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2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社工机构能力建设

作者:张丽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80   发布日期:2018-12-17

据民政部统计,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已由2012年的600多家增长到2017年的7511家,专业化社工服务机构数量的增加,为基层多样性的社会服务需求提供了供给保障,也为专业社工才能的施展提供了支撑平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基层群众对专业化的社工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动社会工作走向组织化、层级化的多组织、多业态之间的协同发展,从社会工作服务起步早的东部地区、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地区、贫困区县延伸,使专业化、人性化、现代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不断成为广大居民共享覆盖、深受欢迎的新型社会服务。因此,如何加强社工机构能力建设,使其规范化、持续化发展,能发挥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填补政府能力的真空地带,拓展社会的包容力与多元化格局等等,是当前社会工作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一、社会工作服务的供给瓶颈

2015供给侧改革提出以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举措促使要素在供给结构和需求变化的匹配方面实现最优化,在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供给瓶颈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存在于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保障,不同群体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服务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如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残疾康复等问题突出。同时,当前能够立足基层,帮助解决基层矛盾,为其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能力不足,创新动力不够,供给普遍短缺,造成了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私人部门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供给侧瓶颈,使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要素在供给区域结构、服务对象结构与需求变化不匹配。审视社会服务需求侧和供给侧,在需求侧上,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迫切需要一种有别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社会组织向其提供就地、直接、及时的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调解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解决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状,能够向广大居民提供多样性的、全面的社会服务;在供给侧上,基于社会服务的公共性特征及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从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出发,强化市场、政府、社会共同协作,调整社会服务发展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率,协同矫正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现状,实现多种要素配置优化,在扩大社会服务供给数量的同时提高社会服务供给质量,从而保证社会服务的供给效率稳步提高。  

二、供给视角下提升社工机构能力的思考

社会服务供给瓶颈现状,不仅制约了社工机构、社会工作的发展,而且不利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引入供给侧改革思维,不仅可以用社会服务供给来满足当前的社会服务需求,持续解决社会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而且能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创造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服务的主要供给者——社工服务机构,肩负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托,要从自身的能力建设出发,强化社工机构社会服务供给的文化保障、法律保障、资源保障、绩效保障,提升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力。

(一)供给文化保障: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更加重视价值导向的行业,有一套完备的职业操守,要求从业人员在开展服务时要恪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守则,也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精神支持和坚实后盾。人道主义价值导向中的社会工作实现了全球化战略,有着普适、通用的社会服务方法,如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势必面临本土化困境,需要通过本土化的文化保障举措,实现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契合。培养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选择符合本土化发展诉求的社会工作工具价值显得尤为迫切。

立足本土文化,用本土文化完善社会工作的价值认同,丰富社会工作一般性价值理念。本土文化自身弥补了社会工作普适性价值观,发展并形成了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特别是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本土文化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场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与方法的运用。对于社会服务机构而言,依托社会服务供给文化场域,立足于社区文化、民族文化、邻里文化、传统文化等本土文化,针对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灵活地采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方法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实现社会工作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二)供给资源保障:PPP模式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决策者意识到,社会服务的多元合作供给不仅是公共部门实现绩效改革的需要,而且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随着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越加凸显,“新治理”内在诉求中的工具任务向分工合作转变,行之有效的PPP模式走入了大众视野,PPP模式引进民间资本、融合社会资金,借鉴市场化规范运作和运营,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在政府与社工机构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契约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顺利完成。在具体操作方式上,政府公开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鼓励社工机构参与和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PPP模式从长远的社会利益出发,积极促进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合作关系,推动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完善了政府治理体系,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有效地化解了政府的参与风险。

(三)供给法律保障:搭建社工机构合法性平台

1. 完善相关制度,确立社工机构合法性地位

清晰的制度设计和合理的法律体系,是社工机构规范化发展的前提。完善社会工作专门法律,明确社工机构的法律身份,有效地避免社工机构在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遭遇的干扰和阻碍。对政府职能部门而言,一方面,严格实行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能力水平认证制度,不断完善助理社工师、社工师、高级社工师的职称体系;对社会工作行业协会而言,要制定行业规则,明确领导和监督职责,促进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实现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在社工机构以及社会工作行业中的法治价值,强化行业协会的职责;对社工服务机构自身而言,要明确参与社会服务供给中的权利与义务,依照政府购买服务的合同约定事项履行供给义务。

2. 建立行业自律体系,提升专业合法性

动员行业参与社会工作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强行业通力合作,相互借鉴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行业自律体系,提高社工机构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加强同行间的互相监督,保障社工机构服务供给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实现社工机构良性发展。建立行业自律体系,一方面是加快推进诚信建设,弘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通过在社会工作行业、社会服务内的诚信宣传与教育,将诚信服务的外在规范内化为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强化行业诚信原则下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理念,鼓励行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工作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加强行业内的监管。以健全行业章程为核心,完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监管制度,根据实践经验和现有制度,制定社会工作从业规范和奖惩机制,督促社工服务机构有序化发展。此外,完善社工机构组织框架体系,建立社工机构内部监察机制,保持与行业自律制度相适应。

3.明晰社工机构与政府的权力边界

为了实现政府与社工服务机构协同供给社会服务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以立法或授权的形式明确社工机构在提供社会服务中的权力范围与相应职责,明晰政府与社工机构的权力边界,根据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对社工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由于受到内生动力不足的影响,政府是社工机构发展所必需的持续、稳定、关键的资源,社工机构依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参与社会服务供给,在服务供给中接受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同时发挥社工机构自身的专业优势,保持组织发展的自治性和专业性,从而获得更多的服务供给机会。

(四)供给人才保障:完善职业化与业余化社工人才队伍

当前,农村和城市社区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留守群体、关爱服务、残障康复、矫治帮教、环境保护、人口计生等服务工作。社会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承接社区各类服务项目,充分发挥职能化、效能化作用,协助政府对社会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帮助提升基层社会服务档次,有效地应对、解决基层社区相关问题。社会服务的多样性需求和有效性供给对社工机构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优化社工服务机构人才环境,既要保障社工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的要求,又要满足社工服务机构平民化融入的需要。一方面,稳定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效能化的社工机构、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团队离不开职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其中包括一线社工、社会工作督导等实务型人才和行政管理研究型人才,必须多路径、多手段加大培育力度,保障其社工身份,加强理论和技巧的教育指导,提高其专业服务水平,发挥社工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吸纳业余化的社会工作志愿者服务队伍。志愿者坚持以助人为宗旨,不为物质报酬,真心服务社会,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领域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是社工机构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

(五)供给效率保障:强化社工机构内部治理

社工服务机构自身的能力发展与建设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PPP模式的实施,在形式上促使了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社会服务供给的实现,然而,保障社工服务机构参与社会服务的供给效率,需要社工服务机构不断地强化组织内部治理,规范组织制度化治理模式。社工机构管理层的能力建设是机构能力建设的核心,管理层的水平决定了组织治理过程的决策和执行力的建设水平。可以借用欧美国家成熟社工机构的管理经验,社工机构管理层即理事会成员由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充足且威望较高的专业人士担任,与之相约束的是由机构所属辖区的各个专业领域有威望的人员组建的董事会,筹划组织未来发展,负责社工机构的顶层设计,履行对理事会的监督和评估职责。

(六)供给绩效保障:项目与组织相结合的绩效评估

社工机构作为协同政府与市场向公众提供福利性服务的社会组织,服务供给绩效的测量不仅是社工机构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标准,也是政府按质论价购买组织服务的参考。因此,保障社会服务供给绩效,明确政府主管部门或第三方作为评估主体的评估职责,根据评估目的和要求,构建社工机构的项目与组织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评估体系不可或缺。

首先,根据明确、精准、易测、可量化的指标设计要求,构建包括资源、计划与总结、管理与执行、财务运营、支持与推进、社会评价等六个指标维度及其所属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其中,资源维度,主要反映社工机构为开展专业社工服务所应具备固定场所、机构框架、人员配备等,检验机构设立的规范性和可靠性;计划与总结维度主要反映社工机构专业服务、项目管理计划与总结工作的情况;管理与执行维度,考察社工机构服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及执行,包括各类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并测量其服务管理成效;财务运营维度,主要考察机构和项目资金使用状况以及资金运用效率,是否达到优化配置,是否得到合理使用,员工工资福利能否得到保障;支持与推进维度,着重考察机构所提供的专业技能和资源支持、制度保障、专业服务的监控与验收等,以测验机构对专业服务的支持力度与绩效考核的实施情况;社会评价维度,主要考察机构所获得成果与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测量社工机构服务开展的成果与社会效益。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民政工作人员和市民对指标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得出每项指标的排序及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指标赋权。

其次,绩效评估实施。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作为评估的组织者,以社工机构所在地评估中心、社会工作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社工督导/顾问、机构员工和服务对象(抽样)作为评估主体,根据访谈确定各方评价分值权重,进行社工服务机构的绩效评估,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工机构,不仅能够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获得政府购买服务,而且可以优先获得政府奖励,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工机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教改课题(编号JXJG-16-14-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