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6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产经研究 首页 >

镇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作者:李秋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07   发布日期:2020-2-28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地区要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标志着长三角进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以及提升价值链协同发展的新阶段。镇江处于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位置,正面临着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作,在更宽领域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命题。鉴于此,本文在对镇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镇江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况

(一)镇江市历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镇江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但第二产业比重始终处于首要位置。1990年以前,第一产业作为镇江的重要产业,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到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仅为3.6%,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9.3%、47.1%。目前,镇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已经非常接近,基本实现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二元驱动发展模式,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镇江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力军。

(二)三次产业历年就业人员比重

按照克拉克定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使农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镇江自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稳居首位,2012年后该比重有所下降。此期间,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但截至2002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始终高于第三产业比重。随着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02年之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于第一产业,并逐步逼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到2017年,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致相同。

(三)市辖县(市、区)的产业结构

从纵向来看,2017年市区、丹阳、扬中、句容第一产业比重依次为1.59%、4.35%、2.59%、8.48%,其中句容市第一产业占比最高,市区最低。在镇江各个市、区中,市区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其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从横向来看,2002—2007年以上四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均得到了增长,2007年之后,第二产业比重则逐渐下降。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并逼近第二产业比重。

(四)各个园区产业的分布情况

目前,镇江产业结构形成了六大新兴产业、四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航空产业(零部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字号园区载体和6个省级开发区。其中,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为光电子与通讯、化工、出口加工;位于高新区的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为船舶及配套、通用设备、电器机械器材;丹阳产业以五金和眼镜为主;扬中主要产业为光伏、能源装备、电器设备等。

二、产业结构协调程度实证研究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

本文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这个指标来衡量镇江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与相应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据分析,自2003年以来,镇江市第三产业偏离始终为正,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从业人员比重,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相反,第二产业结构偏离指数较大且为负,未来可能会出现劳动力大量转出的情况。同时,第一产业偏离度较小,接近于0。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

泰尔指数可用于衡量研究某区域内三大产业在某一时间内的产值与从业人员之间比值(人均产值)的均衡程度,是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理想指标。据测算,镇江市泰尔指数并不为零,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但镇江泰尔指数数值较小,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并逐步呈现合理化的趋势。总体来说,从2003年以来,全市泰尔指数不断下降。其中,从2003—2009年产业结构合理化速度较快,2009年至今,产业结构合理化速度放缓。

(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

本文分析2001—2017年镇江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变动趋势,因此可以将2000年设定为基期,分别计算以后各年与2000年向量之间的夹角,通过观察所有夹角变化的总体情况,反映2001—2017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整体变化速率。

根据所得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市产业结构非农化趋势加快,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上升趋势。从变动速度来看,2009年以后,变化增长速度较快,2017年比2001年增加11.56度,这主要是近年来第二、第三产业高速增长的结果。

(四)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本文选择了长三角地区扬州、嘉兴、湖州、芜湖、马鞍山这五个城市与镇江进行产业结构对比。根据相关数据测算得出,镇江与这些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十分高,数值近年来均达到了0.99以上,可见长三角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具有相当程度的趋同现象。数据显示,即使2009—2015年,芜湖与马鞍山产业结构系数出现了最低点,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仍达到0.95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亟需优化。

三、结论与建议

从镇江产业变动趋势来看,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递减,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始终保持着较大的占比。分区域来看,市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其他地区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比重。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第三产业偏离度较高,第二产业偏离度较低。从产业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测度来看,近年来镇江市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状态,但是泰尔指数不断下降呈现出更为合理化的优化趋势;同时,产业结构发展处于从低水平状态向中高水平状态发展的高度化动态升级过程。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资源禀赋以及投资环境相似性等因素,镇江市产业结构存在与长三角其他城市趋同的现象。因此,应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产业一体化建设,加强市域间产业合作,深化创新驱动,走出一条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一)立足自身禀赋,走“产业+”特色融合发展道路

镇江应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和文化内涵的发展之路。坚持文化与创新交融,科技与生态交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所在。如湖州市近年来始终坚持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定位“产业+生态”的特色发展,立足长三角地区,依托周边的核心城市客源流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因此,镇江在产业调整中应避免拥挤到区域价值链的某个环节,要不走“寻常”路,找准自身在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定位。

(二)依托创新协同,推动产业链合理配置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的本质是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内各产业协调配套的区域经济系统。要实现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必须转向要素分工、价值链分工,依托创新融合,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打造产业链联盟,提高价值链层次,使得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在长三角实现合理配置。镇江作为II型大城市,目前创新要素集聚度不高、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较慢、高层次创新平台较少,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但在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下,镇江有背靠南京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需巧借全域创新的“东风”,与区域内其他城市之间加强创新协同能力,合理配置产业链的布局,推动高科技创新企业落地生根,提高镇江在产业链中的价值,以产业链融合互补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三)加强要素互动,建立多方合作交流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全市各区域应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多要素联动,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政府、金融平台、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组织为辅导要素的多元主体系统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促进联动系统创新。同时,以市场为主导,深化改革,积极推动企业联盟、兼并或者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产业流出及淘汰制度,加快形成区域内资源双向流动机制,让要素更加高效便捷地流动。

(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