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县域发展 首页 >

常熟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的问题及思考

作者:曹旭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08   发布日期:2019-10-2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为发挥县域优势,促进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县(市)为抓手,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2018年11月,科技部公示了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全国共有52个县市入选,江苏省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海安市5个县市入选,这5个县市均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创新型县市。科技支撑产业创新型县市建设是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打造县域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常熟近年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型县市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一、科技创新驱动县域发展战略的“常熟样板”

近年来,常熟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县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方面,全社会注重科技创新,创新投入不断增长。2018年常熟市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64.3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2.68%,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为1.41%,在苏州市内领先。为支持企业及产业创新发展,常熟市积极推出奖补特色产业企业、推动骨干企业加强研发、加大对上市企业的扶持力度等多项举措。市财政局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和“3+5”特色产业群(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和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简称“3+5”特色产业)发展,奖补2017年度经济扶持政策项目涉及“3+5”特色产业企业143家,占应奖补企业的37%,奖补资金5038万元,占奖补总额的51%,奖励资金向骨干和“3+5”企业倾斜。市财政局还助力重点骨干企业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及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企业持续创新活力,配合市经信委对常熟开关和苏州腾晖光伏两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所属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发投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拨付3600万元奖励资金。目前,市财政发放“科技创新券”额度已超1亿元,覆盖企业超300家;2016-2018年企业享受加计扣除额达到21.2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20.62亿元。此外,根据《关于鼓励扶持企业上市挂牌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企业在国内主板成功IPO给予补贴500万元,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给予补贴150万元,2018年共兑付5家企业上市补贴1100万元,激励企业强化创新,提升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2018年常熟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1家、总量达436家,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和11%,目前常熟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已达到90%以上。2018年,常熟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当前全市建有科技园区7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3个。新建重庆理工大学常熟汽车与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等5家特色产业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创新载体3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新型研发机构5家。大学研究院股份制改造顺利推进,省产研院专业研究所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25个。新增省重点研发计划7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4项、大院大所合作12项,完成产学研合作229项,目前常熟已建成校地合作共建的大学研究院27家。积极实施人才乐居工程、优秀人才贡献奖励政策,入选苏州市级以上人才计划32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市场主体2.7万家,其中企业1.1万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28.5件。可以说,常熟创新驱动型“新苏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对于全国科技支撑产业创新型县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二、常熟建设科技创新型县市面临的问题

1. 企业创新资源及能力依旧不足,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一是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依旧偏低。2018年常熟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重的2.68%,低于苏州市的平均水平(2.82%),更低于张家港市(2.90%)与昆山市(3.30%)的研发投入GDP占比水平,且这两市的GDP总量高于常熟,因此研发经费投入绝对值的差距实际更大。

二是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相对偏低。2018年常熟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8.5件,远低于苏州市的平均水平(53.0件)与昆山市的60.0件,严重制约常熟科技支撑创新型县市的创建工作。

三是创新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虽然近年来常熟引才育才力度不断加大,但创新人才规模依旧不足,尤其是高科技、高技术及优秀管理人才极其缺乏。通过调研常熟高新区重点服务外包(研发型)企业凯驰清洁(中国)发现,近年来该公司研发投入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年增长,其常熟研发中心已发展成为凯驰集团的亚洲研发总部,但其研发团队的108名成员中,80%以上的专业人才来自苏州市区,每天通勤时间较长,交通不便捷造成其研发中心招聘高端人才面临较大困难。

2. 创新载体规模偏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亟待加强

创新载体主要包括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常熟创新载体服务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常熟市研发机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以省级研发机构为例,截至2018年,常熟拥有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研发机构161家,远低于昆山市(238家)与张家港市(212家)的数量。

二是常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其引领地区产业升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采用新的高新技术统计口径后,常熟市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长期以来,支撑高速增长的部分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动力有所减弱,对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产业跟进不够紧密,抢位不够快速,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增强。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指标为例,截至2018年,常熟高新技术企业为436家,而同属苏州地区的昆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则高达1211家,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已经成为昆山创新发展的重要名片,为全市贡献了三分之二的有效发明专利、三分之一的高技术人才及三分之一的研发机构,引领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等昆山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这对于常熟产业支撑创新型县市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三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与质量均有待提升。截至2018年,常熟拥有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而同期苏州市的拥有数量分别为45家与67家,常熟市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占比并不高。同时,这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质量及知名度均有待提升,市场化运作机制尚待改进。总体来看,常熟协同创新的生态尚未有效建立,创新载体平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特别是在常熟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背景下,存量创新平台载体还未起到支撑全市“3+5”特色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还未真正成为技术、人才及成果转化的高地。

3. 传统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政府创新政策供给有待强化

一方面,常熟传统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因素较多。常熟经济发展稳中有变,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加快速度,存量企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更需要加大力度。目前,常熟制造业经济趋势依旧下滑,冶金、纺织业产出增长较慢,电子产业发展势头减缓,表明传统产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规模优势尚未确立。同时,由于全国性的资金投资回报率下降和各市招商引资政策层出不穷,使得引进外资较为困难,也遏制了企业的开拓欲望。另一方面,政府创新政策供给有待进一步强化。常熟于2015年12月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承担了先行先试的任务,但不少制约发展的瓶颈亟待突破。例如,部分有改革任务的牵头部门主动对上级部门衔接争取的力度还不够,与省级各条线及部门的绿色通道尚未打通。同时,政府对应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因受制于县域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并未全部真正落地实施。

三、进一步推进常熟科技创新型县市建设的思考

1. 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着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常熟创新型企业梯队,打造更多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

其次,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视常熟企业特色与品牌打造,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群,进一步提高常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数量。

再次,持续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及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优秀企业研发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尤其要进一步挖掘及利用常熟理工学院的优质科研资源,鼓励本地企业与其共建更多的高水平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联合申报或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及绩效。

2. 加强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一是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及发展质量。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要重点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氢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先导产业。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研发投入强度高、在细分领域技术优势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成为地标性企业,推动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对接科创板。

二是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建立健全集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为一体的小微企业培育体系。积极培育“小样社区”“星创天地”等创新型孵化器,打造一批符合常熟产业特色的众创空间,培育更多的升级孵化器。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引领,对常熟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加快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探讨及改进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已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内涵建设及质量。

三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做好有特色、有重点的新兴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常熟新兴产业规模扩张,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改造及壮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与纺织服装等三大传统主导产业,紧抓“互联网+”、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等契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3.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一是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围绕常熟“3+5”产业发展方向及企业需求,紧盯“高精尖缺”人才,依托重点研究院、常熟理工学院、各类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加快“双创”“双高”等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集聚,构建人才“金字塔”体系。

二是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完善引才环境。常熟作为县级市,需要继续提高与苏州、无锡、上海等城市间快速、高效交通设施的衔接水平,提升高端人才来常熟的便利化程度。

三是对标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创新创业环境水平,实施更优质的工作、创业、生活等常熟特色环境打造工程,确保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从而使常熟产业高端化发展及创新能力得以可持续提升。

4. 加快推进政策落地,增强创新政策制度供给

首先,认真落实好江苏省“科技创新30条”政策,着力营造体制机制健全、创新氛围浓厚、科技产业融合、宽容创新失败、强化聚才用才的优良创新生态。深入推进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类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其次,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基金市场化运作,建立企业主体、财政引导、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的创新投入体系。进一步深化市级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项目承担单位预算调剂权和管理自主权,完善过程管理和评价水平,建立以研发质量为导向的科研投入评价体系。改革科技奖励制度,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探索建立信息公开、行业自律、政府指导、第三方评价、社会监督、合作竞争的科技奖励新模式。进一步加强研发机构的管理指导,结合企业特点,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出的原则,加大外企和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跟踪力度。

再次,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为常熟市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创新产品建立规范和渠道。探索建立创新产品推广示范保险补贴机制,加快企业首次投放市场的自主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推广进程。

本文系常熟市县域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常熟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路径研究”(编号KY9990603)成果。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