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3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在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中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调研组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023   发布日期:2019-8-21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省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群众“想健身”“爱健身”“会健身”的需求,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着力拓展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积极探索符合江苏省情实际的科学健身发展路径,努力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新时代体育强省。

2019年3月初,本调研组围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如何完善,先后赴常州、苏州、宿迁三地,深入市、县(市、区)、乡镇、社区体育健身场馆,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在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先后召开5场座谈会,与各级体育局领导、群众体育负责人、社会组织人员、社区群众交流探讨,对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有了更新的认知、更深的思考。

一、江苏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主要经验做法

(一)优化体育资源,全民健身场地持续增加

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末,江苏十三个省辖市全部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和5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城市社区100%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苏南行政村基本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苏中、苏北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90%,省内有全民健身晨晚练点4.7万个,全省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5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省内国家级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总数已经达到1600多个,建成绿色健身步道10000多公里。

(二)提升服务意识,基本公共服务向下延伸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改进,江苏基本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各地市深入推广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和拼装式游泳池等新型体育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社会力量建设群众体育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建成省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08个,每年为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不断完善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频道、全民健身电子地图,打造一批全民健身信息和媒体服务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便捷的资讯服务。省内各地贯彻《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管理办法》,提升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扩大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范围。

(三)拓展体育功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以“社会化、经常化、品牌化”为目标,江苏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省内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残疾人运动会等定期举办,乡镇(街道)运动会、业余体育联赛等梯次交错,“全民健身日”“泛沿江体育带”、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等品牌效应充分彰显,“环太湖”“环洪泽湖”假日体育圈、淮海湿地假日体育带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各市、县(市、区)根据地域特点打造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活动,民众已由过去“不健身”“盲目健身”向“科学健身”转变。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江苏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2.3%。2018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7.1%。

(四)整合社会资源,科学健身体系不断健全

省、市普遍建有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服务团队,江苏全省每2年开展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并分别以省、市、县(市、区)为单位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依托市、县(市、区)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站,打造百万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队伍。在现有国民体质监测组织网络的基础上,打造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各类群体建立终身健身健康档案。通过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等方式,搭建覆盖全省的全民健身指导平台。利用主流媒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促进康体融合发展。更新完善《江苏省全民健身服务指南》,实现全民健身服务网站省、市、县(市、区)联网,建立覆盖全省的全民健身宣传平台。整合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专家资源,组建省、市两级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智库。体育社会组织持续覆盖延伸,全省现有省、市、县(市、区)三级体育社团3210个、会员82万人。共有省级行业体协、单项协会和各类人群体协65个,市县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省内已拥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30万人。

(五)发挥政策导向,体育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资料显示,2016、2017、2018三年江苏共有339个项目获得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亿元。体育培训、中介服务、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江苏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与建设体育强省、“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要求还有差距,群众体育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从调研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科学健身意识普遍缺乏,内外整体环境亟待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协调平衡发展有待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内涵急需拓展。

二、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路

(一)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契机,做大做强科学健身宣传

群众科学健身意识和习惯是一个培养的过程,应该把宣传引导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要摒弃随便跟风、盲目拿来主义的健身方式,可以通过平台宣教、社区宣讲、网络宣传、建立科学健身画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通过公共体育服务,去宣传体育生活,去供给体育健康,可以通过电视、广播设立健康专栏等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平台,积极推广“运动是良医”的理念。进入互联网时代, 微信、QQ成为人们沟通的媒介,“抖音”“快手”等正从比较“潮”、比较垂直的方式变成一个生态丰富、包罗万象的社交新平台。如“抖音”,到2018年6月其日活跃用户已有1.5亿,从最初的年轻人群已经发展到老年人群,同时开始推出政务媒体号的合作计划,正在撬动地域大传媒。全民科学健身宣传也应该贴近群众,如可借助“抖音”等时尚社交平台的巨大流量入口,做大做强省内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和宣传平台。

(二)合理统筹体育资源配置,促进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提升

调研发现,江苏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差异正在缩小,但是场地设施使用率不高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要实现“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居民健身需求问题。一是消除地域差异。不能城乡、苏南苏北千篇一律地复制建设模式,而应该根据地域特色,切合社区、乡镇居民的实际需求,重点支持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建设,提高设施使用率。如常州新北区奔牛镇,是一个有着五六十年历史的篮球传统项目之乡,他们重点发展篮球项目,目前有篮球场38个,每年暑期组织篮球联赛,涉及青少年、企事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组织规模大,参与面广,社会影响也大。二是注意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今后规划建设的中、大型体育健身中心,要尽可能地考虑社区居民及学校,尤其是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上课时间让学生使用,早晚与节假日让居民使用。三是要创新思路,落实国有体育场馆运营改革。如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集团的公共私营合作制(PPP)运营模式,以人为本,一卡实现“到哪都能健身”,扩大了体育服务空间和效率。四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智慧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拓展“互联网+体育”的服务内涵,引导居民科学健身,有效健身。常州青枫公园就是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来引导居民科学健身,受到群众的认可,参与度很高。五是打破部门、行业间的壁垒,促进体育、卫生资源深度融合。体育的训练机构、健身设施,可以成为医疗康复的设施、慢性病康复的设施,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也可以成为健身指导的门诊等设施。六是加快出台相关政策。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区体育设施改造升级与管理,注重社区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改善社区运动健身环境。

(三)加强培养“关键人”,保障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举措落实落地

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高效推进“六个群众身边工程”,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离不开“关键人”。建设体育强省,必须发挥江苏经济、科教上的优势,在社会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建设专业的社会体育管理人才队伍。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毋庸置疑会涉及到制度创新,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加快推进管办分离、放管结合、政策调节、优化服务等,加大社会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配置,充实基层群众体育服务队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必须正视街道(乡镇)、社区体育工作专业人才的匮乏问题,可以借鉴“残联”的上下垂直管理模式:工作在街道,管理在残联。二是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入新时代,全民健身已不仅仅是体育部门单个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大事,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首先,志愿服务队伍和专职服务队伍建设要同步推进;其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要大胆借鉴国际经验,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资格认定等制度,使其真正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者。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涉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三是加大“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师的培养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理念是前瞻性的、战略性的。实现人民健康关口前移,要靠大健康更要靠大健身。要推动体育和卫生紧密配合,在人才队伍融合上,树立体育人才就是搞大健康的人才,卫生医疗系统人才就是大健康、大健身的指导人才等观念,加大“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师的培养,促进社区普及融体质监测、体能训练、康复训练、慢性病运动干预等多种服务手段方法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建设,提高社区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四)夯实社区体育服务,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新突破

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实现江苏体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社区体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高度重视并扶持社区营造让每个居民都能亲近的运动健康环境,在繁荣社区群众体育赛事、丰富居民生活的同时促进地区发展。日本2011年制定的《体育基本法》,在2010年提出《体育立国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在市町村建立综合体育俱乐部、改善社区体育环境的发展战略(截止到2010年7月1日,日本71.4%的市町村建立了综合俱乐部)。要解放思想、统筹规划,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有条件的街道(乡镇)可结合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能够开展体育活动、健康管理、文化交流等项目的综合体育俱乐部,优化群众身边的运动健康环境。要完善群众身边的组织,促进体育行业协会、俱乐部的服务功能向下延伸,破解“再有5万元,我们就可以组织一次家庭爬山比赛或环湖走比赛”等基层健身活动的困境。政府要引导体育协会、俱乐部等“沉”到群众身边去,抓实抓准,实现政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高效性。要改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充实并丰富居民的运动健康环境,繁荣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实现全民健身活动在群众需求与政府供给、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均衡,实现发展规模与效益的配比等方面的新突破,更好地发挥社区体育在推动体育强省建设、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上的特殊作用。这些都需要作出前瞻性的思考和判断。

(五)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体育强省建设迈向新台阶

江苏是经济、文化、体育大省,这与江苏人具有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从古至今,体育都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主张的“尚武精神”,更多地是提倡在“尚武”的过程中锻炼人们的“心力”“胆力”“体力”,培养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实现对人格塑造和民族发展的社会价值。新时代建设体育强省,要让群众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的增强。基于这样的现实需要,要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要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体育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必须注重对中小学生体育精神的传承传播,学习自强不息的中国女排精神,坚持普及运动技能与挖掘文化内涵相结合,加强体育文化精神宣传,发挥体育文化张力,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将全民健身和体育精神融入人的发展理念,塑造健康、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要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加大对武术、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普及力度,充分吸取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养分,加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和推广。各地应重视本地区的传统特色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支持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或邀请赛;要积极弘扬体育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高质量推进江苏体育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体育局重大体育科研课题《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中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ST180104)的阶段性成果。

(调研组成员:文俊、陈平、彭雷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张雪琴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执笔:张雪琴、彭雷)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