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新媒体中不对称信息的传播与治理

作者:张武桥 陈 然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92   发布日期:2020-1-17

网络空间中的不对称信息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和破坏性,这是因为其不仅扩散迅速,而且从呈现出的酝酿、暴发、平息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犹如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模型一般,会对网络舆论生态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的不确定和不对称就会给不对称信息提供传播的空间,引起公众的恐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例如,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不对称信息,所呈现出的影响范围、传播速度和深度是一个巨大的量级存在,对社会发展、政府形象、个人利益、企业单位的危害早已经不可忽视。

一、不对称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表征

1. 不对称网络信息的传播

不对称网络信息利用当前我国发展阶段出现的某些不和谐因素导致的积压情绪和矛盾,制造极具煽动性的不对称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满足民众的情绪需要,有的群众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进而确信乃至传播。在这其中,普通民众的心理认同、对新闻事实的渴望、个人知识面的再验证,在不对称信息的传播下都得到了满足;同时,微信呈现出私密化的互动情景、沟通内容的隐蔽性、社群情感牢固等重要特征,使得不对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外部力量监控和引导难以介入。

2. 传播迅速,覆盖面广

移动端的庞大用户量支撑起了整个微信朋友圈,其用户朋友的关系网庞大且复杂,从点到点延伸至点到面,从曾经的“横向传播”发展到如今的“纵向传播”,致使信息传播覆盖面广且深。微信朋友圈信息发布,通过其功能数秒内就能将其内容发布在其中,通过朋友圈,用户相关联者亦可通过复制粘贴实现内容的转发再次传递,其方便简单的操作为技术高度发展的移动网络时代传播提供了惊人的速度。

3. 不对称信息内容的主要种类

一是生活相关类,如紫菜是塑料做的、白皮鸡蛋更有营养等;二是科普知识类,如《白酒抗癌——石破天惊的医学发现》《人造子宫孵化的婴儿诞生了》等;三是热点结合类,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不减税不降费》《港珠澳大桥扛不住台风“山竹”》等;四是恶意营销类,如《什么样的女黑客竟遭马云强东在双11联手封杀?》《宝宝配方至少要喝到3岁》等;五是社会安全类,如《百余团伙抢小孩,偷器官》《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

4. 不对称信息传播的内在动因

每一条不对称信息的产生都有其特定意图和动机,公众科学素养有待提升是不对称科技信息传播的内在原因;媒体追求眼球效应是不对称科技信息传播的外在条件;传播上利用虚假的科学权威是不对称信息传播的重要原因;科学理论自身的不确定性是不对称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营销意图、娱乐至死、博取眼球、宣泄情绪等方面。

二、不对称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

1. “关心式”诱导传播

在微信朋友圈的不对称信息中,主要以“唤起”熟人之间的情感,包括爱心、同情心、正义感、责任感为主要形式来诱导其分享,从而使得其成为“传谣者”,此类不对称信息的主要特征为吸取流量、关注量,进而转化为注意力经济。健康科普、科学养生、养生励志、贫困捐助等题材是此类不对称信息的重灾区。其内容,看似因果逻辑严明,朋友圈诱导分享基本“以爱之名”进行包裹,其中叙述方式不乏与新闻报道类似,迷惑性较强,让人难以辨别。

2. 编造模糊式

传播者抓住受众对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的信任,对新闻媒体结构发布的新闻进行改编与模糊,具体方法为对主要的时间、地点、人物改编捏造,其中以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为主。如模糊主要事件内容,只提少数当事人;涉及为数不多的行动,忽略关键事实等,转而改造为煽动性特别强的词语进行传播,例如“中央电视报道”“人民网昨天刚发”等,此类标题吸引力特别大,并且内容与自己关联性特别强,受众出于自我保护,进而成为接受者和传谣者。

3. 不对称报道式

自媒体时代,传播者与受众是所有人共有的角色,此时个人也成为了“媒体人”,朋友圈盛传的一部分不对称信息仅仅是自己所见场景,进行拍照摄像后分享到朋友圈,进行所谓“报道”。此类不对称信息的主要特点是,“报道人”多为突发事件的旁观者,有着现场信源式的假象;在并未弄清事件真相时,配以现场图片视频,发表自己主观臆测的“真相”;身在现场,深信旁观者的道听途说,进行朋友圈发布。

4. 篡改公文式

国家党政机关单位、大型企业所发公文是大众对最新国家工作动态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传播者深谙公众对国家公文正当性与严肃性的认知。传播者通过模仿国家公文的格式、冒充公务机关部门口吻、假冒公章进行造谣传谣。朋友圈中所传公文不对称信息,其内容逻辑严明,与正式公文高度一致,形式上程序完整,由于大众的信任感,对此类不对称信息极易放松警惕,容易轻信。

5. 借名人之口

名人效应在不对称信息中“大显身手”,嫁接名人之口,利用其社会影响力,误导公众。随着移动端的普及,公众的阅读习惯逐渐转向于浅阅读,对于标题中出现的名人,多会引起注意。互联网时代的意见领袖、资深业界人物、明星等获得了传播者的青睐。一旦名人的某种特性容易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便会成为不对称信息内容模仿的言论风格,打着被模仿者的名号传播。

三、不对称网络信息的危害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社交生活,促使熟人强关系链与半封闭结构的特征在朋友圈日益形成,传播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其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都在惊人提升,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的不对称信息更是此起彼伏,导致负面效应也随之加剧。

1. 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首先,不对称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会成“群体活动”,影响正常的秩序。人们在接受到某一因素或某一事件突然爆发,极易促使公众形成一个庞大的某种特殊行为。其次,在本有的舆论事件中已经形成的情绪积压,此时公众们的情绪在类似舆论事件的信息稍加倾斜时,必然会造成前有的情绪爆发,甚至引发社会情绪不满。最后,从众心理是一个单人的概念,但如果是群体从众于群体时,便成为一种“从众效应”,这极易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2. 损害政府和个人形象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社会分配和社会结构不平衡的差距,部分民众将其归咎于国家政府机关,产生对其不满情绪的积累,这极易被传播者利用。如2015年“天津爆炸”事件,政府部门正在紧急开展救援工作时,不料“第一批进火场消防员是临时工”“天津日报没有头版”“官方隐瞒死伤人数”“政府隐瞒化学品爆炸危害程度”等一系列不对称信息四起,导致天津政府在此期间连开7场发布会辟谣,这不仅是对国家公共资源的极度浪费,更是对政府形象的直接抹黑。

公众人物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行业领军人物、科学界和学界知名人士、娱乐明星等,由于其工作特殊性,时常出现于公众视野,对他们的不对称信息,民众大都嗤之以鼻,其实大都是“仇富”“仇红”等心理在作祟。传播者使用多种方式来造谣,其最终目的只为达到引流转化为经济利益,或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满足娱乐至死的心态,进而对公众人物形象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3. 对行业发展构成威胁

不对称信息对于行业的威胁体现在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其中以食品行业的不对称信息最为突出。关于食品的不对称信息在近些年来屡辟不止,究其根本是因为传统农业和食品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各种科技手段和化学制剂的深度依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塑料紫菜”不对称信息的传播深度和广度,无疑是最好的佐证,紫菜生产是晋江市重要的产业,在此次“塑料紫菜”事件中,不仅给福建等地紫菜产业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更影响了全国紫菜生产整个行业的发展。

4. 污染整个网络环境

不对称网络信息只能催生人们的消极影响,对整个网络环境毫无信任可言,同样的不对称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使得民众对于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诚信观念受到巨大冲击,而这种信任度的急剧下降同时也会蔓延到现实社会中。不对称信息四起,人们却防不胜防,每天通过微信所获取的信息有部分是不对称信息,这样的网络环境不仅无法融入人们生活,反而会使人们对网络感到厌恶,对身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当下,这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只有倒推作用。

四、不对称网络信息传播的应对思考

微信闭合私密的传播模式,决定了其信息覆盖面较窄、自清洁机制较弱、累积能力不强的特性。不对称信息能够在微信朋友圈中广泛传播,重要原因是微信社交圈不同于以往的网络信息平台,“复制”“粘贴”功能简单明了且迅速,更抓住了民众的“情绪积压”“自我形象管理”“利他主义情怀”“自我保护”等方面。应从不对称信息的源头狠抓,从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动机出发,进行全面的有效治理,既要在宏观层面上去寻求法律的帮助,还要在中观层面上要求微信服务商也就是腾讯公司谋求技术上改进,同时也要在微观层面上要求每一个微信用户注重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1. 增强网民法律意识

对于微信朋友不对称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目前尚未建立具体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从而造成传播者有恃无恐的心理,有时仅仅只是为了短暂利益也敢于铤而走险,完全无视法律的威慑性。由此可见,提升网络不对称信息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迫在眉睫。相关不对称信息治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并未深入人心,在建立和完善后,还要将已经建立的法律和规范普及到网民中去,具体为法制办制作普法栏目,微信平台全力推送,通过广泛传播让民众了解造谣和传谣的严重性,强化法律应有的威慑力,增强网民的法律意识和规范化管理,让不对称信息在法律的威慑下无处遁形。

2.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不对称信息的传播路径显示,受众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对称信息的传播对象是面对于所有受众而言的,从不对称信息被受众接收到时,接受者进而转化为传播者。据此,从受众层面上来看,当务之急是要从根本上防止不对称信息的再次泛滥,唯一能做的便是提升普通受众的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网络传播空间。

在治理不对称网络信息时,网民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是首要大事,让广大民众具备辨别不对称信息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提升媒介素养能让网民认识和了解微信朋友圈的媒介作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加上以熟人社交为载体的微信朋友圈平台,不应依关系的远近来判断信息的真伪,应遵循正常逻辑的客观常识理论进行辨别。而科学素养,应从权威媒体和央视平台等开设的科学普及栏目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对称信息终究只是不对称信息,当网民的整体科学素养都在一个普遍较高的层次上时,不对称信息自当无人可信、无人会传、无处可去,在网民整体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时,更是能够让不对称信息不攻自破。

3. 建立可信处置平台

微信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快捷迅速的社交软件,但在不对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从侧面上来说,其实更是不对称信息传播的载体,微信平台必然要负起责任,建立相应的不对称信息过滤、审核、辟谣、举报、惩处机制,防治不对称信息的产生与传播。

信息过滤:实时监控传播体量大的信息,防控不对称信息,及时作出拦截,尽量做到在源头扼杀。

辟谣平台:微信需自主建立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盛传的不对称信息,及时公布于众,并让受众能时刻可以查询,让民众能够更及时知晓不对称信息的内容。

举报措施:平台应搭建相应的不对称信息举报机制,能够实时接受和反馈来自民众的不对称信息举报,并及时作出处理。

惩处机制:对于时常传播不对称信息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号进行封号处置,情节恶劣者应及时通知相应的公安部门,利用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4. 提升媒体公信力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提升,信息在传播速度和广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更加迎来了自媒体、全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具备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机会。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也应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的媒介作用和媒体作用,提升自我的报道速度与公信力,从而让民众从内心改变获取信息的手段,第一时间应是从权威媒体处查询得知,不盲目相信任一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

同时,传统媒体应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官方平台,如从“两微一端”入手,搭建民众时刻可以浏览、查询、接收信息的平台,从而让民众能够区别官方媒体推送的信息与普通公众号或用户传播信息之间的巨大区别,以提升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公信力。

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6XXW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