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6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作者:马军伟 王剑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78   发布日期:2019-4-23

随着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创新活动日益链接为一个整体,以“群智”(crowd-sourcing)和共同创造co-creation)为代表的协同创新成为快变市场中高效的创新模式。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是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创区,创新一体化发展为其特色,但也有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苏南自创区建设开局良好、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创新投入和贡献高。在创新投入方面,2017年苏南自创区主要科技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水平,苏南自创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36%,创造了全国6%、全省60%的地区生产总值,带动苏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6%;在创新贡献方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

二是产业创新链日益完善。20181-9月,苏南自创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增幅9.3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为1218.8亿元,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在孵企业为11915家,一区一战略产业的产业创新链日益完善,如南京软件和激光产业,苏州纳米制造、医疗器械和机器人产业,无锡物联网产业,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等,一批掌控产业核心技术、占据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标志性特色战略产业逐步形成。

三是创新型企业培育力量增强。2018年苏南自创区科技型独角兽企业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3家,瞪羚企业351家(同比增长91.8%)。苏南自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主力军,2017年这类企业数量达到9364家,2018年已超过10000家。2018年,苏南自创区14家企业入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企业入选单项冠军培育企业,10个产品荣获单项冠军产品。知识产权方面,20181-9月份,自创区发明专利申请数为33504件,同比增幅为28.5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0件,发明专利申请数前三位依次是苏州国家高新区、江宁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

四是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苏南自创区创新载体为409家,同比增长44.52%。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经基本覆盖苏南五市,集建设促进服务中心、六大功能平台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框架体系实现了业务互通,一站式、全链条有效地整合了各高新园区内的科研机构、科学数据、科技金融等九大创新资源,各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间能够有序开展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基于苏南自创区门户网站的线上网络接入支持,以及覆盖省、设区市、高新区三个层面的线下服务网络,高效统筹线上线下创新服务资源,提升了自创区的整体创新效能。自创区内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效能发挥明显。

五是创新氛围浓厚。近年来,苏南自创区通过各种途径招揽国内外各种人才落户园区,以“人才链”推动区域创新,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国家“千人计划”、南京“321人才计划宁聚计划、无锡太湖人才计划及2.0升级版、苏州姑苏人才计划、常州龙城英才计划、镇江金山英才等各项引才政策纷纷出台,创新资源内外并进,使得苏南自创区高端创新人才大量聚集,创新氛围浓厚。

二、存在问题

(一)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苏南自创区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已成立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2016 11 月起,创新服务平台开通试运行,该平台实行三位一体构架,包括 1个总部、6大平台、18个站点。一方面,服务中心可整合各类资源,集中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成果转让、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相关服务资源;另一方面,服务中心与苏南各高新园区建立沟通机制,定期搜集自创区的服务需求,做好针对性服务,可为苏南自创区八区一园及江宁高新园、新港高新园、常熟高新区和宜兴环科园共 13 个高新园区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

但是,现阶段的创新服务平台多呈现出临时性、对话性、点对点创新服务,而多级联动、有机协调、制度性和系统性对接的创新服务还特别少;同时,在多层面协调互动的过程中,对于解决各园区之间的创新合作冲突、提供创新公共服务、创新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行政权力有限,财政资金支配权力也有限,协调和推进创新功能往往不能有效发挥。另外,创新平台运行服务中涉及的一些法规文件和规定并不一致,各园区在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创新孵化等政策上的扶持标准和力度还存在不完全统一的情况。线上和线下创新服务动态无缝对接还没有完全实现全覆盖,以园区创新合作为主题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基础设施、科技服务大市场、跨地域企业间合作组织及各类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数量还比较少。

(二)各园区功能定位偏同质化,创新主体一体化分工协作还未形成

苏南自创区涉及的513个园区,在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投入和载体建设、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型企业集群、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个城市和园区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产业向中高端环节攀升发展的势头和动力还没有显现,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一中心、一基地一区、一战略产业战略部署还未见实效。各园区之间还没有形成覆盖产业价值链全过程、凸显地域产业特色和优势、错位发展和协同有序的整体联动式产业分工体系。

同时,13个园区中虽有初步的差异化产业发展定位,但在过去4年多的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各个城市基本都提出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较为类似的目标,导致自创区产业互补性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创新主体一体化分工协作作用的发挥。

(三)资源统筹配置机制还不完善,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合力还未形成

近年来,为协调苏南各行政区域的建设工作,江苏省、苏南五市和国家高新区均成立了领导小组,示范区创新政策的落实由领导小组牵头负责、统筹协调,各地税务、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初步形成了创新一体化协同机制。

但是,行政区划的“藩篱”仍然是制约苏南自创区各园区联合创新的现实因素。不同行政区域在自创区建设过程中获得的利益各不相同,如果没有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和合作共赢的意识,将不会形成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合力,也会限制创新效率的提升。各个城市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在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博弈中,产生强烈的赶超意识,进而形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知识的流动、阻隔创新联系,影响跨行政区域的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空间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形成创新合力。

(四)各园区全方位资源共享局面还未形成

苏南自创区内创新要素流动较慢,特别是创新人才流动不畅。由于苏南5市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各园区创新要素需求和人才引进政策及创新绩效评估指标的差异,导致各园区创新要素引进和培育的效果呈现较大的差异。

苏南自创区是由多个异质的行政区域构成,各地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创新环境、市场和资源配置模式、技术发力程度的差异,各园区上下游产业链环节的创新资源的高效链接尚且还在摸索阶段。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等能为产业提档“促新芽”的科技创新要素和成果落地在不同的地域还缺少适宜生存的土壤。

三、对策思考

()进一步推进自创区创新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一方面,苏南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要加强政策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自创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要扎实开展国家创新试点政策理论研究、宣讲培训、统计调查以及落实评估等工作。各高新区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推广落实力度,深入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和落实情况调查。要不折不扣落实“科技创新40政策,推进高新区放管服改革,叠加复制推广中关村“6+4”等创新政策,加快自创区先行先试。

另一方面,坚持“创新要实”,加快线上平台操作流程、数据接口标准及线下站点建设。以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为目标,开展定制服务,结合自创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建立满足自创区科技创新服务需求的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平台。实现科技项目申报、管理、审核评审、验收、成果登记、公示等项目流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和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自创区内各创新主体可通过创新服务移动客户端实时查询政策信息、项目审批进度、平台活动等信息,进而实现流程实时动态监管审核和查询。此外,“三位一体”构架的自创区服务平台还需要在对现有科技项目数据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更及时地为企业、服务机构、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搭建对接平台,并起草共享信息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集“设备共享、工艺共享、信息共享”等功能为一体的在线服务系统。

(二)合理确定各个城市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责任

各个城市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壁垒,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区域要素互动和整合,是推进苏南自创区快速发展的核心要件和关键所在。各相关城市要按照自主创新的规律和趋势,辩证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在自创区内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责任。要建立目标整合和利益共享机制,合理确定每个细分行政区域的目标体系,确保每个园区对自身的发展有清晰的定位和认知。要统筹推进各城市和园区在创新一体化发展中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建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型园区,加快形成“五城九区多园”的创新空间布局。要统筹新兴产业前瞻部署和错位融合,引导各城市和园区基于自身优势和特色,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和产业链融合,打造各个园区名片和特色创新“小气候”。要清楚分析各园区在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创新辐射、创新国际化等方面存在的“位势差”,在牢牢把握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的综合自主创新的逻辑主线基础上,各园区要抛弃零和博弈的竞争逻辑,打造良性互动的竞合关系。一方面,要在产业领域展开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注重在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中地域性合作,优势互补,共同解决创新难题;另一方面,在注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夯实各园区自身基础设施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又要注意统筹规划,从整个自创区全局发展层面找准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定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提升对苏南自创区整体综合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

(三)建立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园区、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

苏南自创区内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是创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要打破碎片化和地域化,实现跨地域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和政策协同,进而形成趋同的创新环境和机制。通过共享大型基础设施和关键创新资源,不仅可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相对意义上提高区域资源供给水平。

要在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共赢”的大市场,从而使创新要素在自创区内自由流动,消除市场壁垒对各园区间合作的影响。要推动各园区从“科层互动”向“网络治理”多维度深层次合作转变。可以打造“网络化创新基地”式的空间结构,将苏南5市在兼具开放性、集聚性、扁平型和网络性特点的基础上,依托13个园区,10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创新服务平台和载体,实现信息、技术与知识的有效流动与集成共享,实现知识互动”“知识集聚”“知识衍生

(四)构建制度性、系统性和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引导自创区不同创业创新主体形成共赢共享发展的网络关系

要搭建多元创业创新主体之间高效协同的平台,破除阻碍各方协同的因素或障碍,并让市场机制发挥关键性作用,引导区域创业创新系统中的不同创业创新主体形成共赢共享发展的网络关系。具体来说,一要推动大中小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创新和内部众创众扶机制创新。二要推动产学研之间的协同,推动创业创新主体通过技术开发合作、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等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高效协同。三要通过举办各种论坛、发展众创空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等形式,推动创业团队与中介机构的联动。四要通过政府或大型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大型企业和创业者的联动。五要建立合作创新调解机制,对合作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和争端及时调解,化解各园区之间的摩擦性损害。要通过公平有序竞争和真诚高效的创新合作,激发各园区自主创新的热情,实现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提高自创区整体创新发展能力。

总之,要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推动,实现苏南自创区区域创业创新系统中大中小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政府、创客和用户的全方位协同,既包括一对一的单双向协同,也包括一对多、多对多的单双向协同,直至全系统的协同。

本文系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BR2018016)、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三批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编号JY-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