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误区与消解路径
摘 要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基于对A省C县部分国家级和省级数字乡村建设示范点的调研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存在一些实践误区,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效能的提升。要化解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隐忧,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数字技术
2021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伴随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快速推进,学者们围绕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1]数字乡村建设的行动逻辑、[2]如何培育和激活数字乡村建设的行动主体、[3]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机理[4]以及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5]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基于对A省C县部分国家级和省级数字乡村建设示范点的调研发现,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效能的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承载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任,寻求有效的治理路径来化解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隐忧,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从“盆景”走向“风景”,是确保数字乡村战略有效实施,推动乡村振兴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一、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以A省C县为例
2020年以来,中央网信办会同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117个县(市、区)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基于对A省C县的调研发现,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试点地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数字乡村建设红利正不断释放。
(一)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尚处于试点阶段
基于对A省C县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实地调研发现,C县的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目前主要在C县政府选择的试点乡镇和试点村(社区)开展,距离在全县所有乡村(社区)全面实施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A省C县的M社区是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乡村建设示范点。2021年,C县财政投入了两千余万元,用于“数字M”建设工作。“数字M”建设方案包括M智慧社区一张图、M数字服务、M数字治理、M数字农业以及M数字文旅五个部分。M智慧社区一张图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M数字乡村物联网系统,在数字空间中建构出一个M社区,村民和游客通过下载智慧M社区APP,就可以走遍、览遍和玩遍M社区。例如,在数字治理方面,依托智慧M平台,M社区推出了多款涉及政务办理、信息供给、政策咨询、诉求表达等事项的智能应用,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等便捷服务;在数字农业方面,构建数字农业一张图,M社区农业生产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施肥更加精准,农药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了特色农产品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比例大幅提升,农产品在线销售比例不断提高,M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在数字文旅方面,M社区将拍摄的宣传片上传到智慧M平台上,吸引游客来M社区欣赏美景、体验当地民俗、乡村生活和现代绿色农业生产过程,文化旅游和农产品销售实现了有机结合。
(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
2020年7月,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行动正式开启。此后,各试点地区围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完善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探索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等试点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各试点地区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近年来,A省C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累计投入1.3亿元,建成398个5G基站,光纤宽带网络村居实现全覆盖;建成庄墓硕然、杨庙小马等农业物联网示范点13个,应用农业物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63家;建成1个县级益农信息中心、14个乡镇益农信息社、256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全县农村电商网销额达12亿元,创成2个省级电商示范镇和5个示范村。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红利正不断释放
近年来,A省C县紧抓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的机遇,结合地区实践,拓展了一批有特色、有成效的数字乡村建设应用场景,打造出一些以M社区为代表的数字乡村示范点,农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智慧农业谷、马郢数字乡村、数字草莓3个典型样板。其中,数字草莓新模式入选了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典型案例。C县是全国有名的草莓生产基地,从事草莓种植的居民数量较多,草莓种植是当地乡村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该县重点推动草莓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将草莓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作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建设了C县数字草莓大数据平台。该数字平台将草莓数字监管、数字莓农、数字仓储、数字农旅、数字交易、数字消费等模块集成在一起,实现了草莓生产环节中的温度、光照、空气和土壤墒情测定、施肥、喷药、滴管等过程的可视化,建设和提升了5个草莓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让农民充分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
二、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实践误区
自2020年7月被遴选为第一批国家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之后,C县的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还存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缓慢,乡村景点化、商业化和同质化,乡村居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数字乡村建设“盆景”化隐忧逐步显现等一系列问题,与数字乡村的应然图景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进展缓慢
建设数字乡村是数字时代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加大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区特别是乡村产业中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深度,推动乡村地区实现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本质要求。乡村产业的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调动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根本保障。但是,从A省C县的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来看,试点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虽有显著提升,产业数字化工作进展却较为缓慢,数字技术主要应用于无人种植、无人施肥、无人喷药、观光农业等方面,数字技术在改善农业种植结构、改良农作物品种、提升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农民种地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数字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有待强化。
(二)乡村景点化和同质化问题日渐凸显
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启动为乡村地区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伴随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深入推进和各级政府在数字乡村建设上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地区的面貌正发生显著的变化。保护乡村地区的乡村性是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应坚持的根本价值遵循,在保持乡村性的前提下提升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水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应有之义。但是,从A省C县一些数字乡村建设试验点的建设和运行现状来看,乡村地区的乡村性渐趋淡化,商业化色彩日渐浓厚,数字乡村试验点建设得更像是一个个乡村旅游景点,村庄原住民基本都外迁到集中安置小区,村民的住房大多被改建成为民宿,从事文创、旅游、电商等业态的外来人员成为村庄中的新主人。此外,经过改造后的村庄,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村庄肌理和建筑风貌,乡村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村庄的辨识度大大降低。
(三)乡村居民主体地位没得到充分发挥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由国家主导实施的系统性工程,让广大乡村居民从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中充分获益,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国家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居民是乡村场域的主体,认真听取乡村居民的真实诉求,广泛汇聚乡村居民的聪明才智,确保广大乡村居民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是数字乡村建设行动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但是,从部分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地区的调研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乡村居民对于数字乡村建设方案的编制过程基本不了解,地方政府在编制数字乡村建设方案时并未充分征求乡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数字乡村建设方案与乡村地区实际不符、数字乡村建设方案与乡村居民意愿不尽一致,“政府干、村民看”,不顾乡村实际简单复制智慧社区建设方案或照搬其他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方案等问题,不仅不利于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提升,还严重影响到乡村居民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数字乡村建设潜藏“盆景”化隐忧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需要投入相当数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程。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先选择部分乡村作为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是做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先后选择了一定数量的乡村作为试点,这些试点乡村承担着为其他乡村地区探索科学可行有效的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的职责,试点地区的模式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数字乡村战略的成败。基于对A省C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在数字乡村建设资源的配置上,试点乡村和非试点乡村之间的差距较大,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被用于试点乡村的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乡村被打造成本地数字乡村建设的样板,而非试点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进展大多较为缓慢。试点乡村的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固然明显,但因其投入超过了大部分乡村的承受能力而致使其建设模式难以被复制和推广。
三、数字乡村建设实践误区的消解路径
当前,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正逐步从试点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开始向纵深推进。伴随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步伐的不断加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化解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和潜藏的隐忧,有利于确保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始终沿着正确的价值指引和政治立场向前推进,进而为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支撑。
(一)将乡村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产业兴则百业兴,推动乡村地区的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数字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开启,为数字技术与乡村地区产业的深度全面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利用数字技术来变革乡村地区现有生产方式、重构乡村产业格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也由此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加大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夯实乡村产业数字化基础。要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其次,要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地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要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实现全面深度的融合应用,推广精准化作业,打造智慧农业和品牌农业。最后,要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乡村共享经济规范有序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培育更多适合乡村居民返乡创业的项目。
(二)将保持乡村地区乡村性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根本价值遵循
面对繁重而艰巨的建设任务,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数字技术的驱动,实现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开展也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严格防范数字乡村建设的结果偏离数字乡村战略的初衷。在数字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以及数字乡村建设行动要遵循的价值底线就是要保持住乡村地区的乡村性。首先,要在保护乡村地区空间肌理和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推动乡村空间的数字化改造,将保存好乡村的地域特色和乡村风貌作为编制和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方案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避免对乡村地区进行过度的商业化改造,保留每个村庄的辨识度。其次,要在充分尊重乡村居民生活习惯的前提下推动乡村生活方式的数字化转型。要设法保留一些乡村性较为浓厚的乡村空间,将其作为承载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场域。最后,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治理实际和治理特点的前提下推动乡村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要重视非正式治理规则和非正式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坚决杜绝乡村治理中数字形式主义问题。
(三)充分尊重和保障乡村居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乡村不仅是一个生产空间,更是广大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和社会交往的场域,要保障好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展开,既需要国家有关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的指导,也离不开广大乡村居民在基层的实践探索。首先,在数字乡村建设方案编制阶段,要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听取乡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满足乡村居民的合理诉求和真实关切。赋予乡村居民相应的表决权,重要的数字乡村建设项目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方可实施。其次,在数字乡村建设方案实施阶段,要认真听取乡村居民对于方案实施的看法,对于乡村居民意见较大的项目要采取暂停实施或者重新设计实施流程等方式,确保项目实施的效果符合乡村居民的预期。最后,在数字乡村建设考核环节,要将乡村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并赋以相对较高的权重。
(四)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打造好数字乡村建设美丽风景
“公共行政的战略思维要求管理者以系统的方式和长远的眼光思考组织的未来发展图景,尽可能全面而清晰地描绘其形态,这是确保组织战略成功实施的首要因素。”[6]作为一项由国家推动的、关乎乡村振兴全局的宏大工程,数字乡村建设涉及的地区情况差异大、乡村数量众多。数字乡村建设蓝图的实现,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首先,中央和省级层面要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在数据系统、数字平台和数字应用等方面统一技术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多头建设,节约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效能。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国家有关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乡村实际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数字乡村建设方案,切忌不顾地区实际照搬其他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方案。最后,要处理好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乡村与非试点乡村之间的关系,改变将主要资源投入到试点乡村打造数字乡村建设“盆景”的做法,合理均衡地配置资源,将数字乡村建设“盆景”打造成美丽的数字乡村建设“风景”。
总而言之,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区嵌入程度的不断加深,推动着乡村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乡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乡村产业的数字化、乡村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和乡村治理范式的数字化共同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应然图景。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充分彰显人民性、发挥好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主体地位、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乡村地区内生资源、注重保留和传承好乡村地区的乡村性是实现数字乡村应然图景的基本路径。化解数字乡村应然图景实现障碍,需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在数字乡村建设诸领域和各环节彰显人民性;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主体地位;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密切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内生资源;在加快乡村地区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同时,注意保留和传承好乡村地区的乡村性,不断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效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41-53.
[2]邢振江.数字乡村建设的国家逻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58-68.
[3]尹广文.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行动主体激活与培育[J].社会发展研究,2021(04):27-38.
[4]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04):45-59.
[5]薛德志.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及实践进路[J].农业经济,2023(09):28-30.
[6][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6-77.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中技术之维与价值之维平衡问题研究”(编号2022AH050142)和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中乡村地区乡村性保护路径研究” (编号2022CX5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易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