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6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苏南地区慈善超市走出运作困境的思考

作者:马德峰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63   发布日期:2020-3-23

慈善超市是借用商业超市自选物品的载体形式,依托经常性社会捐助点或者社区工作站,募集发放社会捐赠款物,从而达到解决城乡居民临时生活困难的目的。作为新型社会救助平台,它的出现对于缩小社会阶层贫富差距,完善社会救助现有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备受瞩目的慈善超市建成以后,在运转实践过程中遇到巨大挑战,不少慈善超市因“缺货”(捐赠物品)面临关门歇业的尴尬处境,生存问题成为苏南地区慈善超市发展征途上的难关。截至2018年底,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市区慈善超市现存数量合计不足百家,慈善超市数量呈现由成立之初的飞速扩建到目前的大幅缩水。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困境呢?笔者认为,走出苏南地区慈善超市运作困境,需要坚持以下要项。

一、“静”与“动”的结合

慈善超市救助项目的实施及其运作并不是静态的、处于封闭的真空环境之中,它需要放在多元互动关系中解决,主要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政策供给、基层地方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如参与慈善募捐、义工活动岗位、社会监督)等。从内在逻辑关系讲,多极主体之间并不是彼此矛盾、相互孤立的。政策供给输出并不排斥基层实践,相反它要求努力发现生动活泼的基层实践创新,顺应来自基层的发展潮流趋势,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和耦合性。将基层实践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互动纳入到顶层制度设计环节,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和由下往上相互呼应的衔接机制,能确保慈善超市救助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在现实操作层面,不可否认的是,政策供给的整体理念在具体制度安排和资源利益整合等议题上面临艰难抉择,例如政策文件的推出往往不够及时、有效,缺少与之呼应的配套文件,产生被基层实践需求“倒逼”的尴尬现象。嵌入于特定地域的基层实践虽在反复尝试,但在经验总结提炼和向外围推广普及上做得不尽如人意,未能及时总结试点单位创造的经验、涌现的亮点,未能充分发挥试点地区示范引领作用,未能使点上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进而降低了基层实践成果的应用价值。这方面,慈善超市救助机构可以和高等院校合作,借助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归纳慈善超市运作模式成果,为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在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和为民服务意识尚有不足的状况下,社会公众的形式参与较多,参与的有效性会打上折扣。事实上,公众的社会参与不应该停留在被公示告知或者开会通报一下的层次上。因为即使他们被通报或者被告知,但是若他们心中的想法意见对决策制定没有发挥作用,公众就将会把自身参与的努力视为一个程序上的操作、一件“橱窗里的时装”,心理会产生挫败感,对参与的意义和政府部门的诚意产生怀疑,甚至放弃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并且抵触将来进一步的参与行动。

包括慈善救助在内的社会工程效率依赖于公众的反应和合作。如果人们发现新的制度安排,不管安排如何有效率,只要与他们的尊严、计划、趣味相背离,他们就会将其变成低效率的安排。因此,在慈善超市救助项目运作过程中,将制度供给、基层实践、公众参与三者有效衔接,努力形成多中心治理格局,产生主体间良性互促效应甚为关键,最终多方联动才能完善慈善超市实体救助功能。通过创设联动的社会规制体系,真正推行“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民众受益”的救助运作模式,打造具有苏南特色的形神兼备的慈善超市品牌项目。

二、“道”与“术”的统一

“道”与“术”的统一,说到底其实就是“善”(理念)与“市”(手段)的结合。为了慈善事业的存续和振兴,需要对“何为慈善”——慈善独特意义和使命深入理解和本质把握。慈善之“道”指向价值理性,即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寻求社会变革减少贫困,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提升,它是慈善存在的本源,是慈善事业源远流长的内驱和核心,不能允许有任何的歪曲和改变。用安德鲁·卡耐基《财富的福音》中宣讲的要义来说,就是富人的余财为社会所赐,应该以最佳方式(慈善)还之于社会,这不是恩赐或者利他主义,而是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利人利己之事。如果说慈善之“道”是无形的、内隐的,那么慈善之“术”相对来讲,是有形的、可以观察得到的。慈善之“术”是指依托一定的创新方法、工具和手段来达到慈善目的,关注的是“如何慈善”的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它强调的是工具理性,注重维系个体生存发展的现实性,并因时因势处于发展完善之中。显然,理念层次的宗旨使命实现依托于具体的治理运作,需要提炼精细化的技术支撑,形成与之匹配的运作模式。那种披着慈善之名滥行布施不仅不是善举,反而是一种罪恶,会遭到公众的唾弃。国外学者将本土技术知识、民间智慧、实践技能、技术知识等统括为“米提斯”,认为米提斯是地方性的艺术,是实践知识的轮廓,具有可塑性、本土性和多重含义性,只有把握它潜在的成就和范围才能欣赏到它的知识价值。

苏南地区慈善超市运作中精细化的社会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过程细节化方面,即聚焦于慈善超市经营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服务方式创新,运用标准化、程序化的手段,推动组织管理子系统高效、协作。例如,《慈善超市经营管理规范》《慈善超市款物募集和管理办法》《慈善超市捐赠物品评估指南》等。另一类是效果精益化类,即引入精细化的理念和相关实践,实现对慈善超市运营的“工具提升”。例如,前面提到的“体验式募捐”“商业化、连锁化的慈善超市运营模式”等。慈善超市作为新生事物,过程细节化类的社会技术与效果精益化类的社会技术同等重要,都会对慈善超市的发展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在慈善超市运行过程中,宗旨理念加以确立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已有的社会技术和具体评测指标,“道”与“术”两者有机融合,共同促进慈善超市运营的组织化、科学化。

三、“内”与“外”的衔接

慈善超市经营业态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树立起自身良好的品牌社会形象,必须考虑内部情境基础和外部力量的有形支持。内部情境基础主要是通过社区自组织的动员与培力,构筑慈善超市友善生长的生态“土壤”和社会基础,这需要挖潜吸引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作为社区一员,社区成员都应有一种服务参与意识,发挥自身作用的最好方法就是最少奉献出1/10时间的原则;需要广大义工、志愿者的努力付出,为救助对象分忧解难,给慈善超市发展助力鼓劲;更需要慈善超市主体坚持走专业化运营道路,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提升救助帮扶效果。由于内部情境基础容易出现(所具)条件不佳以及内部资源不断遭到损耗问题,故而在进行内部挖潜的同时,慈善超市运作还需要大力汲取外部社会资源,形成对慈善超市的支持力量,如前面讲到的社会资源募捐,来自企事业单位、政府行政部门、基金会、居民个人等多方捐赠,充足的社会性资源输入方能使慈善超市充满活力,起到培力助推的积极作用。若将内部情境基础与外部力量加以比较,相对而言,内因的重要性要大于外因,因为内部情境基础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向,外部力量属于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最终资源的输入数量和介入程度要看内部情境基础如何,如果内部情境基础不良,那么外部资源的输入也会丧失积极性和持续性。“内”与“外”的衔接,意味着慈善超市主体要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的整合流通,这有助于形成深度融合、高度交互的慈善生态体系,通过各方携手合作共同促进慈善超市功能发挥。

四、“量”与“质”的提升

慈善超市发展近些年在苏南地区乃至全国遭遇先“热”后“冷”的状况,留给公众和舆论界思考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如何使慈善超市走出“寒冬”,将现有慈善超市做大做久做强?笔者认为,基于现有实践,该议题背后更为准确的表述是慈善超市如何实现“量”与“质”的完美提升。慈善超市在全国已有9000余家,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的量级,但它们彼此之间是独立运作、分散经营,没有任何业务“交叉”往来,明显缺乏整体合力,容易陷入经营困境,故“量”的层面不应急于宣传口号上的广覆盖,不应急于数量上的猛增,而应实现现有慈善超市的“连接”,连锁对接有助于慈善超市资源的互通有无、管理层面的互学互促以及商品采购成本的降低,进而增强慈善超市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至于慈善超市规模如何做大,笔者认为其规模标准可大可小,苏南地区慈善超市的发展实践表明,扎根基层社区的慈善超市规模普遍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成效如何?例如能否采用新型运作模式寻求创新突破,慈善超市运作是否能够展现专业化水准,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主体的边界是否做到清晰,主要功能能否得以充分施展,(慈善超市)个体发展能否形成联合,最后一切均落脚在发展的“质”上。而新闻媒体关注的慈善超市如何经营长久,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多大的问题,只要慈善超市功能定位准确,市场化运作规范、高效,与社会各团体、机构组织保持融洽关系,再加上政府引导扶持,慈善超市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公众就不会再有“慈善超市还能坚持多久”的担心与疑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拿美国慈善超市——好意慈善组织来讲,它已逐渐发展为集物资救助、技能培训、业务承接等一体的综合性救助体系,并沿着专业化、效率化、产业化方向继续迈进。好意慈善组织的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在全球拥有近三千家零售商场、网站、捐赠中心及职业中心,营业收入达到50多亿美元;同时,它提供31.8万个就业岗位以及总计8900万次的雇员及社区服务,成功进入美国15家顶级折扣零售商行列。应该说,美国好意慈善组织是量与质提升的典范,值得苏南地区慈善超市学习模仿。“量”与“质”的提升,其本质是反映慈善超市发展的“华丽转身”,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结语

国家民政部《关于加强和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好慈善超市,解决相当一部分慈善超市定位模糊、募集能力弱、运行成本高、自我经营能力低的问题,夯实慈善事业的基层工作平台。显然,找寻办法对策、帮助慈善超市摆脱运作困境刻不容缓。无论是上述的“静”与“动”的结合、“道”与“术”的统一,还是“内”与“外”的衔接、“量”与“质”的提升,苏南地区慈善超市运作需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运作模式,以突破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而且,这种转变耗费时间是越短越为有利,因其所付出的成本代价相对有限,而越往后延迟,慈善超市面临失败风险可能会加大。当然,慈善超市运作困境的出现,理论上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大好机遇。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就能与传统慈善拉开距离,发展出具有策略的慈善类型,让慈善超市运转更为科学规范、更加具有强劲的推动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