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7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以文化功能主义看书法在现实社会的价值

作者:吴东珩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03   发布日期:2019-8-21

中国书法文化源远流长,从文化功能主义角度出发,中国书法经历了从最初的文字崇拜,到文字实用,再向书法艺术过渡,最后发展到当代书法的纯艺术时代。纯艺术时代背景下的书法发展进入以展厅文化呈现为主的状态,有利有弊,如何让中国书法拥有更为美好的未来,展厅文化之外是否还有别的途径?本文旨在运用马凌诺斯基(布罗尼斯拉夫·马凌诺斯基〈1884-1942〉是一位发迹于英国的波兰人类学家——编者注)的文化功能主义理论,来尝试对书法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价值梳理出一些看法。

一、 文化功能主义的几个基本要点

马凌诺斯基认为,研究人类的科学家必须进入群众的生活中去看“文化”,并且要在一个个人的生活中去概括出一个任何人的生活都逃不出的总框架。通过这个总框架才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生活中一举一动的“意义”。

首先,马凌诺斯基强调了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物质(器物、货品)也是文化的范畴。为此,他在《文化论》一书中例举了“木杖”这一事物,“相同形式的木杖,可以在同一文化中,用来撑船,用来助行,用来做简单的武器。但是在各项不同的用处中,它却都进入了不同的文化布局。这就是说,它所有不同的用处,都包围着不同的思想,都得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华夏出版社,2002:17.)也就是说,器物必须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才可以更好地体现它的效用和对历史的作用。同样,书法的物质体现形式是文字,载体可能是甲骨、青铜器、竹简、帛书或者是纸张等,它们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只不过要把它们返还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体察,才能为历史服务。

这里同样强调,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文化论,15)比如,写字用的文房四宝以及通过文房四宝产生的书法作品,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而由此形成的一种书法风格风气以及对后世的传承影响,可能就是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了。

其次,马凌诺斯基强调了“功能”二字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他强调,文化是动态的,人类创造文化是为了满足需要,一种文化事物的存在取决于其功能。他指出:“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文化论,99)也就是说,文化归根到底是由于有它存在的需要才存在的,即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都必须有它存在的作用和功能。反之,它即消亡于无形了。书法在现今社会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最后,马凌诺斯基还对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艺术虽然在表面上看并不能直接显示出对人类需求的作用,但实质上,艺术同样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功能,并因为具有这一功能而存在,而形式多样。艺术给感官和感觉以直接印象,人们会对美的事物作出直接的评价,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愉悦,这同样可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书法作为艺术表达方式的一种,同样也属于这一范畴。

二、 以文化功能主义理论解读中国书法发展

第一,书法可以这样予以定义: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那么作为书法的书写载体汉字(文字),就是书法产生发展的基础。通过文化功能理论的观点来推究,多少可以解释文字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之产生了需求,用文字来满足传播、沟通上的需求,甚至是宗教上的需求。动态的社会背景中,正因为有这样的效用,文字才得以产生,并在社会文明继续推向前进的过程中,进入了它的另一个飞跃时期——文字实用时期。

第二,书法具有满足人们需求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交流需求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不能仅仅满足于口头的交流,这样文字就有了用武之地。用文化功能主义可以解释“繁化”和“简化”这两者看似矛盾、按发展需要其实不矛盾的现象。因为,“繁化”是为了可以适应社会生活丰富后的表达需要,而“简化”则是为了适应实用这一特性的需要。文字进入了实用的时代,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刻意联想到文字的书写也是艺术。然而,实用这一功能引导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从实用的草稿书中生发出艺术的龙飞凤舞的草书;从实用的篆草、篆书快写方式中生发出艺术性较强的、一波三折的隶书;从实用的楷书中,为求更方便实用而生发出风雅自如的行书。”(陈振濂.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44.)

第三,功能上的增加使书法向艺术性角度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也有历史偶然因素的促成,文字慢慢从实用性角度开始向艺术性角度发展。文化功能主义理论的观点指出,功能上的增加会引起形式上的逐渐分化。的确,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增加了文字书写的形式分化,文字书写不仅要满足实用的需求,也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上的需求,于是分化势必产生,加之,人为的偶然因素——人们在书写文字时对文字的独特美产生了审美情趣,“书写之美”是产生在书写的过程当中,是在方便实用的基础上无意间产生的美。书写过程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自然而然的,慢慢对书写过程感到了一种审美的需要。总之,人类对书写审美有了需求,才产生了书法从实用向艺术过渡的过程。

第四,书写工具的变化使书法逐步失去实用功能。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晚清以来,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毛笔这一工具慢慢退出实用的历史舞台,转而为硬笔(铅笔、圆珠笔、钢笔等)取代,它失去了实用这一功能,慢慢转向纯艺术的功能。既然文化因为需求而存在,那么书法如今存在的需求就是艺术本身了,即审美成为其唯一需求了。通过文字作为载体,形成的作品,被称为书法作品。“书法从文人挥写逐渐过渡为艺术创作,从文人书斋厅堂走向展览厅。”(线条的世界,52)其背后所揭示的就是需求上的分化变迁。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原来的文字崇拜、实用的文字书写都已经丧失了生存的土壤,如果不想被历史遗弃,那么只能让书法本身适应如今的时代背景,要从书斋走向展览厅,从“书写之美”走向“作品之美”了,这同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书法的功用已经从个人自我欣赏审美转向在展览厅中供众人愉悦的社会公众审美了。

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和挑战,就是在当今社会,书法在丧失其实用功能后,怎样还能立足并不致消亡?这就要拿需求和用处作为出发点,才能找到其不走向衰竭的道路。从文化功能主义角度去看,纯艺术时代的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自然有其生存下去的空间和理由。它可以和绘画、雕刻等其他艺术形式共同存活,但其独特之处又给予我们更多思考,也是其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

三、书法在现实社会的价值及其发展

林语堂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时,对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林语堂.中国人[M].郝志东,沈益洪译. 学林出版社,1994:285.)

当下,脱胎于实用色彩的毛笔字由于丧失实用作用的主流地位而退居一隅,其未来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艺术这一本位,来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思想观念、手法形式上的创新开拓,从而达到不断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目的。这促使当代书法不得不重新审视沿袭数千年的存身之道,以展厅文化为主要呈现方式是当代书法的历史性选择。“书法在现当代,在本质上已经逐渐地在脱离文人士大夫的风雅式传统语境,而逐渐地走向作为当代(现代)艺术及其生存方式的基本类属特征。”(陈振濂.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J].青少年书法,2012〈8〉:14.)

通过展厅文化呈现的中国书法,在当代存在利弊关系:

对书法的裨益处在于,使得书法成为脱离了实用价值后的艺术文化,从而并未被当下遗忘殆尽,走向衰亡。“当代书法已进入以展览为中心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实用性的降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法艺术性的升级,促使书法走向更加独立、更加纯粹、更加专业的艺术发展历程。当书法褪去实用外衣而以艺术名义独立于世的时候,展厅便成为书法生存、发展的主要空间。”(邹宗淼.当代书法文化责任的流失与重建[J].书法赏评,2013〈3〉:23.)展厅文化是书法走向艺术化、专业化的必要手段,对书法的中兴功不可没,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冲击与影响也是巨大、空前、深刻的,其价值与意义自然不可低估与否认。

展厅文化呈现书法,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在一定程度上,以展示与竞技为目的的展览效应导致了书法沦为‘图像时代’的产物,忽视挖掘提升书法本体所独有的内涵与价值,以形式的繁华掩盖了书法文化内涵和诗意品格的缺失,损减了书法文化精神的高度。”(陈洪武.当代书法的精气神[N].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学报专刊〉,2010-4-13〈1〉.)展览模式下的“抄书式”的创作是没有灵魂的创作,很难让人寻绎到作者与作品的文化联系,缺乏故事性和文化内涵,这样的书法展览不能吸引大众驻足,也无法产生“回头客”,可能会形成“打一枪换个地方”的临时性的、落入套路的刻板局面。 

“当你身心疲惫地从展厅中走出来,如果有人问你哪件作品最好,你脑海里可能会浮现一件或几件留下较深印象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写的是什么内容,甚至作者是谁都浑然不知,只对作品的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所感受的只是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李刚田.形式至上:当代书法的审美误区[N].光明日报,2009-6-14〈4〉.)。这是展厅文化呈现书法作品在当代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一成不变的单调展陈模式在追求互动性、参与感的多维度文化体验的当下,似乎不足以握住“文化流量”,不足以让各类受众为此埋单。

文化功能主义视野下,文化是间接或直接为人民的需求服务的。那么,在趋于展厅文化呈现书法艺术的当下,如何将书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并能够突出其独有的功能性和实用价值,延续书法特有的艺术生命让它传承下去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结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书法展览展示新模式。远离实用价值后的书法,成为艺术是必然趋势。展厅文化固然是艺术展示的窗口,应运而生的就是大大小小林林总总规模各异形式多样的艺术场馆,通过这些宣传的窗口找到认同者和潜在受众,推广普及以及延续书法本身的魅力,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所以,不可否认,展厅文化在当今书法艺术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地方通过独特的文化历史资源成立了专题性书法类博物馆。比如,绍兴借助兰亭所在地建造开放了兰亭博物馆;西安凭借大量碑刻留存建立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另一些则是在综合性博物馆里辟出书法专题展厅,譬如上海博物馆等大型综合性场馆的做法。还有一些艺术类场馆也有专门的书法展示。在上海,2018年新开了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浦东陆家嘴地区也有吴昌硕纪念馆以陈列展示这位海派巨匠的诗书画印。

据统计,2018年上海市美术馆共举办展览992场,其中书法类展览286场,占比近三成。其中韩天衡美术馆举办的“海上六大家书画展”还位列“2018年最受欢迎的美术馆展览”,参观人数达5万人次。所以,无论是专题性博物馆的专业展陈,还是综合性博物馆的局部展陈,都是对书法在当下的一种文化延续,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艺术审美需求的方式。

第二,通过文博艺术场馆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推广给大众。比如,开设体验学习课程,走进校园开展系列活动等,既能拓展书法学习的范围,也能让大众近距离了解认识书法的魅力。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南汇博物馆拥有大量历代书画作品,除了通过常规展览展示以及馆际交流外,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在今年春节前夕,其共建单位上海南山画院的专家在场馆大厅里为市民手书春联,免费赠予参观者,提升了展馆人气,同时也赋予书法更多实用的现实意义。再比如,上海博物馆配合各类临展举办专题讲座,该馆为配合2018年董其昌书画大展,举办《妙在能合 神在能离——董其昌的书法临摹与创作》等专题书法类讲座,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往,预约名额基本一抢而空,一时成为网红,书法也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

所以,虽然书法已经缺乏了实用性,但通过展厅展示及其延伸——展馆的宣教活动等形式传播普及,却能使书法的艺术性得到全面延展,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也是符合文化功能主义所指的文化需求。

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曾说:“马凌诺斯基所见到的文化,不是刊印在书上的文化的记载,而是群众的活动,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的一部分,充满着有哭、有笑、有感情的举止言行,把文化回到了人的生活本身。”中国的书法就是这样一种有血有肉、有灵有骨的文化,穿越千年,依旧延绵。

书法完全可以在现今社会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只要其本身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进程,并且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展厅文化呈现的书法文化虽然有利有弊,但通过展览展陈方式的多样化、展馆宣传教育活动的多元化的互相整合,足以推动书法文化展厅化发展和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保护所)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