功的原因,网上线下讨论颇多,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

第一,外在美——选材与画面感。如果说“中国美食甲天下”一点也不为过,各式小吃在全世界遍地开花,“饺子”“北京烤鸭”“黄焖鸡米饭”“老干妈”“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美食和品牌在国外耳熟能详。而李子柒首先抓住了这个不分国界、人畜无害的主题——美食。人以食为天,美食不分国界,异域美食更是可以抓住人们的味蕾,让外国网友心甘情愿地成为她的粉丝。一粒种子在她的作品中升华成美酒、美食;一根丝线在这里乘上彩色的翅膀变成美服;一根竹子经过削磨蜕变成实用美丽的家具。美食、古装、书画、农耕、刺绣等都可以是她作品的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取一瓢饮,足可以成就一个李子柒。看过李子柒视频的观众还被优美的画风吸引,每帧画面就像优美的油画。静默式地描述,让过着快节奏的现代人感受到一丝宁静,可以短暂地逃离繁忙喧嚣的现代生活,体验一下慢生活。

第二,内在美——“野性”与人文性。如果说美食、美女、风景是李子柒视频的外在美,那么视频中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和谐相处的状态则是这些作品的内在美。千百年来,大自然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一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的破坏事件时有报道,人们逐渐变得冷漠,前不久澳大利亚山火暴露的人性的弱点就可见一斑。但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始终是主旋律,李子柒作品中静谧平和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带着原始的“野性”美和人文关怀,镜头下的一花一木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除了美食、美景,还有一位经常出镜的人物——李子柒的奶奶。在访谈中,李子柒谈到自己放弃都市生活回到家乡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奶奶。奶奶日渐衰老,她自己不想留下遗憾。每一声“奶奶,吃饭了!”似乎透过屏幕投进观众的耳中,奶奶的笑容和满足也照进大家心中。一声一餐中传承着中国人自古以来恪守的孝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圣人的训诫似乎在告诉现代人: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这份亲情跨越国界,感染着屏幕前的你我他。众所周知,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崇尚自我、独立,孩子过了法定的成年年龄往往就会从家中搬走,开始自食其力,如果在家中居住,父母甚至会让子女缴纳水电费。在西方国家,两代人同室已不多见,更何况隔代住。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孝道”也让外国网友领略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这种潜在的内在美如何不吸引观看者呢?

李子柒作品用无声的语言传递着中国文化。央视新闻评论其成功在于:热爱,爱生活、爱家乡、爱文化。《人民日报》刊文认为其作品“表达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赏心悦目之际让人愿意接近。”从容淡定、精益求精的制作精神和中国文化加持是李子柒作品持续走红的内在原因。如果李子柒继续以“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打磨自己的作品,笔者相信这种走红具有可持续性。

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困境

近年来,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我国多措并举开拓海外市场,中国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正在向全球化挺进,然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以中国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在美国的传播为例。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之路举步维艰,截至2012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在美国的销量还不足五万册。由此可见,大部分中国文学作品即便翻译成了英文,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也有限。在电影市场,2017年的现象级大片《战狼2》最终拿下8.7亿美元的总票房,但海外市场仅1500万美元,美国市场只有270万美元;2019年的两部高口碑大片《流浪地球》和《哪吒》,海外票房分别为876万美元和630万美元,美国市场票房分别为587万美元和369万美元。反观同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海外票房高达19亿美元,占比69.3%,仅中国市场就拿下6亿美元的收入。可想而知,每年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赚走了多少真金白银,成功的文化海外传播和软实力的提升又会带来多么强大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当我们在看到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庆祝一部部影片挤进全球年度票房前列的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差距。中国文学作品的外文译本销量低,除当地的政策因素外,还因为受众狭隘,主要购买群体为学者和对中国文学、文化感兴趣的人;而中国的影视剧在海外的受众主要是华人。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作品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进而将其转化成经济效益呢?李子柒的视频能在海外受到如此追捧,每部作品的播放量都近千万,其成功对我国进一步扩大文化海外传播又有哪些启示呢?

三、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启示

首先,沉得住气、耐心打磨,具有工匠精神。李子柒的作品虽短,但每部作品都要经过数月的拍摄和练习才能完成。蜀绣、造纸、木工,哪一件是能说来就来的呢,无一不需要长期的学习、练习,最后才能以最美的视角呈现给观众。李子柒身上流露的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作品得以快速传播并凝聚观众的重要一面。随着我国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文化作品的需求也在增强,中国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就是一例。中国电影票房连年增长,2014年来已经翻一番,但快速发展的影视文化产业背后又存在着重复拍摄、粗制滥造等问题,导致一些影视剧甚至跌破成本。在融媒体时代,各种题材、各国制造的影视作品充斥荧幕,只有经得住推敲的作品才能留下一席之地。《战狼2》《哪吒》均是耗时多年仔细打磨的巨制,从《甄嬛传》到《庆余年》,无论是演员挑选、剧本台词,还是服饰美工,无不精细,这样精工细雕的作品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因此,影视剧类文化只有秉承工匠精神,打造良心和品质作品,才能入得海外观众的“法眼”,并最终走进他们的心里。

其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立足中国特色文化,塑造民族特色形象。中国特色美食的制作、民族服饰、传统乡村生活中的“人和”氛围,在李子柒的作品中竞相呈现,古老的民族智慧在一餐一食中传承。这些作品给西方观众了解神秘的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深深吸引着他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某些西方观众模仿着做中餐、自制中式服饰和家具。每个民族都因自己独特的文化才具有辨识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才更有传播力。例如,人们提到日本就会想起动漫,提到韩国就会想起韩剧、泡菜,说起美国就会提到好莱坞电影。因此,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也应该立足民族文化,坚守民族精神,警惕“去历史化”“去中国化”的错误倾向,树立文化自信。深挖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从中汲取养分,使其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相结合而再获新生,如李子柒视频中体现的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和合”的邻里、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孝悌”文化、花木兰身上代表的亲情和忠勇之风、《流浪地球》中展现的“大同”思想……因此,要使外国人接受中国文化,我们必须先正视自己的历史,尊重和热爱自己的文化,用热爱之心灌溉和呵护的作品才更加具有人情味和感染力。

其三,多元融合的时代需要多元的传播方式。要打造多渠道、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支持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往的文化海外传播途径多由政府部门组织和主导,一些作品制作耗时耗力,传播手段多为纪录片、书籍、交流会等,往往过于传统和保守。数字化时代变革了信息获得的途径、速度和内容,人人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如李子柒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传播作品,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全网观众能够及时获得视频。另一网络红人“毒角SHOW”,利用在美国生活的便利,长期通过视频拍摄和亲身体验方式,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美食、影片、手机、功夫等衣食住行方面的传统文化和最新发展,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近年来,中国制作的网络小说、影视剧、网游等逐渐走向国外市场,为文化海外传播添砖加瓦。这些民间形式、个人方式的海外传播是对官方渠道的有益补充。

最后,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传播能力的专门人才。文化海外传播既有国外的自动引入,也有我们的主动出口,不管是哪种方式,文化作品世界化都离不开国际通用语——英语。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学生在经贸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精尖的外语人才尚十分短缺。本国文化要被外国人欣然接受,必须要用他们的语言、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讲述。虽然李子柒的作品被很多外国网友喜爱,但是这种语言对白较少的传播方式毕竟有所缺憾,不管是图书、影视作品,还是中国文化推广交流都离不开外语,尤其是英语这个工具。我国政府组织了专门翻译团队将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不同语言输出,但是大部分作品还是需要出版社和作者自己寻找译者,这些译著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我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比如,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译者,为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立下汗马功劳,但如今葛浩文已年逾80,那么以后的文学作品怎么走向国际化呢?笔者以为,一方面要在国内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既有熟练的双语应用能力,又具有国际视野,才能译出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作品;另一方面,可与国外本土翻译人才合作。国外本土译家熟知本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能采取更加贴合目的语表达方式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可接受度。同理,影视作品的海外推广和传播也离不开翻译人才。简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海外传播离不开语言桥梁和语言人才。

结语

总之,经济文化齐头并进是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文化竞争将是今后国际竞争的主要方面,因此,打造核心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注重国内文化氛围营造和挖掘,以及对外文化交流融合和传播,才能成为文化强国。在当今社会,要立足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根”和“魂”中汲取养分,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同时需要政策上的支持与肯定,文艺创作者才能鼓起勇气;还需要丰富文化海外传播的内容,提高质量,多元融合,减少文化隔阂。这样,能从根本上提升本国的文化自信,进而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