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三治融合”的村级样本

作者:戴大新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63   发布日期:2020-2-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指明了载体和路径。诸暨市枫源村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村治新模式,推动全村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其成功之道,为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

一、枫源村“三治融合”村治实践

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是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发源地。1963年11月20日,毛泽东同志对枫源村创造的“少捕,矛盾不上交,依靠广大干部群众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的经验,(叶寒冰.论“枫桥经验”蕴含的人本思想[J].公安学刊,2004〈4〉.)作出批示肯定,“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党的十八大以来,枫源村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模式,打造“三治融合”示范村,推动全村各项工作全域提升,先后获“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绍兴市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党建引领,统筹乡村社会治理

固本强基,党建唯先。做实做强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领导、引领作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协调发展。一是以“责任清单化、工作标准化、管理项目化”为原则。制定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将党建“化虚为实”,以清单事项为全年工作总目标并加以落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是以“五星达标、3A争创”为抓手。以“党建+美丽乡村建设”为亮点,以护水先锋、文明倡导、全员联系、党员议政、民间人才为内容,探索以党建带动基层管理的新路子。下沉党员力量,把党员干部作为兼职网格员的人力资源,辅助基层服务管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三是以实施“四大工程”为载体。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和引领力,全方位提高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实施“政治引领”工程,建立村级组织向村党组织报告及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轮训制度等;实施“组织引领”工程,探索“功能型党组织+中心工作”、网格党建等模式,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实施“能力引领”工程,建立“集训+实战”培养机制,打造“通政策、懂基层、有办法”基层干部队伍;实施“发展引领”工程,制定“一村一策一品”工程,推动强村富民。

(二)坚持自治为基,推进民主治村

把村民民主自治作为立村之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一是创新决策机制,推行“三上三下三公开”。从收集议题、方案制定到最后落实,充分尊重民意、吸收民意、表达民意,让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决策,确保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过程全公开,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得到全体村民理解和支持,69项村级工程实现“零信访”。二是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率先在议事协商、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领域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引导群众参与村级治理。截至2018年底,枫源村共有社会组织11个,包括村乡贤参事会、村红枫义警协会、村邻里纠纷调解会等5个基础型社会组织,以及枫桥经验宣讲队、“枫桥大妈”、退伍军人服务社等6个极具特色的社会组织。三是创新全科网格,夯实治理基础。将全村划分为3个网格,配备3名专职网格员,建立24小时惠民服务机制,使村民、网格员、村之间无缝对接,实现矛盾纠纷100%网格内解决。2013年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信访上访事件,村级矛盾纠纷做到了就地、就网格内解决,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三)坚持法治为本,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坚持以持久的、深入人心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来增强群众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意识及依法办事、维权的意识及能力水平。一是完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在法治基建方面,依托村文化礼堂和村史馆,将法治内容与党建文化相融合,打造综合性法治文化活动阵地。建立“法润枫源”微信群,及时传达法律法规内容和收集上报社情民意,读法规、评热点、解决生活法律事务等一应俱全,让村民学法渠道更加多元和便捷。二是实施农村法律顾问“六个一”机制。在“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基础上,建立“六个一”机制,即要求律师每月开展下村走访、一次法律援助和咨询,每季度举办一次法治大讲堂、一次村务法律审查,每半年制定一份“法治”提升建议报告及建立一卷“法治”档案,有效提升法律顾问服务质量,确保村级管理规范合法。三是制度治村确保权力规范运行。深化落实村级重大事务“五议两公开”制度,推行村级收集议题、酝酿论证、审议决定的民主议事制度,通过“民意电子墙”“村官村民对话墙”等载体,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真正实现村里大小事务都征求群众意见、重大决策都由群众拍板。

(四)坚持德治为先,助力形成文明风尚

依托“枫桥经验”独特文化底蕴,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以德治村,以文化人,打造和谐美丽新枫源。一是以核心价值涵育文明。宣传优秀家规家训,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制定红白喜事操办规章,组织公职人员、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开展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家风润万家”主题活动,启发农民潜在的传统道德自觉。二是以“最美精神”引领乡风。开展“最美系列”(最美手艺人、最美婆媳、最美孝亲人)、“星级文明家庭”“四好”(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好村嫂)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建构独特道德文化体系,形成浓厚的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清廉正直的文明新风。修订实施《枫源村村规民约》,约束惩戒不良言行、鼓励表彰嘉言善举,敦实乡风文明。三是以移风易俗淳化民风。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推行“办酒不铺张、礼金不攀比、丧葬不迷信”等“七不”规定,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减办”的时代新风。

二、枫源村“三治融合”新模式之启示

1. 推进村级治理,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枫源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积极发挥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导作用,加强党的“细胞”(党支部、党小组)建设,不断创新党的领导方式,把党的坚强领导贯穿于村级治理的全方面、全过程,同时发挥其他村级治理主体(如社会组织、村民群众、乡贤等)作用,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着力构建符合基层社会治理规律的长效机制,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推进村级治理,必须始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社会治理的客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是社会治理的最终价值追求。枫源村“三治融合”村治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始终坚持并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相信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及时、依法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其始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人和主体。

3. 推进村级治理,必须积极回应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导致个体意识强化,公共意识淡化,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精细化要求。参与主体上,需要更多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运作机制上,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治理难题;方法上,需要更多运用现代科技增强治理动力,积极探索“科技+”“互联网+”等新模式,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统筹整合各方力量提高治理效果。

4. 推进村级治理,必须高度重视牢固基层、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行政村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要从基层最小单元、最小细胞抓起,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要加快乡村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通过基层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统筹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形成共同推进乡村发展的良好局面,构建更加完善的城乡统筹新机制和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三、深化“三治融合”村治之路的思考

枫源村“三治融合”村治模式为当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善治提供有效路径,要秉持“融合”系统思维,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从根本上破解影响乡村和谐稳定、治理无效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一)实行制度治村,让民主规范促进乡村和谐善治

    制度才能管长远、管根本。一是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村级重大事项“五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以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民主恳谈会、决策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探索村民小组协商管理的有效方式,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基层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完善村“两委”联席会议、村干部述职评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深化规章制度执行力度,确保村民的民主决策、参与、监督权利等得到充分保障。三是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实行“红黑榜”制度,建立村规民约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建立执规(约)组织或监督评议小组,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

(二)实行文化治村,让精神纽带凝聚乡村价值认同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一是深入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组织修撰村史、村歌和乡贤志,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纪念庆典、文化礼仪活动,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挖掘乡村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和地域风情,传承弘扬乡村文明。组织乡贤、文化专家等进校园、进课堂,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见贤思齐、励志成才的真挚情感。二是深化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等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村文联、文艺协会、文艺之家等各类基层文艺团体无偿为村民巡演。三是弘扬新时代农村文化主旋律。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开展立家训、树家风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和清廉家规家风建设;组建道德模范宣讲团巡讲巡演,广泛宣传最美人物和道德模范,引导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三)实行法治治村,让农村群众共享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治村,是村治的最终价值追求。一是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建设法治长廊、法治公园等阵地,开设法律专栏,丰富“送法下乡”形式,提升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意识。二是建设村级综治中心。规范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建设,融入“雪亮工程”、视联网、平安信息系统,对各项事务进行一体式、多方位服务管理,做到“小事不出村”。深化“一格一律师、一格一警”制度,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平安村”建设。三是创新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组织发动广大群众、社会组织等力量,排查发现、疏导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及邀请调解、联合调解、在线调解等调解方式,构建化解矛盾纠纷强大合力。探索“互联网+调解”新模式,通过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社会调解及中立第三方调解等形式,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四)实行道德治村,让主流价值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德润人心,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人际和谐的基础。一是坚持以评立德。开展“好村民”“好媳妇”“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引领崇学向善、尊老爱幼新风尚。常态化组织“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及“最美家风+”活动,广泛开展诚信友善、孝亲孝敬、勤劳朴素、和睦乡邻等教育,充分发挥家风家教在教化风气、促进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坚持以教树德。大力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睦邻里、最美人物、凡人善举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家风家训”上墙公示,以无形的教育弘扬道德规范,培育好村风、好民风。三是坚持以榜育德。用先锋榜、能人榜、道德榜、学子榜等形式宣扬村内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四是坚持以讲养德。以文化礼堂为平台,将“和为贵”思想运用到提高村民道德水平上,丰富“家和万事兴”内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以优秀文化涵养主流价值、涵育美德善行、淳化民风民俗。

(五)实行实干治村,让务实创新推动产业富民强村

实干兴村,才能得民心、促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鼓励村集体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服务,做好“乡村旅游+”文章。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引导村集体加强村庄经营,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二是加快培育现代农民。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创新培训组织形式,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大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三是鼓励返乡群体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农村归雁计划,引导鼓励有文化、有“三农”情怀、有创业致富本领的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返乡创业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快递、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治理智库“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重大项目子课题《枫桥经验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编号312231104〈2018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绍兴市社科院)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