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6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高铁站点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作者:商文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32   发布日期:2019-2-25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建设,高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工作和生活方式。对于城市而言,高铁站不仅是大容量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的节点,更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场所。如何评估高铁站建设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催化剂”促进高铁周边地区开发?本文以杭州西站对余杭区的影响为分析案例,从空间结构、交通可达、产业集聚等方面分析高铁促进城市发展的趋向和特征,结合国际高铁枢纽站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高铁枢纽周边地区发展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对高铁枢纽站建设助推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效应

每一次交通方式的变革和交通网络的优化,都会深刻影响城市空间和产业体系的演变。通常认为,高铁站点开发与周边地区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关系。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研究可知,高铁对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发展的影响分别体现在空间重构、产业集聚、人口增长等方面。

(一)高铁推动城市空间重构

高铁站点作为沿线的重要交通节点,能够加速人口的集聚和周边土地的高密度开发,形成城市新的发展核心,从而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交通的可达性扩大了城市通勤范围和影响腹地,时空距离被“压缩”,城市空间被“放大”,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发展要素相对集中,经济活动不断加快,最终在空间上体现为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关于高铁空间影响范围,圈层结构理论认为高铁站周边的土地将呈现圈层式发展,并将影响区域划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半径约800米以内),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最高,以交通枢纽、高端商务办公、站房综合体为主;扩展圈层(半径为800-1500米),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相对较高,以商务办公、商业服务设施功能为主;影响圈层(半径为1500米以外),以居住、公共服务用地为主,如日本新大阪站距离大阪城市中心约6KM,由于河流阻隔发展受到了限制,新干线开通后,围绕站点进行大规模开发和新城建设等,成功地将站点地区建成大阪市重要的城市次中心之一。

(二)高铁激发产业新活力

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国内外高铁的发展案例可知,高铁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布局的影响。高铁扩大和拓宽了人们的生活半径和经济活动范围,对空间集中度要求降低,吸引较高产业梯度的企业沿高铁站点周边或沿线扩展自己的产业链,加快了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产业的集聚和转移,逐步形成集群式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产业业态的影响。高铁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相互流动,使得次级中心地也可以共享高级中心地的各项资源,进而具有引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机会,经过高铁站流量经济的催化和辐射,有可能超越高级中心地的发展规模。高铁最为显著的影响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据调查,有72%的第三产业公司通过法国高铁TGV往来于里昂与巴黎之间,里尔欧洲站商业中心平均每年吸引1400万游客,会展中心每年接待100万以上的来访者。

(三)高铁促进城市人口增长

高铁开通后,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将迅速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经济的空间集聚会产生劳动力池效应,促进劳动力由低工资地区向高工资地区迁移,高铁的可达性降低了人口流动的时间、交通成本,促使人口从农村或偏远地区向高铁站点周边流动,带来巨大的人流集聚。同时,高铁大幅度提升了城市便利性和生活质量,增强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优化了劳动力要素配置,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据统计,无论是人口流入的绝对值还是增幅度,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均高于非站点城市,2000~2011年,非高铁站点流动人口密度从9.28/平方公里增至24.62/平方公里,增幅15%;高铁站点从39.67/平方公里增至109.9/平方公里,增幅17%

二、杭州西站对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趋势分析

高铁设站是当地经济、社会、科技、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杭州西站位于余杭区,近年来,该区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各类创新要素和科创平台快速集聚,逐渐成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杭州西站将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将对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杭州西站有利于提升余杭区的区位优势

从地理空间上来看,根据《余杭分区规划(2017-2020年)》,余杭区的空间格局为三城一区一带,具体指临平创业城、未来科技城和良渚文化城、大径山生态区、大运河文化带。其中临平创业城是杭州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未来科技城是杭州的西大门,余杭区对推进海宁、桐乡、德清、安吉、临安等区县融杭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从发展战略上来看,余杭区作为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城西科创大走廊、沪杭发展轴线上的战略节点,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前沿的优势突出。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余杭区的区位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主要原因在于大型交通枢纽的缺失,资源集聚效应不佳。杭州西站将形成外接长三角城市群、内联杭州都市圈、服务杭州城区的交通网和基础设施网,打通杭州通往中西部地区的新通道,加快推动杭州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枢纽,也会进一步提升余杭区的区位优势。

(二)杭州西站有利于提升余杭区的交通可达性

当前,杭州已建成的三大高铁站(杭州东站、杭州站、杭州南站)都集聚于城市偏东的同一轴线上,而在集聚了大量人口的城西地区交通体系尚不健全,内部交通通道单一,高铁、城际轨道、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铁路线路较多设站却很少,仅沪杭铁路在临平设有站点,且站点等级不高,交通可达性不强。杭州西站将引入商合杭、沪乍杭、沪杭城际复线、杭温二期、杭黄、杭临绩(杭武)等铁路线,便捷地将杭州、上海、合肥、商丘、黄山等城市连接起来,使余杭区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交通节点。

(三)杭州西站有利于推动余杭区的产业集聚

总体来看,余杭区产业发展路径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东部的高端制造业,依托沪杭甬发展带、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辐射带动,东部片区制造业基础雄厚;二是西部的信息产业,依托阿里巴巴、浙大、之江实验室等平台优势,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三是北部的旅游产业,依托良渚、大径山的生态资源环境,文化旅游产业兴起。高铁可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产业的集聚化。杭州西站将加快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下辖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一区双城”的同城化效应,集聚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要素,吸引国际、国内顶尖的科研平台入驻,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从城市化边缘地区向竞争优势地区转变,成为杭州科创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三、余杭区应对杭州西站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策略

高铁枢纽站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机遇和外因,而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规划配套、产业基础则是内因,要想发挥高铁枢纽站的集聚效应、同城效应,避免过境效应、虹吸效应,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空间优化策略:形成“圈层发展、轴带支撑”的空间结构

在传统铁路站点中,交通以外的功能往往只是作为配套设施存在。在高铁时代,大型交通枢纽不仅是城市交通集散与换乘中心,更是融合了商务、商业、娱乐、文化、居住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活场所,高铁站点往往会从交通节点逐步演变成为商业服务中心,甚至是城市副中心,进而改变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由此,余杭区可以杭州西站枢纽为核心,整合周边地区,拓展城市开发空间,优化功能布局,打造高铁新城。一方面,围绕高铁站,规划形成“枢纽区、核心区、辐射区”三个发展圈层,枢纽区是与交通枢纽紧密衔接的城市功能一体化设计的建筑群,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核心区为高密度开发区域,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辐射区为低密度开发区域,用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另一方面,以高铁站为中心,南北向贯通良渚文化遗址、杭州西北部生态带、五常湿地、闲林湿地,打造一条人文生态轴;东西向连接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打造一条科创文化轴。

(二)交通引导策略:构建“成环成网、互通互联”的综合交通体系

最大化地发挥高铁对城市发展带动作用的前提,是强化高铁作为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提高高铁站点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和通达性。枢纽站内部交通方面,应坚持“全天候、零换乘”原则,实现高铁、普铁、地铁、公交、出租车、长途客车、公共自行车、社会车辆等各种交通工具在西站枢纽可高效换乘、无缝接驳,并引导新城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开发。市域交通方面,完善区域交通骨架网,一是以杭长高速、杭州绕城、杭徽高速以及规划建设的杭州二绕组成的城际交通骨架网;二是以东西大道、留祥快速路、文一西路快速路构建的城区快速路网,构成西站枢纽连接杭州主城区、瓶窑、良渚、青山湖等核心组团的骨架网。区域交通方面,通过杭临城际铁路打通余杭区通往临安的便捷通道,通过商合杭、杭武、沪乍杭等高铁线,打通余杭区通往全国各地的便捷通道,真正实现区域一体化。

(三)产业发展策略:打造“快旅慢游、穿今越古”的高铁旅游线路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带来的同城化、近城化、网络化、网格化等多种变化将开创旅游业新局面,“休闲游”“文化游”“商务游”成为可能。余杭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充分发挥高铁枢纽的交通优势,依托径山、超山、东明山、大运河、余杭塘河、苕溪河等山水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公园,开通余杭塘河与西溪湿地北部水系的水上巴士线路,改造余杭港崇贤、仁和、獐山及临平货运码头,打造“高铁+水运的特色旅游线路;充分挖掘良渚古城、仓前古镇、章太炎故居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与休闲、餐饮、文化、健康等特色潜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与杭州西部、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将名城(杭州)、名江(富春江、新安江)、名湖(千岛湖)、名山(黄山)串连起来,形成一条世界级黄金旅游通道。

(四)公共服务策略:提供“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生活类公共服务设施

与杭州主城区相比,余杭区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公共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匀,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品质有待提升。可考虑,一方面,发挥高铁站的核心引领作用,集聚核心要素,强化现代服务功能,建设杭州西部公共服务中心,与城东行政中心形成东西呼应、两轮驱动格局。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城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逐渐从物理空间延伸到人们的生活空间,形成了一种共享服务、共享社会的城市高级发展形态。针对余杭区高科技人才聚集的特点,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建设包括出行、居住、餐饮、家政等在内的美好生活类服务设施,重新配置更多社会资源,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促进社会的共享、包容与和谐,开创共享经济新模式。

(五)景观风貌策略:营造“山水门户、现代之都”的城市景观风貌

余杭区自然风光优美,山水生态资源、环境资源突出,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但是景观风貌缺乏特色、不成体系,文化特征不够鲜明,缺少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空间。一是打造“一核两轴”的文化景观走廊,以交通枢纽站为中心,南北往吴山寡山、东西往高铁线位,打造两条贯穿历史未来、融合文脉水脉、彰显时尚魅力的世界级文化景观走廊。文化走廊围绕“良仓”文化、良渚文化、创新创业文化、高铁文化,布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二是坚持“花园式城市”理念,利用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扬长避短,凸显地形地貌特征,以城市公园、绿化带、河道等生态设施为导向,建立独具特色的生态安全格局和绿地系统网络,打造城市地标,串点成线、串线成面、串珠成链,构建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城市。

(六)城市国际化策略:建设“杭州特色、国际视野”的国际化示范区

提升城市国际化,是杭州“十三五”的首位战略、首要任务,到2020年,杭州将成为具有较高全球知名度的国际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将成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和全球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城市设施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基础,而杭州目前适合国际化人才生活居住区不多。余杭区创新要素丰富,高端人才密集,集聚了城市国际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源,具有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基础。可考虑依托高铁带来的基础设施优势、资源要素优势,规划建设一个国际化高端生态社区,从双创人才、创新产业、城市功能、交通设施、生态环境、人文风貌、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国际化,构筑国际化社区的硬件基础、功能内涵、生活配套、景观形象,打造国际人才工作、交往、休闲、创业等一站式的港湾。

本文系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资助课题(编号Yhsk18Z03

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