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唐 蕊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54   发布日期:2019-11-2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核心素养的提出,它是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学科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培育目标,构建了更加科学完善的学生培养体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笔者认为家国情怀教育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家国情怀实为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承的根脉,没有家国情怀教育,祖国文化的传承也就无处着力。

历史的课堂广阔深远,让文物活起来,让它们来讲述地方历史的前世今生,那么历史课本也将随之变得鲜活,历史人物也将变得饱满,更能引起学生的共情。本文旨在以无锡博物院馆藏文物为切入点,探讨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与应用。

一、遴选可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馆藏文物精品

无锡地处江南,唐朝中期以后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无锡地方历史是江南地区开发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正可与博物院相关馆藏文物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以文物拓展历史厚度

考古文物是历史存在最直接的证据,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

文物本身虽然不会说话,但是通过历史解读、艺术欣赏,可以透过文物去探寻它背后的历史,挖掘文物的价值,对已有认知做进一步的解释与补充,拓展历史的深度和厚度。“涵养家国情怀要充分挖掘相关历史知识寻找契机。”

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中,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的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缫丝、织布、制瓷、制盐等手工业部门都有显著发展。说起陶瓷业,博物院馆藏中有一件“黑釉鸡首壶”,正是东晋时期宜兴烧制的陶瓷器精品。如今的陶都宜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能够生产制造青瓷,考古发掘在宜兴的张渚和丁蜀一带都发现过比较集中的窑群。黑釉鸡首壶,它的用料是氧化铁,因而呈黑色。它的壶嘴是鸡的造型,鸡通吉祥的吉,代表了吉祥如意的意思。

教师带领同学们对“黑釉鸡首壶”这件文物进行观察与学习。通过细致的观察,同学们可以看到这件文物的特点:壶身造型独特,釉色纯正、润黑乌亮。透过文物,仿佛可以看到先民们在捏制陶坯时的专心致志,可以看到鸡首壶在烧制时的熊熊火光。历经千年的时光洗礼,它从一件普通的生活器具,被注入了历史的厚度,成为了博物院玻璃罩后面的珍贵文物。同学们也从对文物的观察与学习,上升到对文物的欣赏,感受到东晋时期宜兴先民高超的陶瓷器制作技艺,对古时候人们的精湛工艺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激发了民族认同感。

三、以文物丰富历史想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较为安定,历朝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教师出示几段材料:

材料一:东晋政府大力鼓励实行屯田,规定“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

——(唐)房玄龄等:《晋书·食货志》

材料二:南朝宋文帝大力劝课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紵,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若须田种,隨宜给之。”

——(南朝·梁)沈约:《宋书·文帝纪》

在博物院“吴风锡韵”展厅中,展出了一些永嘉南渡后北方士族建造的庄园模型,展示了当时农民在庄园里耕种、劳动的场景,复原了当时人们使用的部分农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龙骨水车和手摇风车。

教师引导同学们一起对这些庄园模型以及农具进行观察与学习。农民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这与江南地区多雨湿润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分不开的。在模型中,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稻的秧田以及农民在另一块土地插秧的劳动场景,这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了育秧移栽。教师向同学们补充说明育秧移栽的优越性:秧苗集中培育(浇水、施肥、除草、防虫等)省时省力;通过移栽可以控制秧苗的疏密程度,不会导致密度过大而无法正常生长;通过移栽能促进水稻根系更发达,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通过育苗还可以缩短水稻的生长周期,便于种植下半年的作物。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观察与学习,了解到这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重大进步,对魏晋时期先民的勤劳与智慧更加钦佩。

通过观察庄园模型,文献记载中的方正黑字变成了鲜活的劳动场景,遥远的历史在同学们的眼中变得亲近起来,熟悉起来。同学们可以根据文献记载与模型场景,遥想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的场景,产生代入感,更加直观、深刻地掌握课本知识。“情境教学可以打破历史学习时空界限,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进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同时,通过合理的历史想象,同学们对先民们耕作的勤劳、技术进步的智慧产生了认同与敬佩的情感,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利于家国情怀的落地。

四、以文物激发历史情感

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无锡地方的发展更是与历史上的三次移民浪潮息息相关。其中对无锡影响最大的一次,要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渡”。

上面提到的庄园模型中还有一个细节,农民们除了耕种水稻,还种植小麦。小麦是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为何会出现在江南的耕地上?

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乱频仍,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不仅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为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小麦种植也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引入江南。

战乱迫使北方人民离开自己热爱的家乡故土,来到陌生的环境,他们有着太多的不舍,太多不得已。然而江南这片热土给了他们希望与新生,他们在这里扎根,在这里繁衍,创造了更加繁荣的文明。通过对“永嘉南渡”这个历史事件的学习,同学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南北方人民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民族命运;也感受到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是人民拥有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体会到有国才有家、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命运和情怀,为现在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坚强后盾而感到骄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吴风锡韵”展馆中对被后世称为“画圣”的著名画家顾恺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位画家出身无锡本土富豪家族,“点睛之笔”的典故令无数后人神往,《洛神赋图》更是不出世的名作,虽然只有摹本传世,但更凸显其独一无二的价值。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繁荣的学习,对顾恺之在中国艺术史上地位的认知,同学们了解了无锡先民在文化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感知家乡文明,欣赏家乡艺术,对乡土文明、家乡历史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以家乡为傲的情感。

家国情怀教育是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的载体;是历史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笔者以无锡博物院的馆藏精品文物为切入点,浅显地谈了关于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课堂中落实的观点与看法,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

家国情怀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是家国情怀内化的过程。所谓家国情怀的内化,指教师通过一系列具有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意义,并将家国情怀素养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行为准则,形成相应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家国情怀深远厚重,家国情怀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本中,课堂上,它需要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  实验学校中学)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