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刍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方法

作者:霍垒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3   发布日期:2018-9-2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引领,并合理运用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转化创造,使之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和源泉。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质上正是党在当代文化政策中倡导的“创造性转化”。坚定实施和落实这一文化政策,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和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时代任务的迫切需要。

一、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核心特征

(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合目的性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当前,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再加之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和西方普世价值的恶意侵袭,迫切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迫切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从根源上讲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加快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点,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着力点。新的时代,全党全国人民只有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促使整个民族自觉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高度自信。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合规律性是指创造性转化的整个过程要符合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基点,能够为人民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底气、有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回顾历史,作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重要成果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在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规律为今所用。立足新时代,我们亟需用文化涵养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按照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创造性转化的一般规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只有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

(二)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要任务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而完成首要任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鉴别利器,在实践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一直以来,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承继者,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广大人民一起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涵养和道德滋养。

二、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原则遵循

(一)坚持自觉礼敬、尊重传统的历史性原则

自觉礼敬、尊重传统历史性原则,就是要对以崇正义、守诚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核心思想理念持敬重的态度,对以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持敬重态度,对以有益于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和引导人民崇德向善的传统思想文化内容持敬重态度。自觉礼敬、尊重传统,正是缘于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在新的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对革命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这从根源上讲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高度自信,只有从文化的“根”上去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才能确定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对象,这是实现转化的首要前提。

(二)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性原则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性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传统文化资源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赋予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涵和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进而真正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基因,让活起来的传统文化服人、化人、育人。

(三)坚持洋为中用、综合创造的开放性原则

张岱年和程宜山在其所著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创造”论进行了详细论述。所谓辩证的综合创造,就是“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原的僵化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与‘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06.)这种辩证的综合创造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要求,实际上讲的就是一种坚持洋为中用、综合创造的开放性原则,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抵制,应当善于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尤其是在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严峻的情况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好这个根本,才能保证对传统文化的综合创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要求,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需要。

(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人民性原则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互融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就明确了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去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最终目的和效果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涵养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的道德源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消除由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进而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三、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方法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方法相结合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总结,坚持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关键。

(一)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进行历史性解读

毛泽东同志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曾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因此,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必须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传统礼文化为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传统礼序在现代社会看来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但其内蕴的优质家庭伦理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下来为今所用。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从子骂母、生骂师到子打母、生打师再到子杀母、生弑师等社会、家庭道德问题,给我们敲响了道德教育警钟。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当中,传统礼文化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选择性地遗忘传统礼文化决不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秉持的态度。因此,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对传统礼文化进行历史性解读,在找寻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理精神内核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进而重塑现代社会的崇礼向善精神。

(二)按照赋予新义、改造形式的方法进行现代性诠释

习近平同志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以传统“家国同构”思想为例,传统“家国同构”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封建社会中依附于传统家族、家庭下的个体成员缺乏民主权利,导致个体成员在思想上因循守旧,严重阻碍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但在封建社会中,传统“家国同构”思想也起着稳定社会道德和生活秩序的正向作用。因此,立足新时代,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传统“家国同构”思想,虽然“传统‘家国同构’思想的局限性不容忽视。但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家与国在根本利益与诉求上的一致性日益凸显。在现代民主观念的映衬下,如何结合现代价值理念对传统‘家国同构’思想进行当代转换、彰显社会主义民主价值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杨玉强,杨伟荣.谈“家国同构”概念的当代转化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1):28-31.)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引领,实现从传统“家国同构”思想到现代“家国同构”协调发展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三)按照增补充实、拓展延伸的方法进行综合性创造

所谓综合性创造,实际上是一种在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属性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汲取外来文化有益成果而实现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体现。以传统美德中的“见义勇为”为例,从传统的“见义勇为”到现代的“见义智为”,正是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例证。提倡见义智为并不是对见义勇为的舍弃,而是在这两个方面都要提倡,既要鼓励人们见义勇为,也要提倡人们在保护自身的同时去做到见义智为。这就是按照增补充实、拓展延伸方法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真情,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需要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滋养。”立足新时代,势必需要将真情淡化的趋势转变为崇尚真情的人伦走向。“见义勇为”只是传统美德的一个细小缩影。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数不胜数,包括了见利思义、爱国爱民、敬业尽责、天下为公等丰富的内容。我们只有按照增补充实、拓展延伸的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激发其现代价值,达到汇人间大爱、聚世间真情的最佳效果。

(四)按照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方法进行实践性转化

按照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实践性转化,是实现转化的有效推进途径。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落于实践层面,内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唯利是图不诚信、老人摔倒了不扶等出现于道德和精神层面的问题。通过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传统美德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生活秩序和社会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突出表现,这就需要通过坚持和运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创造性转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当中,运用文化产品、文化节目、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来调动人们参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促进其实践性转化。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