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4-03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经济观察 首页 >

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研究

作者:李 晗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49   发布日期:2025-3-24

摘  要  推动江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对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具有重要意义。江苏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具有良好的条件与能力,但同时也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领军型企业偏少和外部硬约束加强等多重制约。必须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生产关系,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江苏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指出江苏在科技和产业上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可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2024年5月,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以“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主要方法论,以“打造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为主要目标,对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构建了重要的实践路径。[1]

一、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基础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资源丰富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近年来,江苏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底,江苏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1万家、居全国第一位,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5家。拥有自主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比率持续保持90%左右。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不断完善。目前,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江苏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紫金山实验室创造了太赫兹无线通信世界最高实时传输纪录等一批重大成果,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基本建成世界集成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装备总体性能试验设施群。此外,钟山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江苏已牵头建设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三是重大原创成果不断落地。据统计,我国在全球领跑的技术中,15.1%的技术分布在江苏,全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20%来自于“江苏制造”。江苏瞄准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前沿材料等重点领域,近十年累计突破了1000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四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更加紧密。江苏先后设立了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和优质科技成果转化。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雄厚

一方面,江苏制造业规模大、细分行业多。2023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位。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有8大行业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其中5个行业的产值超过万亿元。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海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光伏产业占全国市场的50%、海上风电产业占全国市场的50%、智能电网产业占全国市场的40%、海工装备产业占全国市场的30%。另一方面,江苏产业门类丰富、地位突出。江苏涵盖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191个种类和500多个小类,工程机械、电力设备、光伏、海工装备和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等多个行业更是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凸显

目前,江苏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逐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在低空经济领域,江苏在无人机等细分领域已经拥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聚态势逐步形成;在商业航天领域,江苏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航空航天产业支撑体系,全省现有航空航天企业400余家,各细分领域均有国内领先企业;在氢能领域,江苏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在聚焦氢能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示范应用等环节已经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量子技术领域,2021年12月,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落地苏州,该创新中心已经攻克了量子计算机的全套技术和工程难题,目前已经完成26比特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在人工智能领域,江苏是全国较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省份之一,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短板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江苏是科教大省,不论是在高校院所的数量还是在影响力上,都位居全国前列。但长期存在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丰富的创新资源没有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3%,专利实施率只有47.3%,产业化率只有33.8%,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产业领域,没有具有引领性的大型企业,缺少像华为、阿里、百度等大型科技型企业。在重大技术突破上,江苏虽然先后涌现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一批创新成果,但在源头技术的突破上却不足,缺少像华为5G、阿里云计算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技术成果。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军企业偏少

科技领军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力军。江苏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占全国的10.74%),但企业号召力、控制力不强,缺乏在全球行业领域具有话语权和引领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世界500强上榜企业全省仅有3家,千亿市值公司仅有5家,均低于广东、上海等省市。独角兽企业数量与规模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看,广东既有以华为、腾讯、大疆等为代表的全球性创新龙头企业,也有数量众多的独角兽企业和中小型创新企业。江苏相较于广东,仍有一定差距。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外部硬约束持续增强    一方面,土地资源紧缺。江苏建设用地比重接近18%,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达到28%,接近国际公认的30%开发强度临界点。从地质矿产上看,江苏重要矿产资源严重短缺,重要的矿产品对外依存度高,90%以上的铁矿石、95%以上的能源,都需要依靠省外和国外市场供给。另一方面,环境容量限制。江苏经济总量高,对环境的承载力要求更高。尽管江苏的环境保护水平在全国位于前列,但由于整体工业体量大,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全省污染、高能耗产业产值占比接近30%。

三、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路径

(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

1.构建充满活力的新质生产力实践主体培育体系。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不断重视研发,推动企业从单纯商业模式创新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创新,聚焦行业共性技术,创造更多的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成果。二是培育大型科技领军企业。引导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龙头企业集聚,鼓励大型科技领军企业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建设企业创新中心,从而带动引导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断涌现。三是形成梯次接续的创新企业发展格局。既要有国际化的大规模企业打头阵,也要有众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后盾,发挥各自长处,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2.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一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载体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国家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共同体、战略联盟等创新载体,靶向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对标世界先进技术,提升原始创新和引领性技术攻关能力,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溢出的吸收水平。[3]二是建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江苏应以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为新动能,在创新网络中找到最优位置,根据区域竞争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和布局。三是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涵盖的九大未来产业,提前布局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试点新的商业模式与制度创新,为产业新赛道铺好路、架好桥,构筑竞争新优势。同时,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3.构建完善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保障体系。一是提升优质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方面不断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卡点。二是培育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江苏这个制造业大省来说,既要有顶尖的科学家,又要有应用型、技能型的大国工匠。因此,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以完善的人才政策和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培育壮大多层次、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改革创新的优势。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氛围,保护创新成果。

(二)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和省级农业园区以及领军的龙头企业等创新力量集聚,打造形成涉农科技的协同创新平台,在农业领域形成多主体、多学科的交融共享模式。[4]二是加快发展“苏”字号知名农产品。提升江苏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培育更多的消费市场。三是加快布局农业4.0模式。农业4.0模式是依照工业4.0提出的,是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农业进行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5]其对于提升农业竞争力,抢占未来农业技术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是优化国内外资源配置。推动人才、资本、创新资源等要素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汇聚,激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深度嵌入,推动两业深度融合。二是完善两业融合的生态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两业之间在技术上的匹配度。[6]通过发展企业创新联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提高两业在组织结构上的匹配度。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等服务产业链,提高两业在要素资源上的匹配度。三是培育“链主”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1650”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培育一批上下游关联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江苏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3.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要着力打造数据驱动的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协同发展。鼓励制造业、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开展联合创新,在信息、人才、市场等重要的资源上形成共享,促进多产业的全流程、全产业链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和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更多的中小型企业上网、上平台。持续发挥已有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智改数转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支持。[7]在风险可防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为平台型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1.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一是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动力来源,创新行业和部门的强市场反馈和可持续前景,使得资本、劳动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不断进入创新领域。[8]二是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向市场主体汇集,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政产学研多主体融合创新体系,有效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三是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本市场运行与监管,提升资本市场自由度,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构建更全信息、更多维度、更广覆盖的信用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资金要素创新配置激发万众创新。完善数据要素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交易规则,推动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以数据要素创新配置发挥生产倍增作用。

2.营造创新竞合的良好氛围。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创新竞合的良好氛围。一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地方重视科技和产业发展上的规划,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二是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资源共享、知识共创,形成良性互动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技术攻关体系优势、协同创新团体优势和创新资源整合优势。

3.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工程。瞄准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改革突破力度,形成保障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加快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建立健全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科技人才激励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积极争取国家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给予劳动力更高的自主权和更流畅的上升渠道,以“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形式发布创新任务,提高劳动者创新积极性,以劳动要素的创新配置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依托。

参考文献:

[1]薛海燕,蒋波.江苏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N].经济日报,2024-12-07(08).

[2]杨明.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N].新华日报,2024-03-12(10).

[3]石晓鹏.江苏产业创新体系的现状与未来[J].唯实,2020(09):29-32.

[4]周治,董维亮,王浩绮.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科技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05):15-17.

[5]吴丽芳.基于智慧时代的农业4.0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1(05):9-11.

[6]周茜.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22(06):139-148.

[7]李晗.数字经济助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23(05):24-28.

[8]杨伟涛,汪慧.数字基础设施、要素配置效率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统计与决策,2024,40(09):118-123.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