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术探讨 首页 >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角色与功能演变研究综述

作者:陆倩倩 吴林芸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43   发布日期:2019-4-23

一、企业技术创新三种模式

企业技术创新有熊彼特模式、线性模式、象限模式三种类型,分别强调以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为主形成创新系统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其所指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其创新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的创新模型分为两种,第一种模型强调企业家的作用,把技术看成是外生的经济变量;第二种模型认为技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创新部门,成功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壮大形成暂时的垄断。中国科学院大学柳卸林教授认为这两个创新模型是可以相容的,如大企业在拥有R&D部门后,也会选择在外部购买技术的情况便可以解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企业家是创新的组织和推动者,技术创新的过程是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

美国科学研究局科学家万尼瓦尔·布什在其著作《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中指出,基础研究引起应用研究与开发,然后根据创新是产品还是过程,将它转移到生产或运营。他提出的技术创新模型属于线性创新模型,认为创新的原因是科学的发展,只要对科学增加投入就能直接增加创新的产品。这种模式强调的创新主体是大学,基础研究本身不考虑实际后果,大学中的基础研究处于技术创新上游端,创新出的产品处于下游端,其过程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这种单一的线性模式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完全区分,把由科学研究向技术的流向过程简单化了。科学研究本身受认识目标和应用目标的影响,只从单向流动角度是不能完整认识技术创新过程的。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家唐纳德·司托克斯针对万尼瓦尔·布什提出的线性模式,在其著作《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中重新划分了科学研究类型,提出著名的“四象限”模式。第一象限是名为玻尔象限的纯粹基础研究;第二象限名为巴斯德象限,是由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第三象限为纯应用研究象限,名为爱迪生象限;第四象限为无探索、无应用目标的象限。“四象限”模式旨在强调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认识世界和知识应用的目标是可以并存的,并不都是单向流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可以相互流动,并非所有创新都来自基础研究。

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内容涉及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变为技术后实现产业化等过程。因此在技术创新中主体角色的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把握整个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还需要做好技术创新外的后方保障工作。很显然,熊彼特的技术创新模式的主体是带领企业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企业家,万尼瓦尔·布什的线性模式的主体是大学,司托克斯的“四象限”模式提出要改变政府和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形成一个大学、企业和政府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企业在内部创新中的角色演变

上海学者赵克博士在其著作《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中提出,工业实验室的出现是企业科研兴起和选择建立科研组织的基本标志。书中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即工业实验室的演进路径分成了4个波段。第一波工业实验室出现在17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萌芽于法国,成熟于德国,而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实验室起源于德国的有机化学工业。第二波工业实验室从20世纪初到二战后,工业实验室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是这一时期的特点。第三波工业实验室从二战前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该时期特点是中小企业科研的兴起。第四波工业实验室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强化科学研究本身作为一种产业,企业科研由被动面向市场到主动走向市场,逐渐使企业技术创新分化成两种模式——内部和外部。从这四波演变思路来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经历了从企业的工匠发明家为主导到企业科学家、工程师为主导的过程。这一变化得益于17世纪科学的出现,经过18世纪末开始的产业革命的积累,19世纪后半叶技术创新大幅度依赖基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后技术革命完全依赖科学革命。因此,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研究,工匠发明家的技术创新传统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而且企业科研越来越独立,逐渐作为一种产业走向市场。

现代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把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先用财富创造知识,再以知识创造新财富。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的法宝。因此出于企业利益最大化考虑,企业的技术创新一般分为:内部创新,整合并创新,跨企业联合创新,技术采购和技术搜索。无论采取哪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企业最终关注的是通过技术创新使企业效益实现最大化。但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企业R&D内部化,原因在于它可以减少企业技术市场交易费用。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基础研究,通过R&D内部化产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

三、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演变

按组织来划分,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分为大学、企业、政府。最早进行科研的实验室出现在德国的格拉斯哥大学化学实验室,而德国的企业实验室率先在燃料工业企业中建立,所产出的新产品不仅有企业实验室的成果,也有大学实验室的成果。但是大学的实验室与企业的实验室有所不同,大学的实验室主要任务是进行知识研究和教学,企业的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在知识研究和技术研发基础上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企业作为一种市场组织,其创新具有市场的自组织功能。但是市场的自组织性在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市场可能以高额利润引导企业进行风险性高的创新,市场不能自己创造有利于企业进行创新的法律、政策等。市场失灵产生的这些弊端,需要政府介入来解决盘活。

柳卸林在其著作《技术创新经济学》中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是一个介于公共产品和完全排他性产品之间的产品。创新活动的这种性质会损害人们对创新的热情,因此政府必须对创新者的创新行为给予法律保护。政府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三大主体之一,一般通过以下途径介入国家技术创新,分别是:政府采购、科学基金会、国家奖励、税收制度、国家补贴、项目投资、科技贷款和担保制度。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协调作用十分重要,但是“企业是技术创新实现的基本单位、主战场”(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以我国科技部20183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表1):

R&D研究经费的投入来看,企业的投入力度远远强于其他两个主体,企业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注重通过基础研究获得成果投入生产,而大学的研究重心在基础研究,政府研究机构的研究重心在试验发展。可以看出,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创新功能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越来越注重基础研究,以此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并把科研成果投入生产经营,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发展。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很难只靠自己就把通过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投入市场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如果能与企业实行合作开发则成功率较大。不同主体合作开发有不同的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便是其中之一。“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它主要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形式下进行创新的合作,包括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共建新企业等”。(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52-53.)除此之外,区域创新联合体也是政府、大学、企业三者合作开发的典型模式。区域创新联合体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硅谷。美国硅谷的创新源大学、企业、政府作为核心系统,除此之外还拥有金融系统、人事系统、中介机构、服务系统,以此形成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开展合作创新活动。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中,大学进行科研的实验室与企业进行科研的实验室肩负的任务不同。企业的实验室除了拥有和大学实验室一样的知识研究功能外,还需要进行技术转化研究、产业化研究、商业化研究等一系列任务。在这个创新的生态系统中,不仅有技术驱动的创新模型,而且有市场驱动的创新模型,因此可以更迅速更大程度上推动技术创新。

四、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未来走向与总结

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至关重要,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自身基础研究的角色,且企业科研开始独立主动面向市场。但是处于大科学时代的今天,企业还无法独自面对技术创新带来的高风险,因此开展了模式多样的合作开发。根据以上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未来走向以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分类,可分为:

(一)企业自身技术创新

现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企业自身为基准,分为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内部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设立实验室开展R&D研究,将技术研究与开发、新产品应用与研究等全部活动置于企业边界以内,或将技术创新部门垂直一体化(崔远淼.基于企业边界视角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外部技术创新是将技术创新的科研开发、产品开发研究等功能直接外包给别的研究机构,其后以技术购买或是合同合作等形式投入生产经营。内部技术创新模式多见于规模以上企业,有能力进行科研开发且有雄厚实力承担技术风险的大企业。外部技术创新多见于规模以下企业,没有雄厚实力开展企业科研且无力承担技术风险的小企业。

(二)多元主体技术创新

以产学研模式开展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分为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和以企业为主。柳卸林认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市场推动创新的模式相同,“政府将高校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和核心”。(柳卸林,潘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J.中国科技产业,20086:54-59.)这种模式与技术推动创新的模式相同。这样的模式虽然也以大学为主,但是与万尼瓦尔·布什的线性模式不一样,这里因为加入了多个主体尤其是企业,使得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双向流动得以实现。以政府、企业、大学为创新源建立的区域创新联合体,则同时包括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推动创新。也许,司托克斯提出的“四象限”模式要求形成大学、企业、政府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系统,区域创新联合体可以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模型。

从被动科研走向主动科研角色的转变,是现代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转变。此外,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技术创新的功能越来越重要,已成为最主要的技术创新组织。不管是产学研的合作开发模式还是区域创新联合体模式,企业的技术创新功能都对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