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6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乡村振兴 首页 >

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关键问题

作者:傅兆君 张文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96   发布日期:2019-5-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进一步弥补短板,以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崭新城乡关系,全面建设协调、均衡、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此,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城镇化发展这么多年后,现在需要着力解决的是农村的最基层乡村,而不是乡镇的振兴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最基本的一环是巩固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民生方面最为迫切的需求,包括道路硬化改造、污水与垃圾治理、旱厕改造、电网升级等。当前的重点工作是:

第一,着力推进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农村交通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道路宽度与等级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应当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硬化改造、适当拓宽村内外主干道,促进农村地方政府在公路建设与养护方面的立法与执法工作,统一建设标准与权责主体,构建主体责任明确、管理层级清晰的建—管—养一体化责任体系。给予山区农村的公路硬化项目适当的财政补贴与政策优惠,帮助当地农村消除道路安全隐患、加快脱贫致富。

第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兴修水利、整理土地,把可耕地建成田块成方、树木成林、水渠成网、田间道路硬化畅通的高产稳产粮田。如全国文明村常熟蒋巷村,经过多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从“三集中” (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入手,利用四个自然村合并时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终于实现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

第三,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针对农村电力设备陈旧、网架薄弱、电压不稳、季节性供电紧张等问题,应一方面促进电网硬件升级,提高农村变压器的额定容量,增强电线送电能力与抗损耗强度;另一方面推动电价政策调整,在充分考虑农网投资公益属性的基础上制定电价政策,减少农村公共用电的平摊费用,减轻农村居民负担。

第四,切实解决农村卫生与清洁问题。应当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尤其是农村旱厕的改造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在旱厕改造方面,大力推进传统蓄粪池改造为化粪池的建设工作,美化村容村貌,消除卫生与疫病隐患。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应在全国农村大力推广“二次四分”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即将垃圾分类处理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由农村居民将垃圾分为易腐烂垃圾、不易腐烂垃圾与有害垃圾三类。对于易腐烂垃圾,由村集体统一收集填埋处理,既节省处理成本,又增强土壤肥力;对于有害垃圾实行定点投放与无害化处理,把对人体与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对于不易腐烂垃圾,由村内保洁员再将其分为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第二步,可回收垃圾进入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系统;不可回收垃圾则进入县级垃圾处理中心进行统一焚烧或填埋处理。这样的分类回收方法把区分可回收垃圾的工作交给受过培训的保洁员完成,避免了农村居民由于不了解可回收物范围而导致错分类,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

二、促进产业融合,丰富经营业态

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消费能力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营商环境欠佳,加之地方政府财政有限,政策支持缺乏,使得企业内外部环境较差,企业发展脱节孤立、产业关联度低、集聚效益差,从而制约了外来投资和乡村工业化步伐。因此,应当深入挖掘农村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结合本地优势资源与市场需求新动向,培育发展新型乡村产业。

第一,充分发掘资源禀赋。农村地域辽阔,矿产、生物资源丰富,因此,需要做大本地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粮食主产区积极发展粮食深加工,秸秆、米糠等副产物加工工业,以及酒酿、腌制品等原料导向型工业。如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依托铁皮石斛和灵芝等特色中药材大力发展中药材培育与加工产业,实现了“基础研究→品种培育→规模种植→标准加工→品牌销售”一整套完善的全产业链模式。

第二,打造“农业+服务业休闲农业。依托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与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环境,打造精品民宿,吸引都市人远离喧嚣、放松身心,享受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同时立足当地产业特点与市场需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节、展销节等,并逐步扩大办节规模,丰富活动内容,形成品牌效应。例如喀纳斯冰雪风情旅游节、大别山(大悟)红叶文化旅游节、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等已举办多届,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

第三,加强休闲农业的品牌建设。要充分挖掘文化深度,切实增强可观赏可娱乐性,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围绕“农业+文化的核心主题,紧抓时代潮流与市场风向标,挖掘农业经营特有的景观元素与创意改造潜能,从而创新农业经营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建立与当地传统相适应、与村民就业相促进、与资源环境相友好、与发展规划相协调的现代化休闲乡村经营模式。像安徽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营造的稻田彩绘景观,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三阁司镇培养的绿色过冬万亩油菜观光带,南京市江心洲的网红粉黛乱子草和江宁区的薰衣草庄园,以大地为纸、农作物为笔,绘制出既具诗情画意又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的新时代休闲农业图景。

三、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与效益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总体供给水平仍然较低且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即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低品质农产品过剩滞销。截至2017年,我国大米库存超过1亿吨,普通大米价格跌破4351.3/吨,但与此同时,泰国香米、日本越光米等优质大米卖到10/500克却依然供不应求。为了改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劣势,拟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水稻、小麦的生产规模,提高高品质农产品的供给比例;改革农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销售为建设重心,严选良种、科学培育、差异营销,打造质量保证、效益突出的新型产业链。

第二,让更多优质农产品种入市。农产品生产不能仅仅把增产率列为生产目标,而应实行多样化战略,促进优质农产品品种入市。例如,北京市农业技术站通过精心培育、筛选、提纯,成功地恢复了“核桃纹大白菜”的种植,为国家保住了蔬菜良种,也为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农产品选择。

第三,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关于农产品效益,我国农业生产依旧以传统的农户手工耕作方式为主,科技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较低。而反观美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超过70%,例如通过杂交育种、转基因植物等生物技术改良手段,培育出许多产量高、抗病虫害的优质农作物;通过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农业数据库、3S技术等,建立起庞大而完备的农业信息化系统,使农场主能够实时获取农产品市场供需变化与农产品价格波动信息,灵活调整经营结构与销售策略等。

因此,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重视农学院、农业试验站等科研机构的建设,积极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普及滴灌等节水型灌溉技术,建立统一的灌溉标准;研发农药与化肥改良技术,减少对土壤肥力伤害,降低人体毒性与作物残留水平;加快国有农场试点与推广,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推广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应用,精确指导农业生产,降低种植与防灾成本。

四、创设现代化乡村环境与生态治理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对乡村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治理修复工作的缺位,乡村生态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生态链修复、“三废”治理、盐碱化与沙漠化治理、耕地恢复与植被重新覆盖等焦点问题亟待解决。

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是对生态环境已破坏地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以保护修复性质为主的地区,应立足当地地质条件、资源稀缺性、生态链稳定性等因素,充分征询专家与相关居民的意见,制定协调自然保护与民生保障的保护与修复方案。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实行了退耕还林、淤地坝等工程,导致了居民耕地减少、粮食缺乏,当地政府于是推出了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治沟造地的政策,既保证了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提高了民生水平。

    第二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开发工作。以绿色开发性质为主的地区,首先要协调土地空间结构,通过土地整治推动乡村空间重构。在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上对农用地、废置的村庄建设用地、工矿用地进行开发利用,促进乡村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其次,应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招商引资、科学布局乡镇企业,使企业污染源相对集中,引进低污染生产工艺,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支持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环境保护型的农业经营型态,促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的衔接,建设农业资源要素互补的多功能产业基地。

五、强化农村社会治理,增强治理靶向度

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集体意识较淡薄,再加上家族体系等因素影响,使得农村社会关系较为复杂,社会治理难度较大,存在着治理队伍水平较低、党建与党员影响力较低、村级政务公开落实不到位、易滋生腐败与黑恶势力等问题。

因此,应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有计划地培养与引导本地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加入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为农村建设与繁荣做好人才储备。另外,可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为乡村治理作出有益贡献,对公益类农村社会服务组织给予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积极推进村务公开,提高村级自治组织决策、管理与资产的透明度,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电子信箱、村民热线、留言网站等渠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并将民意反馈率与针对所反馈问题的民众满意度列入村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以此保障民意表达的有效性。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加强普法宣传力度,引用农村常见的纠纷案例举办普法讲座,引导广大农民知法懂法,明晰法律界限;自觉守法,提高法律素质;学会用法,维护合法权益。此外,要认识到农村中存在村规民约等软法的客观事实,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村容改善等方面的要求,在充分沟通和协商基础上合理修订村规民约,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素质。基层党委、支部及有关部门应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加强对村务治理的指导、对农村常见问题的预防和监管,提高村民自治的法治化水平。

此外,应发挥德治在培育良好村风民俗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村民的集体归属感、主人翁意识与和谐社会观。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举办戏曲、歌舞、话剧艺术团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道德模范”“幸福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和道德感召力量,培育和谐互助、尚德有礼的文明乡风。

六、创新民生公共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直接关系着农村居民的民生保障与生活幸福感,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已有较为显著提升,但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仍与城市有着不小的差距。

第一,完善义务教育政策与经费使用机制。优先保障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及女童平等就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改善教学办公环境,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考核与教学技能培训,同时鼓励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与教学竞赛。大力发展农村专科职校教育,开展具有就业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推进高校对农村人才支援工程,重点照顾涉农学科专业,通过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优惠、教师招聘优先等方式,鼓励人才支援农村教育。此外,可借助网络同屏直播等现代媒体手段,加强城乡教育对接,改善闭塞地区学校的师资条件。

第二,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县、乡镇医院的医疗设施,提高医师执业水平。改善村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做到小病不出村。增强农村医疗人才储备,与高校合作培养农村医师,同时提高城市医生下乡转岗的补贴与优惠待遇。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重视对农村居民尤其是妇幼老弱的健康教育,做到小病早防早治。

第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补贴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达到应保尽保。贯彻五保户供养政策,确保供养对象准确覆盖、供养水平达到基本生活标准。积极发展农村老龄服务事业,改善养老院硬件与服务水平,推进人性化管理改革,充分保障老人们对活动、社交、隐私等多方面需求。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产业体系、健全的治理服务三管齐下,保障农村服务能力,挖掘农村经济潜力,增强农村人才引力,打造根基稳固、产业繁荣、人民幸福的美丽乡村。

本文系20172018年度东南大学社科重大引导立项项目城乡关系优化视野下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策略研究321400711232140081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