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新时代社区共同体重构的基本机制与政策取向

作者:潘时常 钟一军 潘文翔 孙 雷 沈 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13   发布日期:2019-2-27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社区也是民生需求最为集中最为多样化的重要载体,构建社区共同体,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更美好,追求更美好更幸福生活体验的宏伟构想,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新时代社区共同体重构的四个基本机制

1. 美好理性的需求机制`

共同体的需求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间要有相对共同的需求,目标一致才能走到一起,从群体成员角度看,只有其感到共同体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能解决其现实问题,才能积极投身到共同体事务中,从而形塑对社区服务的“依赖感”;二是共同体提供的服务能基本满足大家的需求,不能满足需求的共同体只是徒有其名的花架子,是难以持久的。

面对新时代这种共同需求从物质生活向精神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拓展,社区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满足这种美好生活需求中去。同时,新需求需要各种条件的保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速将明显放缓,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将成为民生保障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总基调,引导成员的个体需求要建立在理性可期的基础上,也是共同体作为需求导向的份内之事。构建美好理性的需求机制是吸引凝聚人气的动力源,是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

2. 人在中的参与机制

从内在运作机制看,社区共同体是一个人与人不断互动、积极参与、形成主人翁意识的过程。人在“群”中,是社区共同体参与机制的组织架构,现代社会,只有实现了对社区成员的全覆盖,社区共同体才有了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方向多层次纵横交叉的共同体网络体系是当前多元发展的社会的护身符。而离开了“群”,离开了互动参与,个体的人就变成了独居的动物,社区共同体也就失去了活力,进而影响人际交往和群体关系。

社区共同体参与机制的形式多样,比如成都的村民议事会,通过广泛的意见征集机制、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公平的利益获取机制、公开的民主决策机制等发挥社区精英和意见领袖的作用,激发了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又如北京东城区提出参与式协商社区自治,以社区议事厅为平台,以开放空间”“社区茶馆等新型方式手段,广泛搜集居民反映的急、难、热点问题,提交议事厅讨论,引导居民参与讨论社区事务。多地的事实证明,通过协商民主等方式能推动居民参与,增进社区群众的互动交往,完善社区交往的网络,从而促使人们真正把共同体的事当做自己“家”里的事来对待,使他们以“群”为家,具有强烈的群体主人翁意识,参与机制的深化细化确保每个成员所在“群”充满活力,共同奠定社区发展的基石。

3. 聚心合力的互助机制

社区共同体的互动不是普通的人际交往,从价值角度看,它倡导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提供资源的社会互助精神;从制度层面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基层的一种补充和体现,其本质是社会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社会资本良性循环的最高境界是大爱无疆、社区一家,最佳运作模式是互帮互助、睦邻中心、关爱夕阳红、共治共享等各种扶助机制。灵活高效的机制可以增进成员的频繁互动交往,不断编织基于信任、互助、合作之上的丰厚的社会网络,构筑起具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这既是现代社会每个社会成员内心的渴求,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现代社会人情冷漠、人际关系淡化的现象。可以说,建立互助机制推进体系是形成聚心合力的关键环节,建立一个人际交往紧密、时时处处充满人情味、守望相助成为风尚的和谐大家庭是社区共同体每个成员的希冀和期盼。

4. 大爱密码的存取机制

社区共同体成员职业身份不同,禀性习惯各异,但有了需求或困难,大家出手相助,是共同体成员之间达成的契约,也是一条运行的规则。今天你有困难我帮助你,明天我有困难你再帮助我,只要条件许可,在共同体内部都是正常的。有些共同体为了使活动可持续,不但倡导不计回报的志愿行为,还通过协商推行存取机制,如“时间银行”,建立相应规则,将共同体成员为他人作出的服务化作时间寄存,需要时亦可兑换物品,或在将来自己需要时换取他人的服务。这既是对即时的道德行为进行预期奖励,放大和延续奖励的效应,持久深入地调动行善者做好事的积极性,又可以在社区营造好人有好报的浓厚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掌握了大爱密码,就可存进善事,获取善报,新时代社区共同体运行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二、新时代社区共同体重构的政策取向

(一) 提升共识,着力聚心工程

    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对重构社区共同体的认识,实施聚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此项工作摆上位置、列入日程,要把重构社区共同体纳入民生工作的考核内容。广泛利用新闻媒体以及社区宣传阵地,普及社区共同体发展的历史、现状、作用发挥等相关知识,新时代重构的组织形式、运作程序和活动方式等办法要求,引导人们深刻认识现代社会共同体与人际关系的构建对每个人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重要性,增强抱团发展的意愿,提升自觉参与的内在动力和热情。通过典型案例宣传,使大家充分了解新型社区共同体在功能上大大拓展了传统单一的互助模式,给社区带来新气象新风尚,总结推广各地社区共同体的特色做法,组织相互交流和深入研讨,针对各地数量明显不足、质量急待提升、运行缺乏规则、作用发挥不好等突出问题,拿出解决措施。通过共同体“聚心工程”高效扎实推进,密切社区居民的关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工程”互为表里、内外兼修,共同构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工程。共同体构建,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应该相信,更多正能量共同体的建立和活跃会营造更多有温度的社区,将助推更大的共同体——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整体规划,推进全员工程

对共同体重构既要有顶层设计、宏观要求,又要有推进方式、具体阶段目标,市、市(县)区及乡镇街道要制定社区共同体重构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要按照民政部所提目标要求,将数量和质量要求按阶段分解,规定具体达标时间。制定各项配套制度和措施。把引导社区居民全员参与列入综治和平安建设考核评估体系,考核结果作为综治领导委任制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网格为基础,以居民生活需求从物质向精神、从求活向乐活转变为依据,以个人生活特点为纽带,通过地缘、业缘、血缘、育缘、学缘、趣缘、食缘、旅缘、康缘、孝缘等多种缘由,帮助他们连结同心,分别组成主导型、指导型、协作型、自助型、互助型、他助型、公益型、生活型、情趣型、智助型等不同形式的共同体,涵盖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每个人可以根据各自多方面的爱好和需要,参加多个不同的共同体,这样,既可以使社区各项工作在共同体中得以全覆盖,又可以使社区居民在共同体中收获帮助和乐趣,让共同体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现实之家和精神慰藉家园。引导社区共同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共同体+网络等服务模式,通过共同体助推网络化社会治理更加智慧、精准、精细,更加扁平、高效。考虑社区生活类、情趣类共同体活动范围、活动内容、参与人员都很明确,过多程序设置会影响居民组织和参与者的积极性,在目前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审批、乡镇街道备案的基础上,探索对有些生活兴趣色彩较浓的共同体由街道委托社区代行备案,以降低门槛,根据倡导者年龄较大等具体实际,可由社区社会组织代跑备案,减少组织倡导者的时间成本和繁琐手续,最大限度调动社区居民的热情,确保共同体构建和活动始终成为社区的兴奋点。

(三) 精选细育,培强群主工程

重构社区共同体,关键在共同体的倡导者,按网络社会的说法,就是要有个“好群主”。共同体的群主,要热心公益、组织能力强、口碑好、有一定的号召力,要建立一定的机制,培强“群主工程”。一是导入机制。各级尤其是社区应大力宣传公益精神,通过宣传栏、业主大会、社区议事会、网格活动等讲清“社区是我家、服务靠大家”的道理,引导和动员广大居民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社区事业,共同打造和谐宜居环境。二是发现机制。社区要赋予网格长和社区、业委会干部发现、推荐各类专长人才的职责,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通过互荐自荐,使人才崭露头角;定期组织“擂台赛”,通过比试让“群主”相互切磋技艺;让参与者行使民主权利,协商选拔群主。三是引进机制。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支持下,实行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党员和能人回归社区,要求他们到社区报到,在社区当表率、当“群主”,从原先单位、大院、上班时的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地域、全时制、全天候党员,这样既使党员、能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解决社区共同体构建人才不足的难题,成为党建工作的一大创新,一举多得。四是培训机制。把共同体“群主”纳入培训计划,邀请领导专家为他们授课,组织他们到先进社区参观学习,开展心得交流、难题会诊等研讨活动,提高他们开展活动的能力和技能。五是激励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尤其是草根型社区共同体参加公益创投,从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对他们开展活动所需器材、场地等积极给予扶持、统筹协调,对成效突出的组织和群主进行表彰,及时进行宣传,激发更多居民投身于共同体建设。

(四)拓展时空,连接“虚实工程”

社区共同体重构既要注重现实社会地域时空中居民的沟通交流和生活,更要注重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通过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突破传统边界,探索创新资源组织模式,建立多样化创新平台,助推创新成果更加网络化、开放化和便利化。抓住当前后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栖类型交融发展的特点,引虚接实、虚实互补,构建适应这一特点的社区共同体,加快智慧社会建设。构建智能化平台,适应和助推网络空间升级和普及,拓展智能电网、水网、交通运输网络等智能基础设施在社区的应用范围,确保虚拟空间的安全可控;构建共享型平台,统筹协调,挖掘社会各领域的数据资源潜在应用价值,探索社会服务的新模式、新形式、新技术,为居民提供智能化政务服务、产业服务和生活服务;构建引导体验型平台,从民生服务、市民体验出发,通过科技体验馆等多种场馆和活动形式,让设施的智能真正转化为社会和人的智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坚持操作流程简单化,尤其要关注老年群体和弱势群体,提升他们“互联网+社区服务的受益程度,解决社会亟需解决的住房、教育、交通、社保、就业、养老服务等实际需求和个性化服务,实现智能、高效、人性化、全覆盖;构建互动型平台,推动活动项目化、组织公益化、邻里互助化、社区社群化、服务自主化、环境生态化,打造社区关系和社会资本,构建社区规约,培育社区意识,建立社区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的做法,探索将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群上,创新对虚拟社团和共同体的服务管理。

(五)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工程”

1. 搭建互助自治平台。建立网格化联动机制,以网格和共同体为单位建立社区邻里亲情册,登记邻里居民专门爱好等相关信息,可以开展的资源服务和需要接受的服务项目,设立爱心互助服务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系统整合,共享服务信箱、电子保姆系统、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整合资源,简化头绪,帮助建设同时具备信息传播、资源发布、居家服务、志愿服务、共同体互助等功能兼容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使社区邻里间的互助行为简便易得和高效率;对影响社区生活的邻里矛盾、停车难、僵尸车、宠物管理、乱堆乱放、绿化带种菜、公共场所座椅安装、垃圾分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文明行为,通过社区共同体开展微协商,实施微整治,实现文明有序。

2. 建立多元协商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议事机构和协商机制,把民主协商贯穿于社区自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共同体在收集民意、协商决策、组织实施、监督考核等环节的引导参与作用;对共同体开展活动所需经费,设立政府投入的社区基金,再通过能人捐一点、大家凑一点、慈善机构支持一点等社会力量多渠道解决;对亟需的活动场地,可由社区对所属场地和临近单位的场地统筹协调、科学安排,根据活动性质和时间的不同,提高场地的利用率,使各共同体之间密切配合,各得其所。

3. 打造三精服务品牌。整合社区资源,推进品牌引领,打造精心、精准、精致的民生服务品牌,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根据社区人文环境、社会资源和群众需求等实际情况,引导社区各共同体设立自身服务品牌创建方案,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在市、市(县)区、街道(乡镇)逐级开展共同体服务品牌集中评比,遴选各地各区域的十佳服务品牌;推广复制群众需求广泛、满意度高的服务品牌,放大优秀品牌效应,着力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让更多居民通过共同体品牌创建享受更便捷、更舒适的优质服务,打造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作者单位:潘时常 泰州市现代民政研究院;钟一军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潘文翔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孙 雷 沈    泰州市民政局)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