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4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在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感受昆山脉动

作者:彭 雷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80   发布日期:2020-3-23

昆山,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上最丰茂的土地,2018年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一名。“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此,自秦代置娄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

2019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南京市江宁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溧阳市6个地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日前,全省现代化试点专题调研组深入昆山,回望“昆山之路”的实践与探索,以期为江苏乃至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昆山经验。

2019年11月11日落下帷幕的第二届进博会,“昆山元素”大放异彩。进博会如此看重昆山,源于这座苏南明星城市强大的现代化气息。

改革开放激发了昆山人艰苦创业的壮志豪情,40年风雨历程,昆山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发展工业,凭借招商引资和诚信服务两大“法宝”,走出了一条“开放开发、外向带动”的“昆山之路”。目前,全市已集聚56个国家和地区的8300多家企业,总投资超960亿美元,注册外资超47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超280亿美元,昆山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的进出口总额,集聚了大陆地区九分之一、江苏省四分之一的台资。

一、内外兼修,培育发展强劲动能

1984年,当时的昆山县顺应国家实施沿海大开发战略,在县城东侧划出3.75平方公里土地,自费创办开发区。经过8年艰难曲折,1992年开发区终于获国家批准,随后全方位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科技等资源。200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试点,昆山名列其中,3年时间完成了“低转高”的跨越。2005年,昆山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已突破500亿,跻身全省“第一方阵”。2013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批,在这片“试验田”里,昆山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试点试验,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狠抓创新突破,以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突破口,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力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昆山直面当前科技进步大势,牢牢把握宏观政策走向,以县域发展领跑者的姿态勇立潮头。对内,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高质量,以改革大突破拆除制度紧箍咒。他们打开思想阀门,破除思维定势,不迷信,不迷恋,用务实合作打开一片新天地,以产业变革为抓手,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我国台湾地区。在开发模式上,昆山提出了“富规划、穷开发”“依托老城、开发新区”“先引内、后引外”“滚动发展、逐步延伸”等一系列措施,开创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018年,昆山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昆山市加快创新转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为发展营造内生动力,使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外,他们放眼世界,对接上海,以更高层次的开放为先导,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良性互动共生共融之路。2018年6月,沪苏浙皖四省市签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以推进协同发展,四处开花。该市拟定长三角一体化昆山行动方案,清单化推进“六个一体化”,聘请16名专家组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高质量推动对接上海诸多事项。而这一系列密集举动仅是开始。

在努力破解传统产业自身局限的同时,昆山瞄准大院大所、世界500强、央企、总部型企业,创新制定全球精准招商目标名录,全力引进行业旗舰项目、关键核心项目,不断构筑产业发展高原;加快发展光电、半导体等高端产业,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前已拥有总部企业130个,“四新”经济注册资本超10亿美元。2019年8月,昆山市委召开十三届七次全会,对推进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作全面动员。时任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指出,要找准“一体化”和“现代化”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重要平台,做深做透对内合作、对外开放“两篇文章”,为推进现代化建设试点注入动力、拓展空间、增创优势。

二、转型升级,台商与昆山共成长

昆山成就了台商的事业兴旺,台商造就了昆山的持续辉煌。1990年10月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落户昆山。30年的跨越式发展,昆山的台资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截至2019年11月底,昆山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174个,投资总额达608亿美元,10万台商台胞在昆山安居乐业。现在,昆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工业总产值的50%、使用外资的60%、进出口总额的70%,都来自于台资企业。

台企强则昆山强,台企兴则昆山兴。在变革与重构交织、传统与新局偕行、挑战与希望同在的新时代,企业的产业结构必须不断优化。早在2006年,意识到代工模式的不可持续,昆山市就“快人半拍”提出转型新思路,力争“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台商能否安心留在昆山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台企能否与时俱进转型升级。昆山地方政府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以更好更优的服务主动推进制度创新、结构升级,往往比静待企业自发转型升级更能获得先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昆山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危机中该市37家企业关停,其中台企22家。阵痛之后,企业转型势在必行,昆山不遗余力给予政策支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台企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试行)》,设立引导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建立担保贷款机制,举办专题指导讲座等,帮助企业化解危机,出口形势当年即在全国率先突围。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台合作再次升级。借助国家层面为昆山试验区特别设立的“部省联席会议”机制,一系列由昆山发起、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探索试验,逐步转化为一大批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助力台企转型升级的突破性政策。昆山地方政府则以创新政务服务落实试验区建设的各项政策,上下联动,催生了台商在昆山的新一轮投资热潮。2015年,昆山市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动员大会举行,重点部署了以台企为重点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明确聚焦于“创新力”的培育和锻造,营造转型的浓厚氛围。

2018年,昆山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推进昆台融合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要用3年时间,推动昆山在两岸产业深度合作、金融创新合作、全面融合发展等领域走在前列。与此同时,经过昆山的努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作为正式项目列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2018—2022年立法规划》。昆山希望通过立法,争取务实管用、含金量高的制度供给,为昆山试验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以及深化昆台融合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服务精神已经渗透于昆山干部的血脉中,正是在这股精神力量的鞭策下,地方政府关口前移积极作为,为昆山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转型升级中赢得了主动。

三、良政善治,为现代化当探路者

家门口的树倒了、建筑垃圾挡道了、街上有人乱贴小广告……这些城市生活中的恼人小事,在昆山再也不愁无人管理。社区的一些基层网格员,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不是打开电脑,而是挂上工作证,带上笔记本,拿上网格手机,进入自己负责的网格区域巡查走访,看看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私拉电线是否拆除、邻里之间和不和睦、环境卫生是否过关。在昆山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网格员巡查轨迹的红点不断移动,街道上出了什么问题,中心都能第一时间响应处理。

近年来,昆山聚焦新变化,把握新特点,坚持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高位谋划,持续发力,系统推进综治网格和警务网格“双网融合”,建成投用社会综治联动中心,以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具有昆山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公众安全感达98.7%,排名省内第一方阵。以网格聚合多元主体共建。以“全要素”网格为职能定位,创新网格化治理,在基础网格上融合安监、公安、卫计、城管等专业网格,构建专综结合、一体联动的社会治理网格。进一步科学界定网格功能,以网格化模式化解源头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类重点人员、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的源头排查、源头化解、源头整治;完善社会治理“一张网”的闭环流程,提升网格化工作的实战效能,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地区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以联动融合各方力量共治。构建实体化运作的联动中心,推进“12345”“数字城管”、非警务警情和网格化四个平台的联动整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一网通办”。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聚合各类网格工作力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的联动化解、联合治理。整合职能部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平安志愿者等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培育多元合作的治理主体,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以信息化整合各方资源共享。强化“合作、互通、共享”理念,布建大网络,推动“三实信息”智能化采集,整合人工采集渠道与视频监控、门禁系统等智能采集渠道,提高信息感知能力,推动“资源、数据、应用”三方共享。打造大平台,打破现有信息化平台条块分割的局面,通过确立标准、规范接口,使已建和新建的业务系统能够相互对接、一体运作。整合大数据,打破信息壁垒,链接信息孤岛,在确保安全、授权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动行政管理数据、机构专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的集成,提高信息应用的综合效益。

昆山市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运用系统思维,推动职能、资源、力量等社会治理要素的科学统筹、有机整合,以系统化提升了和谐度。该市通过做小社会治理单元,延伸社会治理触角,通过制定责任清单,细化网格长工作职责,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事项处置进行流程再造,不断提升公共安全掌控度和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满意度。

四、解放思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自昆山1988年建市以来,30年居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前列,最终的落脚点不是亮眼的GDP,而是不断攀升的百姓获得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群众需求作决策,聚焦民生实事抓落实,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他们把更多的公共财力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文化等民生领域,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打造昆山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昆山也因此成功入选“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9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对昆山来说,增强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绕不开一个现实问题:昆山是一个外来人口占2/3的城市。昆山总人口270万,其中179万是外来人口,而外来务工人员无疑是人数最为庞大的主力军。如何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建设的政治参与,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管理服务上提升品质。为了管理这一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昆山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外管办,起初是以治安管理为中心,以公安民警管理为主,后来的管理半径扩大到劳动、建设、工商、民政、教育、卫生等方方面面,各区镇、街道、村和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2000年,昆山就将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现代化提升列入“新昆山人”培育计划,加强农民工的法治教育,改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素养,一步步地推动他们从农民、市民进而向现代化城市居民的转变。2002年,昆山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外来人口是本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共处一地,共创繁荣,共保安宁,共树新风”。在社会保障上提升品质。昆山在医疗卫生上推进提质增效,建成可容纳2400张床位的东、西部医疗中心和7.2万平方米的公共卫生中心,市妇幼保健院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全面管理;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不管你是城里人还是农民,是外来的还是本地的,都同等对待,同等享受昆山的公共卫生服务;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最低支付比例提升至60%,不让一个群众因医疗负担而影响基本生活。昆山在教育上推进提质扩容,放大品牌学校辐射效应,创新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组建成立4个教育集团;将外来务工的新市民子女纳入教育保障范畴,近两年完成学校新改扩建项目40个,增加学位3.4万个,普通高中招生数增加1620人,录取比例提高9.2个百分点,高考本科达线率92.5%,位居苏州前列。在文化建设上彰显特色。昆山着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实施新市民市情教育暨素质提升工程,打响“家在昆山、文明有我”特色品牌;全面擦亮昆曲、顾炎武两张文化“金名片”,成功举办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全国20个省、市、区的112个剧种118个剧目在昆山汇演,现场观看人数超3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超3800万次,新浪微博累计阅读量超3.2亿次。

依靠“每一个人”,为了“每一个人”。昆山用数十年的实践,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答卷。昆山人未来希望自己被记住的,也许不仅仅是“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国家卫生城市”“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因为在这里,无论是成名的企业家还是无名的小老板,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希望以自己的点滴努力,为社会添加一份向上的力量。昆山努力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志有所展、身有所栖、心有所安,奋斗之处便是家乡。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