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

作者:程 川  李建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27   发布日期:2018-10-26

一、研究缘起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源于文化领域当前的现实问题,强调供给侧改革体现的是文化发展从注重短期效益向注重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文化发展质量与文化发展效益转变的整体思路(范周,周洁.正确理解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东岳论丛,201610.)。针对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研究,目前学界所涉不多。其中,主要是提出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比如,陈立旭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责任在政府,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政府必须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也必须在缺位的地方补位”(陈立旭.公共文化发展:政府的职能与界限[J.浙江社会科学,20169〉)。张博也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公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服务供给力度(张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政府作用[J.公共治理,20148.)。此外,也有人提出要打造全民文化参与机制。如张良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国家要为民众参与文化建设提供平台与载体,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制度性供给,激活社会中各种文化资源,把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体性调动起来(张良.文化参与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制度供给——以宁波市鄞州区为分析对象[J.学习与实践,20127.)。

整理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已关注到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等相关内容,主要提出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观路径,但鲜有明确的经验分析和具体细化的解决措施,缺乏更进一步明确的路径阐述。因此,本研究旨在以永康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经验为案例,探讨以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具体路径。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供给侧改革探索

(一)政府主导,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了“美丽非遗·千幅书画万幅春联送基层”“人文丽州·美丽非遗”百村文化礼堂行、“省感戏”下乡巡回演出等活动,将戏曲、讲座、展览、赛事、团队辅导、“省感戏”等多样文化活动送进农村文化礼堂。组织文艺培训和结对扶持工作,培育了一批农村文艺带头人和文艺团队。通过永康日报、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向社会征聘文化指导师,建立市公共文化服务师资库。将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等业余文艺团队、民间协会的部分精英成员纳入市公共文化服务师资库,以“我点你种”文化服务模式将新文化引入各村。政府主导,以多重举措共同支撑,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二)群策群力,催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在全市开展“镇镇走亲、村村结对”的“双结对”工作,加强文艺团队与村的结对、文化先进村与文化薄弱村的结对以及镇村间的文化交流,促使业余文艺团队提升业务能力,拓宽全市各村进行文艺培训及演出的选择余地。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组织跨市县文化走亲。通过培训和结对扶持工作,让更多的农村文艺带头人和文艺团队的集体智慧增添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目前已催生了业余文艺团队结对成果展演、“新村掠影”永康街角小品摄影展、“雅乐新声”民乐演奏、“香茗沁春”茶事、“新春送温暖”免费摄影活动、婺剧折子戏《僧尼会》、省感戏《毛头花姐》等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三)师民同创,共登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舞台

以老百姓自己的“草根明星”为骨干,以老百姓自己参与演出“草根作品”为主打,通过政府组织、文化指导师指导,积极打造各村自己的“草根村晚”。注重挖掘农村才艺分子和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广泛给予登台表演机会,促使其成为新晋农村文艺骨干、文化活动带头人,成为十里八乡的“大明星”。文化指导师深入群众生活,与各地村民一同奉献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体现红军长征精神正能量的现代舞《永远跟党走》,颂扬创国家卫生城市的快板《“双创”工作齐动手》、小品《打扮村庄》、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宣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永康鼓词《“两学一做”来宣扬》和《王小刚学党章》、省感戏《长城记》等。

三、“种为本、送为补、村自主”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及其问题

(一)“种为本、送为补、村自主”的创新做法及其成效

1. 种为本,洒下文化种子。通过我点你种服务平台将新文化引入各村,一年以来文化指导师累计下乡指导1020人次,发放补贴375000元。同时充分调查摸底基层文艺培训和结对需求,培育宜村宜民的带头人。目前,76名指导师结对全市16个镇(街道、区)的86个村,文化指导师根据各村意向,开展文化培训和辅导。20个业余文艺团队则结对全市52个有需要举办村晚的文化礼堂村。除此之外,结合非遗传承,开办文艺人才培训班,传承永康老手艺、古技艺。最后,注重校园文艺人才的培育,先后组织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邀请第二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十大神剪”桐庐剪纸艺术家王德林、金华市级永康剪纸传承人黄淑珍、浦江杭坪小学校长楼基洪来永康教学培训。

2. 送为补,供给文化养分。充分发挥文化礼堂的平台作用,将戏曲、讲座、展览、赛事、团队辅导、省感戏等各式文艺文化活动送进文化礼堂,调动群众文娱性,掀起文化热潮。2017年以来,全市利用文化礼堂举办各类文艺活动近200场次,放映电影4000多场次。结合永康实际,探求各村村民文化需要,因村制宜将特色文化产品送到基层。2017年新创排的省感戏《长城记》《打城隍》等先后在16个村演出,受到广大村民热忱欢迎;中国梦 非遗情鼓词比赛,配合建党95周年,在多个村成功演出;新排传统剧目《前金冠》《后金冠》等在东城街道大花园等村演出;举办“记住乡愁剪纸作品展”、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图片展,锡雕、铜艺、钉枰、打铁、方岩纸花制作等传统技艺展等各类展览30多场次。

3. 村自主,结出文化果实。通过乡村舞台,给予农民群体登台表演机会,极大地丰富其业余生活。在文艺人才培养中,注重文艺作品创作能力培养。文化指导师指导本土创作者,设计出一大批优秀草根作品,如体现红军长征正能量的现代舞《永远跟党走》,颂扬创国家卫生城市的快板《双创工作齐动手》、小品《打扮村庄》、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永康鼓词《两学一做来宣扬》《王小刚学党章》等。在此基础上,以老百姓自己的草根明星为骨干,以老百姓自己参与演出草根作品为主打,通过政府组织、文化导师指导,积极打造各村自己的“草根村晚”。既为百姓带去文艺演出,又在演出中培育文艺骨干、打磨文艺精品。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类乡村“草根村晚”72场。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存的问题

1. 缺乏深入挖掘,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千村一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设计,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根据各村文化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当前的种文化”“送文化模式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一批结合时代特征,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精品内容。如永康新创排的《遇花记》《秦香莲》《辕门斩子》等剧目,在社会上取得较好反响、获群众普遍点赞的同时,在内容上尚未突破老戏种、老套路。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文化需求多样,需要更多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来引导。目前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缺乏对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的跟进和创新,还不能充分满足农村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千村一面”。

2. 缺少乡贤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引领力薄弱。总体来看,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包括送戏下乡、送讲座、送展览、办赛事、提供团队辅导、地方戏演出、书画培训、送春联等形式,很多内容仍然属于送文化的范畴。由于缺少村民的设计和乡贤群体的带动引领,不少村民产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种不如送的思想,无心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设计。文化经营性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一批既懂经济、懂文化,又会经营的当地文化企业家和文化经济人的缺乏,以及了解当地历史人情、有能力处理村庄邻里关系的乡贤的缺乏,导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缺少引领带动,现成的文化资源难以转化成公共文化产品,更无法衍生出更加生动更加接地气的精品文化内容。加快“借智借力”步伐,促进乡贤人才“上山下乡”,亟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3. 动力机制欠缺,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性不能保障。目前政府鼓励由文化馆组织辅导培训的村和业余文艺团队结对的文化礼堂村自主办晚会,对结对村给予免费提供舞台、灯光、音响等服务,对自主完成的村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除此之外,仍缺乏更多更实际的激励机制。由于缺乏持续性的激励机制,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后继乏力的隐忧。政府引导文艺团队给予全市52个文化礼堂村展开结对帮扶工作时要求平均每个文艺团队包干两到三个文化礼堂村,要求文化馆以每个镇不少于5个文化礼堂为标准组织开展培训,但因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实际结对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目前政府的资金补助已发放到文化指导师和提供策划辅导的文艺团队,但在村一级还缺乏充分调动村民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性的措施。

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确立公共文化品牌,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以永康市为例,永康拥有以“胡公文化、陈亮文化”为代表的地方名人文化、以方岩刘英烈士陵园为载体的革命红色文化和传承千年的五金工匠文化。文化部门可根据目前“一年一精品”思路指引,以《清正胡公》《陈亮上书》等已有精品文化节目为范本,结合地方多样文化元素打造更多永康特色文化产品,推出整体性、推广性和品牌力更强的系列文化节目,作为引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性内容。利用大型专题公共文化活动的品牌影响力,激发群众共建文化创造力,提升百姓共享文化凝聚力,增强全市文化软实力,对标文化永康建设,真正把永康文化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民间血脉。

(二)深挖地方资源要素,持续打造文化精品

文化部门要切实提高基层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和文化供给内容的精准度,打造既受群众欢迎又有实际价值的公共文化精品。一要用好基层现有文化资源,把握村庄特色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将新时期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广泛融合到公共文化活动中,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的精品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争取实现“一镇一品、一村一韵”。二要秉持“内容为王”理念,引导乡镇文化站深入发掘镇村文化资源,打造乡镇特色文化活动,形成有内核、接地气,老百姓爱看、想看、并且记得住的乡土文化品牌。三要着力产品创新,将地方特色活动与地方节庆结合,打造切实符合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紧密结合地方现实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

(三)激发乡贤参与动力,充分释放能人活力

推进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质量和效益,需要激活地方能人潜力,鼓励引导乡贤群体参与文化建设。一要树立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理念,培养本土能人。比如永康市推广的“乡贤茶话会”,创建乡贤微信交流群,从脚下土地发现人才,用好本土能人。二要挖掘、培育一批有能力参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乡贤群体。推动能人回乡参与反哺,鼓励吸引乡贤、名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使其发挥带头效益,激发更多村民的文化热情。三要鼓励农村年轻力量参与文化活动,把优秀文艺人才作为加强农村“领头雁”干部配备的重要来源,在农村文艺创作能人、文化活动组织能人群体中优先发展年轻党员。

(四)完善落实多项制度,保障机制活态运行

一要完善动力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规范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可制定以文化项目为载体、以高质量供给为目标、以奖代补的财政激励机制。

二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基层专职文化人员聘用制度,聘用能办事、办好事的文化员。鼓励本地大学毕业生及各类人才积极应聘,实现专职专用,保障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撑。

三要完善产品投放机制。建立专门的调研通道与需求表达机制,用好微信、微博等公众网络平台,保障公共文化供给充分尊重民意。支持原创产品创作,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让低端过时产品退出公共文化市场,去掉无效供给,增加优秀产品的供应,通过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质量水平。

本文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二十批规划课题“文化自觉视阈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ZX2015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永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长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