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守正创新勇于担当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作者:杨 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77   发布日期:2019-7-25

20165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次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方向为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学术为根、发挥科学理论的引航作用,以人才为本、建设担负时代使命的人才队伍,以平台为基、构建特色鲜明的社科体系。在坚持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中展示担当作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一、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历久弥新、深远巨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灯塔与指针,这也是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显著性标志。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经验,关键之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时代要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从而更好地领导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二是要加强学习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主要的理论研究与阐释者,首先自身必须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习中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论品格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要自觉在理论研究与阐释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其中,树立牢固的政治信念,形成坚定的理论自信,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是要加强阵地管理。凝聚政治共识,坚持“阵地姓社”,围绕这个目标不断加强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组织社科类社会组织和研究基地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壮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流舆论,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为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社科普及的重要阵地。

二、突出问题导向,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推进学术理论研究与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加以研究与回答,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根大地、用心研究。一是要强化创新意识,找准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首先要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意义的变化。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展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途径,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其次要着眼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三期叠加”,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造性的社会实践,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再次要着眼于中国影响力的转化。我们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之相对应,我们必须增强“大国意识、大国气度、大国责任和大国声音”,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潜心问道,而且要关注社会,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最后要着眼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跨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外视”和“內视”,同步加强国际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做到视而有“见”、视而有“得”、视而有“新”,实现从小康理念、小康心理、小康语态到现代化理念、现代化心理、现代化语态的跨越。二是要强化项目规划,聚焦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首先要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作用为立足点,着重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重于时代发展的焦点与前沿、着重于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开展研究。其次要积极推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项目化。要围绕“一带一路”愿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结合“两个率先”“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蓝图,进行有前瞻性、有创新性、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的政策研究。三是要强化落地开花,促进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立项、研究、结项和转化应用机制,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具有生命力。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共享信息、紧密沟通和协作示范,加快研究成果的有效推广应用。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进程,利用第三方的角色,加强对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的解读与宣传,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三、注重人才培养,建设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经验和先例可以借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理论研究与阐释的先驱,必须勇立时代潮头、肩负使命担当、开拓理论先河、传播思想先声。这就要求我们建设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理论素养、扎实学术功底、积极创新理念、高昂进取精神、出色阐释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为政府和社会建言献策。一是要着重平台育人。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平台的人才聚集优势和组织协调优势,顶层设计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平台学术人才梯队的发现机制和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学术梯队中各类人才的学术潜力,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使平台带头人成为具有学科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的领军者,使中青年学者成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和后备生力军。二是要着重项目育人。依托项目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方向性地开展基础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提高他们的政治眼力、理论功力、思维活力和阐释能力。特别要加大对中青年学者的培养力度,支持他们承担重要项目和重大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激流勇进、经受考验、加强磨炼、提升能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学术成就及影响力。三是要着重活动育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理论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和工作座谈会等活动,汇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拓展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加强他们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学术探讨、观点碰撞和经验分享,促进他们融通古今变化、采集众家之长、开阔研究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助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四、强化品牌意识,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国大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展现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意志和中国声音。一是要着力智库建设。通过实施“12345”工程,即明确一个任务:决策研究咨询;立足两个目标:即创新理论武装和服务决策应用;提升三个能力,即综合研判能力、战略谋划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确立四个定位,即政治理论工作重镇、创新型思想研究阵地、多学科交融孵化器和新型专业智库;发挥五大功能,即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人才孕育和公众服务功能,推动社科平台向特色专业智库方向发展。二是要融通理论舆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追寻和传播中国特色的政治智慧,提出对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创新性理论或核心理念,用中国话语表达与传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道路。要以更多的中国元素和现代风格构建现代的文化形象和话语表达,传递中国价值、中国声音。三是提升活动效果。通过社科学术研讨活动和文化活动传播学术声音。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要联动各界名家,厚植文化积淀,传承好大运河的文化基因与内核,进一步提升社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