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4-03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青年观点 首页 >

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作者:林亦豪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7   发布日期:2025-3-24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审计对象涵盖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观念有待更新、审计能力与工作任务不相匹配和审计整改质效有待提升等问题。必须健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更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树立经济责任审计服务理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审计力量。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立了行动指南,也为做好新时代审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上聚焦发力”。2024年1月,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担负重要使命”,把审计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计划,由独立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进行,通过审视预算和经济合同等手段,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证明的一种审计方式。经济责任审计特别关注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行业领域,其审计重点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等主要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行为与政策执行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转型。剖析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并采取有力举措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质效,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是为了应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问题与新形势而出现的行政监察手段。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在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路上一直贡献着力量。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方式,其目的是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所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工作不仅要盯紧财务收支,而且要盯紧领导干部的权力、决策的执行和廉政建设等。通过对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保证财政资金合理使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揭示风险隐患,制约权力运行,推动反腐治乱,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责任审计的诞生与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息息相关。在过去的40多年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护航者,保证了改革开放平稳有序地进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经济责任审计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揭示管理者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过程和财务状况,增强财政资金和企业财务透明度。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促进领导干部在改革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资源浪费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定期审计和评估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帮助各级政府和企业及时发现问题,促进改革措施的调整和完善,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三)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国家审计起源的前提条件是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没有经济责任,就不会有审计行为、审计思想和审计制度的产生。在近代欧洲,生产力的进步造成了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审计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审计的出现又进一步督促了企业管理层妥善履行自身义务,助推了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如今,新质生产力的出现预示着生产关系将会随之发生变革,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等也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这就更加需要把审计工作融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主责主业,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服务职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逐步深化,其内涵已由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权力运行、决策效能、内控等领域,并将大数据审计等应用于审计工作中。但在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观念有待更新、审计能力与工作任务不相匹配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质效有待提升等。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审计评价标准提供了总体框架,但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评价标准尚未明确,亟须一个能整合定性和定量分析、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全面审计评价体系。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常常依据个人的专业判断来选择评价指标,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审计结果受到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主观影响,进而影响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导致审计人员在确定经济事项责任时过于谨慎,使得责任界定往往采取宽松态度。例如,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执行审计责任认定时,责任界定并未将领导人员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三项进行具体区分和分别界定。审计人员往往只对一些较轻微的问题进行定责,而对于大多数较为严重的问题,审计人员有时会避免作出定责。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也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服务保障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有待更新

新时代,审计工作需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借助计算机审计手段发现审计线索和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依赖于人工筛查和检查会计凭证、账薄、财务报表等传统方法,审计效率低下,尚未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仅是审计业务之一,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等也是审计的主要业务,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方法局限、时间紧迫,审计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节奏快,加之缺乏高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审计人员往往难以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证据搜集,从而难以判断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观念有待改进

在审计领域,仍然存在少部分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方法、程序不够了解,盲目认为自己拥有开展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其思维模式尚未适应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与被审计方合作氛围不和谐,使得审计证据的收集变得异常困难,给审计工作顺利进行造成了障碍。此外,一些审计人员受制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惯性思维,在审计工作中,只关注被审计人员的违法违规问题,而对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不够重视,导致未能全面有效地对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四)经济责任审计能力与工作任务不相匹配

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目前,部分审计人员对于新知识的接纳和新技能的学习不够主动,对法律法规了解得不够透彻、沟通协调能力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升。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能力与工作任务不相匹配,因而无法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实需求。例如,当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在针对具体专业业务进行讨论时,对于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无法在当时得到充分排查,就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五)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质效有待提升

审计整改是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停留在揭露被审计人员的违规行为上,而是要重视审计整改,通过有力的审计整改,推动被审计单位高质量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往往不够彻底,尤其是对于屡审屡犯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整改方案,整改考核措施不到位,使得审计整改的效果未能得到充分展现。此外,审计部门在执行完审计工作后,通常没有持续监督审计结果,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趋于形式化,影响了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审计的权威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立足经济监督定位,健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更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树立经济责任审计服务理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同时,审计理论也会反作用于审计实践。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规范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依据各行业各部门内部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符合行业自身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对国有企业来说,要重点关注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如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内控体系是否健全、是否有效等。对党政部门来说,要注重对重要的经济政策制定的规范化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通过明确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将各项评价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定责与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客观和公正。

(二)更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传统审计多依赖于人工抽样和经验判断,造成审计工作效率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按时完成。当前,大数据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越发频繁,运用大数据审计等现代审计手段,能够处理和分析海量信息,可以节约审计人员大量用于整理和浏览数据的时间,释放人力资源,改变人手不足的局面。同时,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顺应发展趋势,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深度融合。

(三)树立经济责任审计服务理念

经济责任审计除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外,还要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咨询和解决方案等审计服务。因此,要把服务被审计单位的理念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和被审计人相互尊重是保障沟通顺利进行的前提。审计人在进行审计沟通时,要从服务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倾听被审计人的心声,与被审计人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用客观的视角去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强审之基。为满足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必须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才队伍建设,锻造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经济责任审计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审计机构要大力引进优秀审计人才,在新招录审计人员时,聚焦财务、建筑工程、法律等专业,夯实审计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审计团队成员业务培训,强化审计人员多领域、新知识的学习,使其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促进其理论及思维更新,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此外,要做好政府审计人员与社会审计人员的协调工作,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优化审计组织管理,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

(五)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及时公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便于社会公众监督,提升审计结果综合运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进行整改,使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有效落实,避免出现相同问题在多次经济责任审计中被反复发现的现象,加强整改考核,建立完善的整改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更加权威高效运用,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作用,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威慑力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郭智慧.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市场瞭望,2025(01):34-36.

[2]彭步越.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及实践方法探讨[J].乡镇企业导报,2024(24):156-158.

[3]唐萁.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优化路径探析[J].时代经贸,2024,21(12):65-67.

[4]武剑.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N].山西经济日报,2024-12-20(04).

[5]袁仁淼,姚俊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和优化路径探究[J].国际商务财会,2024(20):93-96.

[6]高玉红.浅谈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难点与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5):86-88.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