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7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经济观察 首页 >

加快常州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作者:王 莉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16   发布日期:2020-3-23

科技服务业是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最为活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兴领域,具备渗透性强、知识含量高等特征,传统制造业的提档升级也都伴随着以科技服务业为核心的服务配套。近年来,常州市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针对科技服务创新工作中的市场需求与服务现状“不匹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突出产业方向、企业主体、人才根本、项目引领和平台支撑,在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众创空间、搭建服务平台、培育企业集群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44.8亿元和411.0亿元,同比增长6.2%和8.1%,增速分别快于市内规模以上服务业1.1个和3个百分点,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积聚了新动能。

一、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强劲

当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消费需求逐渐降低,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常州市科技服务业仍然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总量有所突破,规模逐渐扩大。这得益于市科技局积极探索科技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制,并制定实施《常州市科技服务机构备案办法(试行)》和《常州市备案科技服务机构绩效奖补管理办法(试行)》。截至2018年,全市备案科技服务机构超300家。

(二)全域联动新布局,服务企业增效明显

围绕全域联动格局,常州市持续优化“一核两区多园”的区域创新布局,取得较好成效。“一核”——常州科教城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两区”——常州、武进两个国家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分别位列第28位和45位;“多园”——江苏中关村、常州西太湖、金坛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常州经开区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钟楼区输变电科技产业园等省级科技产业园累计达20家。

(三)探索政产学研“常州模式”,不断提升引进研发机构层次

由市科技部门带队,组织相关行业重点企业赴高校院所,进行项目对接洽谈,如分别赴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药集团、南昌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实地对接,累计举办各类专题对接活动60多场,参与企业超过1000家;建设多个研究与开发中心,其中包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研究中心,提高科技服务行业的实际研究与开发水平。

(四)加大政策优惠和平台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加大对科技知识产权实际保护力度

切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据相关数据显示,常州对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举报投诉工作在全国76个城市中排在第六;成立全国首家、首批运行的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建立保护中心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并成为全国23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行和管理的标准。

2. 创新平台建设量质并举

截至2018年,常州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33家,其中市级众创空间1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加速器10家。目前,全市拥有各级科技创业平台257家(国家级31家,省级100家,市级126家),其中常州三晶信息等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评为优秀,入选总数列全省第三。

二、科技服务业目前存在的发展瓶颈

和长三角地区的实际需求以及质量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常州市科技服务业与周边城市相比,还存在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较缺少适合常州制造业特色、在省内乃至国内科技服务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企业。此外,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也不高,缺乏从事新兴产业发展分析、国际科技发展走势以及产业技术预见等高端咨询机构。

(一)科技服务业总量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增强

早期的常州科技服务机构大多是从政府机构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官方”和“半官方”的形式,他们大都是通过人脉来拉拢服务项目,这难以提升其管理能力和运转水平,更难以吸引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咨询服务专家,导致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近两年,常州市虽引进了几家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但这些机构的影响能力还有待提升,尤其是龙头企业,对当地科技服务行业的实际辐射作用并不显著,其整体竞争实力有待提升。同时,周边以南京、苏州为代表的先进市在科技服务收入、机构数量和从业人数上较常州仍占较大优势。对科技服务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常州市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创造水平有待提升,市场对其有效服务的需求还很迫切。

(二)科技服务骨干机构不多,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目前常州“一核两区多园”的全域布局已完成,但覆盖全市的区域性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较为不足。如主城区仅有常州科教城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1家,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小而散”的现象。同时,常州市辖区较缺乏多功能一体化的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信息公开共享不足,严重制约科技服务的水平。此外,以全市当前科学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能力以及产品等和省内相关平台进行对比,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

(三)专业化人员配比不足,服务理念认识落后

就当前常州科学技术服务机构而言,虽然科技人员的学历非常高,但缺少高素养的优秀科技服务人才。当前专业科技服务人员质量与数量情况表明,专业化人员配比严重不足,其数量与当前庞大的科技服务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常州现阶段缺乏专门针对科技服务业的人才战略和培训规划,不管现有的政策制度引导方面还是企业管理观念上,“科技+服务”的新理念还比较欠缺,或多或少都有“忽略软服务而重视硬技术”的现象,进而造成科技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的情形。

(四)投资渠道单一,流动不畅,缺乏多元化投资机制

政府科技发展计划和财政经费多侧重支持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对科技中介服务投入较少。科技服务机构因其行业的特殊性,一般属于轻资产机构,由于其没有大规模厂房,主要以人力资源为主,这导致其银行贷款会受限,财税方面增值税也无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所得税税赋较高。因此,对于处在高质量发展前沿的科技服务业而言,这种轻资本产业对融资的实际吸引程度较低,社会投资渠道不多,融资难度较大。目前,常州科技服务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亦尚未形成。

(五)行业管理较为松散,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常州虽已建立科技服务业协会,但仅仅局限一年一次的工作会,缺少对行业的规划与自律,对入会的企业也较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市辖区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方式、服务水平还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科技服务内容大多处于低端的企业政策咨询服务等内容。同时,同质化竞争严重,同行间存在“价格战”,这极大违背了科技服务的初衷。此外,全市类似创新型、前瞻型、预判型科技服务内容基本没有,随着科技竞争日趋加剧,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科技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专业服务人员缺少定期的业务能力培训,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打造科技服务骨干机构,拓宽科技服务辐射范围

积极培育和扶持“小巨人”机构,这些机构具有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占比大的特征,可以带动中小微科技服务企业的发展。一是利用“小巨人”的创新资源,鼓励其开展颠覆性技术研发,迅速创新服务模式、开发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能力;二是尽快组织科技服务骨干机构制定科技服务标准、质量体系标准、管理标准和资质标准,形成统一的行业规则;三是打造连锁型科技服务集团,特别是在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领域,需要构建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集团,利用集团人才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积极引导大集团、大平台向辖区内科技服务薄弱地区进行布点试行,通过集团服务输出、平台辐射带动,加快科技服务成功经营模式在全市各辖区复制推广。

运用科技孵化作用,积极鼓励多种孵化器开辟更多空间,培育科技服务小微机构,指引科技金融全面覆盖小微服务机构,促进“互联网+科技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引导其向着高成长、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加强特色示范区建设,开启科技服务业增长极

根据常州各个区域产业的实际发展特征,构建相应的示范性区域。在五大辖区产业的基础上,构建“一区一品”的独特示范性区域。将优秀人才、特色品牌及骨干机构等整合起来,针对各个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开展科技专业化服务,有效协调多个部门参与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

同时,利用好国家科技部在苏南自主创新区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的契机,积极争取辖区项目试点。依托省级及以上高新区,围绕创新核心区创新创业需求,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原则落在实处,利用好市科技服务业协会的作用,通过科技学术研讨会、长三角企业家交流会等模式,助力本地科技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向周边南京、苏州等示范区学习;宣传本地科技产业特色,引导外地龙头企业通过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拓宽常州科技服务业市场。

突破区域空间制约,积极构建长三角科技服务联盟,保证上游和下游之间的良好合作,实现技术及信息的共融,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攻克共性技术难点和标准化研发,为长三角科技服务一体化提供共建共享的集成化服务,从而创造科技服务更广阔的市场。

(三)外引内培复合型人才,强化科技服务智力支撑

一方面,经过科学合理的市场化运转,招引一批高素养的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一是结合常州市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特点,完善现有的“龙城英才”项目和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的专业化引才手段,降低“龙城英才”中科技服务人才的招引门槛,提高入选比重;二是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目前常州紧缺优秀的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对于科技服务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有“4+”(即市场竞争意识+战略谋划+经营管理素质+创新本领)的经理人;三是引进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常州科技服务企业急需一大批集“服务+市场+金融”一体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可以向周边南京、苏州等人才市场加大招引力度,同时学习周边城市优秀人才引进政策。

另一方面,内部培养执业技能人才。一是鼓励本地技术院校开设科技服务专业课程,加强学院、企业、机构的交流合作,鼓励联合培养实践型科技服务人才,进而为常州市场培养更多高素养的优秀人才;二是建设一整套科技咨询师、评估师、信息分析师等专业人才培训和执业资格认定体系,引导行业人员参与定期培训,加强优秀人才团队建设,实现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人才的衔接。

(四)加大财税支持导向,拓宽科技服务的资金渠道

针对当前科技服务业资金流动不畅、市场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的现象,政府可以通过财税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多层次资本进入科技服务业,丰富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财政支出领域要调整好财政支出配比结构,特别是加大对重大项目的前瞻性资金比重,切实提高“雪中送炭”投资比重。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方式,除了政府直接投资之外,要通过间接形式,比如财政补贴、财政贴息、政府采购和税收优惠等,发挥财政资金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成政府、科技服务业、科研单位和生产性企业共同出资的格局。

(五)激活市场主体,优化科技服务发展环境

科技服务业主要是经过相应的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多样性科技创新服务产业,这就需要构建一整套齐全的市场管理机制,保证评价机制的市场化运作,创建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氛围。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指引科技服务业向规范化及专业化的高质量方向迈进。2018年,常州市颁布了《常州市科技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虽起到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业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积极引导第三方平台参与建设科技服务企业信用体系,借助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机构,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罚力度。

(六)创新政府管理,提高科技服务效能

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各级部门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全行业进行调控和引导,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采用“一平台、一张纸、一个章”等措施,提升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能。这就需要对现有的认定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减少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下放项目申报与认定权限,对认定的项目实行动态管理。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金坛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