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7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江南文史 首页 >

江南文化对科技人物的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侯玉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46   发布日期:2019-2-25

中国的地域文化谱系众多,江南文化是一大主流。关于江南文化的研究从未间断,且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等各种角度研究,足以说明江南文化的广泛适应性、历史悠久性、博大精深性。在这富有内涵的文化中培育出了无数大家,民国医学界的丁福保就是其中一位。丁福保(1874-1952),出生于江苏无锡,1909年受清政府委派考察日本医学,回国后创立医学学会,其在学会支撑下创办的《中西医学报》,是民国时期发行最长久的医学科普类期刊,他还创办了医院、疗养院等,将日本医学书籍翻译汇篇成《丁氏医学丛书》,被称为医家之大业,对近代医学史和现代医学史均产生相当大影响,并被称为“我国输入日本医学第一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丁福保卓越的医学成就背后,离不开江南文化的熏陶。本文拟以其生平为主线,探述江南文化对他成长的影响作用。

一、江南文化对丁福保的影响

(一)先天领先的童年时期——江南文化对个体成长的氛围熏陶作用

在对科学家的生平统计中,吴越文化熏陶下的江浙沪包括偏南地区(东南地区)出的科学家最多,这早已是学术界亘古不变的“怪象”。早在唐宋时就有人才集中于东南的现象,有学者将这一现象初步归功为东南省份的农业种植结构:南方产鱼,历来有食鱼使人头脑聪明之说;南方稻米富含蛋白质,蛋白质的消化率高。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代南北方婚配形成新的遗传种质组合,从而改善了东南区域的人种天资。这些说法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尚待考察,但历来东南地区出人才的大数据与江浙地区“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地域文化不无关系。丁福保从小就被江南文化浸润着,让其在成才的道路上领先了一步。

(二)踌躇满志的求学时期——江南文化对个体求学的督促作用

江南文化的一大特征是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历史上一直到东晋之前,江南大部分地区仍属蛮荒之地。之所以能够在后来不断前进,一跃成为中国的“鱼米之乡”,就在于它怀着宽广的襟怀学习他人长处。在西学东渐之前,江南人开学习风气之先(这可能也跟大陆东岸率先与外界联系的地理位置有关),接纳了西方的科技与文化,最早开办了西式的工业、金融业、城市服务业以及报纸、电台等传媒业。丁福保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饱含求知欲,少年时期就积累了深厚的文献功底。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跟随王先谦苦读各种典籍文献,饱读诗书的经历使其22岁时被称赞“并肩司马,抗手班扬”。1901年丁福保在名医赵元益手下就诊期间研习医学,同年考入东文学堂学习日语及医学。在医学领域愈加渊博的知识使其于1903年任京师大学堂生理学教习一职,两年的执教生涯后于上海悬壶行医,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经历使其医学造诣越来越深厚,从而在1909年的南京南洋医科考试上获得优等内科医师证书,这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随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医学。

(三)收获颇丰的考察时期——江南文化对中外交流的鼓动作用

江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兼容性的特点,它自存在以来就从不排斥异域文化,以开放的态度一直吸收并融合着异域文化,凸显了宽广的包容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江南地区对于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对海外主要是传播,这两种方式主要是单向交流。自从明代中期以后,江南地区逐渐吸收海外文化,并向中原地区传播、扩散。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江南地区是重要的桥梁和枢纽,因此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各路文化落脚于此,从聚集到融合再到创新,因此江南文化长期保持流动、活跃、更新的状态,呈现出多元化面貌,长久地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在中国各地域文化的互动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吴越之地的人们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其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而信奉“经世致用”思想的江南文化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丁福保担当起民国时期中外医学交流“大使”,受清政府委派考察日本医学。他在日本参观了各大医院,如青山医院、脑病院、胃肠病院、顺天堂医院等;也到医科大学观摩学习,如帝国医科大学;又到社会福利性质的医疗机关部门拜谒取经,如养育院、孤儿院、北里柴三郎主持的传染病研究院等。在考察过程中,他对于医院的观察记录甚为详细,各大科室如解剖室、X光室、内科诊察室、传染病室、隔离室、病理研究室、细菌研究室的硬件配备、装修设计等均全面参观,详尽到电灯安置、避雷防火设备、空气之流通、便所、洗面室等的配备细节。丁福保归国后深感“中国医学日形退化、日本医学日见发达。日本医学之报章多至数十种,每一新发明之学理朝登医报暮达通国。闻见既广,无故步自封之敝。遂发行学报供远近医界之观摩”。他主张办刊物来交流中外医学,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

(四)负重前行的实践时期——江南文化对其医学实践的砥砺作用

江南文化精神之一是认准目标,坚韧不拔。早在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意识到江南人与北方人在性格习性上的不同:“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意思是南方人对于无道之人用宽容怀柔的态度去教化,对无理的行为不施报复,不以牙还牙、以恶制恶,而是以宽厚谦逊的君子之风去感化和消融对方。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事件就表现出江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亡国之君勾践已被囚禁为奴,然而他能在无望中求希望,为了雪耻复国的大目标,做不惜一切的努力。这种为目标而隐忍、执著的江南文化使得诸多江南人在奋斗的路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丁福保自幼体弱多病,据其自传记载,他3岁时患热病几乎丧命,16岁时患痰饮(慢性胃炎),呕吐不已,卧床数日不起,担任教习后又患上肺病。华蘅芳介绍表弟赵元益为其医治。1901年丁福保辞去教习职务,前往上海养疴。遂拜赵元益为师,潜心研习医学,同年考入东文学堂学习日语及医学,为后来翻译日文医学著作打下了基础。(牛亚华,冯立昇.丁福保与近代中日医学交流[J.中国科技史料,2004〈4〉:37-51.)这正是一种排除万难、一心向学的精神。他从日本考察回国后深知改良中国医学的时刻到了,在缺乏经费支撑的情况下筚路蓝缕也要实现中国医学近代化的愿望。他所办的刊物属于民间期刊,当时纠集医界有识之士在孤立无援中白手起家,而在逐渐充盈的经费中慢慢站稳了脚跟。“上海医学报共有四种,以经费支出而停版者已有三处。今所存者,仅敝处之中西医学报而已。”充分可见编者们为《学报》生存所做的努力。除了刊物,丁福保还是中国精神医学的开拓者,对近代医学文献贡献也非常大,在他“全身衰弱已极”那年,仍出版了《汉法医典》《生理学讲义》。

(五)闲云野鹤的隐退时期——江南文化对其闭门修炼的同化作用

江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形成了江南文化的价值系统就是“内敛出世”。江南文化对人生一切目标的追求是“尽最大努力,持最好心态”。江南人对身外之物看得开、想得通,顺其自然。以云淡风清态度面对名利,功到自然成。江南人做事不张扬、不浮夸,凡事能泰然处之。对他人不起忿恨之心,语言婉转,不尖酸,不刻薄。江南人不固执己见,不激进,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丁福保在31岁时曾作座右铭“待人当慈祥和厚、处事当深沉不露、作事当坚忍勇毅……”,这是其一生为人处事的准则,在这样的性情下丁福保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41岁时他曾自题小照“汝能粗衣素食……汝能刻苦自励,不为货财嗜之奴隶?汝之一言一行,果能真实不刻录无渐于清夜?”都可看出他注意自身操守的修养,这在尔虞我诈的拜金社会实属难能可贵。

二、江南文化影响下丁福保的医学成就

(一)开办函授医学教育,为近代医学教育铺路

清末的教会医学校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开端,1865年医学传教士德贞开启了我国自办现代医学教育的开端。此后在西学东渐影响下后起的医学院校,大多是在西方辅助下运行,并没有实现本土化。直到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才标志着中国近代医学教育步入正轨。中西医学会自从成立初(1910年)就主办函授医学教育,可见函授医学教育走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前面,为中国本土医学教育的建制化奠定了基础。丁福保在《学报》第一期发布函授新医学教育的一些行政事务(简章、学员名单、荐读书目、讲义等等),确保函授教育能顺利进行。

(二)科普通俗医学知识,提高民众的医学素养

《学报》的办刊宗旨是“普及通俗医学知识”,丁福保是刊发科普内容的集大成者。在每期目录中他的文章占据最大篇幅。他的医学知识普及工作全面到位,主要是对科学知识的推介,同时也不忘对“伪科学”谬论的指出和纠正,即阐扬卫生真理。《大谬之卫生》一文就是纠正民众对于卫生的误解,“今之卫生可称为消极的卫生,本极健全之身体反将日趋于衰弱。今世不解卫生之目的误会健康之意义者所在皆是。人体本身有调节功能,如饮水多量全身血液之水分过多,则不用之水分即由肾脏而排出。故当常以冷水摩擦全身以增强皮肤对于寒冷之调节机能。常练习自然之调节机能以抵抗病源侵犯之准备此真卫生之要道也。然吾观世人毫不注意此举,所谓卫生家者米饭务取其精好而柔软者,稍稍硬固则谓其有害于胃。”文中指出真正的卫生是要时不时做出有悖健康生活的举动从而激活身体调节机能。《学报》在确保传播医学宗旨的地位永存的前提下适当刊登非医学知识作为调剂。有对教育畸形发展的鞭笞,如《夭死的教育》一文指出,教育“有过担之弊,教师徒逞其材智”,教育短期求实效就好像农夫不顾田地贫沃只顾耕地,造成了学生身体上诸多问题,对急于求成现象大加鞭笞。有对女性弱势的分析,如《论妇女独身生活之运命》一文极为客观,总结到“女子教育日盛、女子有适当之职业”是妇女运动的两大原因,全文最重要的是分析了不婚女性命运“因脑力与体质决不能与男子相竞,独立之生活终不能安全”“抑制情欲不免有破坏贞操失足之举”“制欲之结果为神经衰弱之病症者为多”。五四运动时期,女性受欧风美雨影响出现了女权单身主义者,在全世界都在赞扬这种勇敢和魄力时,作者不盲从、不跟风,从女性社会学角度客观分析,为的是女性的人生幸福,这种辩证看问题的独到眼光实为可贵。关于自然百科的内容《动植物之寿命》,摘自病理学大家亨氏的《自然之死》一章,对常见动植物的寿命做一简介,这对家畜饲养、家庭种植有直接的对照作用。

(三)编译众多医学书目,留下巨大文献价值

关于丁福保所编译的医书具体数量,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考辨结果,但不会少于80种。他的所有医学书目都汇集在《历代医学书目提要》中,《提要》有独特的文献价值:一是其保存历代医学书籍信息,收录1400余种历代中医学书籍,理清了历代中医学书目的发展脉络,呈现给医史研究者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丁氏医学丛书》是研究西医书籍的入门读物,因其详细介绍西医书目并作专业点评,不仅汇通了中西医学,还让读者对西医有了全面认识,也为医学教育贡献了教材。如《卫生学问答》经太原武备学堂印行之后,又分别由无锡竢实学堂、苏州中西小学堂、文明书局多次翻刻、增补,其中仅文明书局至1903年时就已石印增订了6版,到1908年时更是修订到第16版。

(四)建设某一医学学科,促进整体医学发展

现今的医学包含数十个成熟的门类,每一门类下都是独立的学科体系,但这种详细的划分也是由前人无数的实践总结来的。在医学事业尚未建制化的民国时期,先人在某一医学领域翻译著述医书、引进医学技术、输入医学思想等,逐渐成形某一医学门类。丁福保的各种经历使其推介营养卫生科学(个人及家庭病史决定其关注养生保健知识、不良饮食经历导致其重视营养卫生科学、西学东渐推动其宣介卫生科学理论)等,从编著教材、普及知识,撰写专栏、宣传常识,发行报刊、推介新知,出版译著、传播科学等路径推广营养卫生科学。丁福保传播近代营养卫生科学有重大影响,扩展了近代中国营养卫生知识的受众范围,提升了近代国人营养卫生科学的认知水平,推动了近代社会营养卫生理论的实践应用。除此之外,他的《蒙学卫生教科书》将近代卫生知识纳入常识教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三、结语

任何人、事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时势造英雄”,科技人物是时代、环境共同打造的“幸运儿”。江南文化充盈的时代环境将丁福保推向了医界翘楚地位,尽管其后来悬壶上海,在沪创立学会、创办刊物、建设医院、译著医书一直到作古,但深植于内心的江南文化一直是丁福保自身的“软实力”,是其医学成就的潜在推动力。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