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乡村振兴 首页 >

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作者:史敬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24   发布日期:2019-2-25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风文明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建立在历任中央领导集体对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发展之上的。系统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特点,明晰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历程,有利于推动新时代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创新,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农村改革涵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并提出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的重大决策,改革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全面深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1982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不仅对农业生产、流通、科技等作出重要部署,而且高度重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及基层组织建设,提出对现阶段有些农民还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旧社会遗留的思想和习惯,这就需要工人阶级的政党给以经常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这对村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农村高度精神文明提出了组织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我国农村经济欣欣向荣。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农村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困难地区建设、农村居住条件、计划生育等政策、党在农村的工作等多个方面对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为农村乡风更加文明形成了治理合力。随后,各地举办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开展了革命思想、道德、纪律的宣传教育,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发动村民制定《乡规民约》,开展“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建立和发扬团结和睦、敬老爱幼、互助友爱、礼貌待人的新型社会关系,消除迷信,打击社会丑恶现象,创造农村新风尚。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相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多管齐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农村改革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农村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一同推动农村改革循序渐进。

(二)乡村文化滋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举,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能够有效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稳定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文盲,普及科技知识;发展农村卫生、体育事业,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从新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卫生体育事业、农村文化设施等五个方面,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引了方向,保障了在市场经济、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农村稳定和谐的氛围及环境。

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告等重要文献中,党中央多次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一要求。这一时期,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精神面貌健康向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新农村建设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乡风文明建设本质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其他领域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自此,“乡风文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全国掀起了“乡风文明”研究的热潮,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思路。

200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年讲话中要求继续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载体,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辐射范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指出,要引导农村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农民自己兴办文化产业。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新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才能组织好、建设好农村的文化,才能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颁布和施行下,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逐步丰富,农村的社会风貌得到了改善。

二、乡村振兴引领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这对乡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指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三农问题上作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是总要求的重要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乡村振兴不仅要乡村经济发展要富起来、强起来,也要求乡村文化建设、文明建设要建起来、硬起来,农村环境面貌、农民精神风貌新起来、好起来,这对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高潮,如吉林省依托各地农村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嘉兴市大力实施五大工程传承红色基因“红船精神”专题教材首进中小学课堂;乌苏市百泉镇编制村规民约“三字经”弘扬农村新风尚,以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在乡风民风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良风气和不良习俗,打造新时代文明幸福的农村风貌。

新时代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借助各方面的力量给农村文化注入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必将规范和塑造新的适合当前农村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会增强农民的法制、竞争、平等、民主等意识,稳定人心,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新的繁荣,推进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现代化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借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

建设乡风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精心谋划、干在实处。建设乡风文明,要强化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当下,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必须深入物质文明建设、坚定精神文明导向、夯实传统文化基础、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队伍,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以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落后的传统封建思想在农村开始盛行,一些农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回顾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农村改革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用民族语言解释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自农村改革起始,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及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强调加强农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判别能力,使农民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入侵,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使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在思想方面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还要注意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坚守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指引。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合各个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大环境,颁布、施行各种支农惠农政策,涉及家风、民风、乡风等多领域,拓展文化载体、文化活动、规章制度等多种路径,为农村建设奠定发展基调与导向,属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全面统筹。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都是农民。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农村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实现了由“强制性”到“服务式”的转型,认识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对此,邓小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们进行教育工作,说服工作而不是采取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和行政命令的办法”,要“坚持疏导的方针,反对堵塞的方针”。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凝聚力与积极性,使得农村重新焕发活力,精神风貌也有了很大改观。随着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多外出务工,农村主体流失严重,这也为接下来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了又一难题。

(三)协调发展,循序渐进

从文明村镇建设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一直在路上。只有基础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才有闲暇时间去考虑精神方面的投入。经济做基础,政治作保障,社会做支持,文化当先锋,乡风文明的建设才能协调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已形成多领域治理合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到乡村振兴20字要求都是对农村发展的战略决策,后者对前者又有一个质的提升,要求提高、内涵扩展。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丰富载体,重视教育

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与精神文明建设所采取的有效形式密切相关。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要采取适宜农民的、让农民喜闻乐见的有效载体。改革开放至今,创建“文明村镇”“五好家庭”评选、“文化活动”、推建“农村图书馆”等活动,不仅包括文化设施、文化资源等硬性载体,也包括文化活动、教育等软性载体。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还直接影响到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随着率先在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农村地区学生的公用经费、教师队伍建设、校舍维修和改造等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近年来,国家重视对农民专业技能学习,村两委要多组织农民技能、农业知识学习培训会,注重农民多方面素质的提升。

(五)传承文化,移风易俗

优秀传统文化是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根与魂。改革开放至今,国家一直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一方面,积极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统乡土文化,创建文化队伍与活动;另一方面,国家对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极为重视,极力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倡导移风易俗,树立良好风尚,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成立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对村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有效遏制了陈规陋习。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