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研究

作者:王亚芬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355   发布日期:2020-3-23

当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区域内各地持续加大力度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位列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公布的“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排行榜第11的海宁,在落实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中,该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海宁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进展及特色亮点

(一)“最多跑一次”改革有力推进,政务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优化流程、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同城通办等措施,海宁着力推动效率提升、服务提质,率先推行全程代办、施工图联审、竣工测验合一等改革,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政府购买施工图图审服务后图审时间缩短至10天左右,竣工验收时间缩短60%以上;全市镇(街道)一级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全覆盖,面广量大的高频事项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2019年,《海宁市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和追责办法(试行)》印发,这是浙江省第一个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和追责办法,该办法以全链条优化海宁市营商环境为导向,重点围绕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责任落实四个方面,在责任追究情形、责任追究方式、责任追究程序与运用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有效厘清了部门职责。

(二)政策导向主题鲜明,发展氛围日益浓厚

聚焦实业、突出工业,从提出“工业强市再出发”到实施“品质智造”战略,海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大力推进高质量项目、高质量企业、高质量产业的培育和引进,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实体经济促进转型发展新跨越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涉企扶持政策,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行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构建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转型升级机制,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市场完善,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发展氛围。

(三)服务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海宁建立健全从市领导、部门领导到镇(街道)的网格化联系企业制度,实现网格包干定期走访,形成了线上线下问题报送、分类办理、半月会商、跟踪督查、销号管理的解决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投资项目代办制度,加强镇级代办人员队伍建设,推动投资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创新服务方式,推出技改诊断、中小企业赋能、环保管家等服务新模式,切实帮助企业增强活力,实现绿色发展;深化政银企合作,开展经常性金融服务企业对接活动,全力帮助企业化解系统性风险;全省范围内率先试行工业不动产贷款“标准地”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提高工业不动产抵押值和抵押率,减少企业担保贷款,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四)文明诚信体系加快建设,人文和法治环境不断优化

不断加大文明城市建设,海宁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环境、市民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海宁”已成为海宁市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加强“信用海宁”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宣传、信息共享、建立“红黑榜”等措施,不断弘扬诚信文化,提升全社会诚信素养;推进“法治海宁”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不断规范各级政府行政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二、海宁市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与短板

(一)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及政务服务方面

一是数字政府建设有待升级。“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仍较大程度受制于部门壁垒,如企业开办涉及的公章刻制、参保登记网上办理和公积金账户设立等系统尚未与市场监管部门系统实现联动和共享。客户端、移动端等网上办事要求不够简化、流程不够便捷、咨询指导也还不够到位,网上申办不足线下办件量的1%。

二是政务服务的系统性有待加强。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缺乏长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如管理建设工程的两套省级系统,分别由住建和发改部门主导,同质化填报内容较多,系统之间和关联部门之间信息均互不联通。各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不均衡,多数镇(街道)的事项办理与实现“进一扇门”“找一个窗口”“一枚公章办结”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政务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有待完善。“最多跑一次”部分审批服务事项仍存在条款不清晰、要求提供的申报信息和服务流程时有变动等现象。一线窗口人员整体在编率不高,业务以进驻部门管理为主,窗口条块难以整合。窗口人员队伍素质有待加强,审批前的行政指导服务,窗口服务程序、礼仪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四是中介服务市场培育不足。全市除有5家会计师事务所、1家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服务机构和1家国企类综合测绘机构外,其他如节能评估、施工图审查等关联审批服务中介机构均来自海宁市外,且本地中介服务机构大多规模偏小、服务质量不高、收费不规范,企业选择空间小,部分领域还存在市场垄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资项目的落地开工和竣工投产推进速度。

(二)在政策扶持和执行落实方面

    一是政策缺乏系统集成,精准度不够。一方面,新政策层出不穷,新旧政策交叉重复,造成部分企业重复享受政策。如某企业同样的10台注塑机在2015年享受“机器换人”政策后,又在2016年享受“工业机器人”政策。另一方面,一些政策出台前未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决策不够严谨规范,导致政策的针对性、精准度不强。

二是政策聚焦不够,绩效性不佳。财政补助金额低于(含)5万元的项目占比较高,“撒胡椒面”式的政策稀释了财政资金的集中度,难以对重点项目、重点行业进行充分扶持。笔者分析2015—2017年工业生产性设备奖励金额合计排前49位企业的财政奖励和税收产出情况后发现,其整体效益和税收贡献情况不甚理想,税收同比增长小于5%的有4家,同比下降的达到17家,财政扶持没有产生级联放大的效应。

三是涉企奖励预算执行刚性不足,兑现时效性不够。一些奖励政策年度预算金额远低于实际需求,兑现低于企业预期。据部分企业反映,企业和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组对投资额的认定差异较大,政策获得感不强。笔者在历年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发现,上年政策兑现一般在次年6月份以后,甚至有一些企业反映2017年的人才住房补贴到2018年12月份才兑现,时间严重滞后。

(三)在要素供给及能源保障方面

一是土地供给面临瓶颈。当前海宁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已逼近规划建设用地的“天花板”,土地复垦推进速度也不理想,土地指标日益稀缺,一些项目由于土地指标问题迟迟无法落地。与此同时还存在大量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和低效用地,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全市转而未供土地还有5239亩,供而未用土地还有3702亩。

二是能耗指标成为发展堵点。由于海宁市高耗能企业淘汰工作推进较早,能耗水平下降空间已相对有限。2016—2018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3.2%左右,离实现“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在“十二五”末基础上下降18.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同时,部分企业认为节能降耗指标设计不尽合理,存在简单的“一刀切”情形。

三是融资难融资慢问题依然存在。金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仍然存在梗阻,信贷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如房地产贷款、居民贷款增速均高于制造业贷款,经编、家纺等传统产业和光伏产业因产业政策原因贷款申请受限较多,银企之间特别是与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不顺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为突出。

(四)在平台建设和创新服务方面

一是平台能级亟待提升。目前,浙大海宁国际校区、鹃湖国际科技城以及其他与国内优秀孵化器共建的创业创新平台、孵化基地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人才创业创新的需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套水平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差距,人才交流互动平台建设也相对滞后。

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企业科技投入相对较少,科技奖励经费不足。产学研协同发展不够,企业重视实用性创新,科研院所则更重视前沿技术创新,两者在协同创新上存在技术断层,共性技术薄弱阻碍了协同发展。

三是人才引育有待突破。全市人才工作聚焦在“国千”“省千”等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项目上,近五年,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资金占比均在70%以上,对企业亟需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扶持力度不足。企业引才育才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政府相关部门人才联动服务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高端人才难引进,引进了留不住。

三、进一步优化海宁市营商环境的对策思考

(一)着力加强品质服务,打造企业服务“升级版”

一是打造企业开办和投资服务“升级版”。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梳理并废止海宁自行出台增加的有关非法定前置条件,实现企业开办提速。强化重大项目推进专班机制,组建专门代办服务队伍,做实企业投资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全力服务协调项目落地和正常运营。加强尖山新区和长安镇(高新区)政务服务点建设,将马桥街道(经编园区)打造成全市企业开办和投资服务样板,推进杭海新区政务服务对标对接杭州市钱塘新区。

二是打造企业发展和转型服务“升级版”。探索整合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海宁经济开发区,努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推进统一的涉企服务平台建设,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一个汇聚各类政策数据资源的更高能级平台,提高企业获取信息便利度,确保企业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兑现体系,推进政策兑现流程再造与优化,实施扶持政策相关事项“一口受理、一窗通办”。

三是打造企业创新和人才服务“升级版”。抓住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规划的契机,加快鹃湖国际科技城规划建设,强化校企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努力建设浙大国际创新中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在“亩均论英雄”评价中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指标权重,有效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依托区域内和临杭高校资源优势,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在杭海新区建设大学生创业园。

四是打造企业融资和贸易服务“升级版”。完善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机制,提高制造业、小微企业贷款考核权重,加大其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工业不动产贷款“标准地”试行机制推广,推进“银税互动”“银信互动”。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建立预警、预判和政府救济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指导企业练好内功,增强创新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力推进“海宁港”建设,加强与乍浦港、宁波港的战略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度。

五是打造企业降本减负服务“升级版”。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刚性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做到应减尽减、应免尽免。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适当降低环保整治提升、安全生产等达标改造工作要求,注重区域平衡,做到科学论证、统筹安排。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合理核定输配电价,落实电费降价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在企业投资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联合审查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企业涉中介服务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二)着力加强环境建设,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一是营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区域开发、重大项目等方面制定适宜的进入和鼓励政策,有效提升民间资本的市场竞争力。重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步伐,做大做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产权保护等方面营造更加高效、宽松便利环境,真正让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有门、投资有效、投资有利。

二是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积极争取上级数据管理部门支持,逐步破解信息孤岛、信息壁垒问题,打造系统对接、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高速畅通的数据平台。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品质服务意识和能力,系统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重视“窗口”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业务能力建设,调整充实专业化力量,树立“窗口”服务品牌。加强清廉海宁建设,建立党政领导、相关部门与企业家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

三是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政策环境。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信用监管、协同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杜绝执法扰企。进一步开放中介市场,规范和发展中介服务。实施政策制定、执行全流程管理,成立涉企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统筹工作小组,建立涉企政策咨询制度,建设企业家智库和专业咨询队伍,完善政策评估、修订和退出机制,完善政策执行过程监管、后续跟踪等工作机制。

四是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以建设长三角国际化中等城市为目标,落实国际化建设“25个一”重点任务,提升高端产业、人居环境、城市形象等国际化水平,建立适应国际人才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企业关注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更加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健全并落实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住房、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措施。

(作者单位:中共海宁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