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 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基于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既有政策,研判国内产业链和市场规模等发展趋势,结合无锡市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产业现状,提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优化产业布局、引育企业主体和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对无锡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商业航天;产业政策;无锡市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商业航天产业区别于以重大科研为主、以保障国家型号任务为核心的传统航天,是指市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主要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以及空间站五大方向。作为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且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商业航天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增长极。
一、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商业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相关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一)产业链已渐趋完整
目前,商业航天主要以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为主,其中人造卫星的商业价值较高,应用领域较广,市场已有一定成熟度。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已初步形成全覆盖的商业航天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为卫星制造企业,例如智星空间、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长光卫星等企业,约占商业航天市场规模7%,由于技术壁垒较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由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卫星发射企业及地面设备制造企业,包括星河动力等企业,约占市场规模48%;下游则涉及卫星应用及运营企业,涵盖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领域,包括北斗星通、中海达、华力创通等企业,约占市场规模45%。总体来看,商业航天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环节。
(二)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国内商业航天虽然起步晚,但在近十年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达537家。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业务布局方面,随着卫星、火箭、发射场进入商业化模式,商业卫星密集的发射需求将大幅提升火箭发射的频次;随着电子设备、芯片等其他科技板块的长足发展,下游应用端的需求也正持续扩大。
(三)以降本增效为技术突破方向
近年来,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已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进展。例如,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入轨,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的技术空白。但相较于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在火箭可回收技术、大推力运载火箭、卫星制造与批量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竞争力仍然落后。长期来看,市场竞争的突破和先发优势在于谁能推出发射成功率高、发射次数稳定、满足市场需求的中大型液体箭型。因此,还需要以“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通过科技攻关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供技术供给侧支撑。
二、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围绕整机制造(箭、星、发动机)、组件配套、航天材料、卫星应用四大领域持续发力,打造“造箭用星”产业格局,在园区建设、产业基金、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围绕“星、箭、网、端”形成了制造为主、研发为辅的商业航天产业布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成效
1.大力引进头部企业,持续扩张产业规模。近两年,无锡市在商业航天产业发力招引头部企业,已在火箭、卫星、应用等领域集聚规上企业122家、占全省比例超三成,包括紫微科技、银河航天、微纳星空、遨天科技、紫微宇通等全国近80%的空天产业头部企业已落子无锡。2024年以来,无锡与商业航天领域头部企业累计合作签约项目金额已达268.7亿元。截至2024年底,无锡市已初步形成卫星总装及单机、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等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在建项目可实现35发火箭、330台火箭发动机、800颗卫星和10艘商业飞船的年产能,预计到2029年产业规模将超千亿元。其中,梁溪区获省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
2.成立专项产业基金,前瞻布局产业园区。梁溪区积极打造“产业+基金”模式,设立科创产业、数字经济、国联金沙江空天产业、民生空天产业四大基金,组建了科创产业、数字经济两个百亿规模基金,已集聚基金规模超600亿元。惠山高新区则成立了3支产业母基金,资金总规模45亿元;另外还有6支航空航天产业的专项基金,资金总规模73.7亿元。梁溪区深化“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已规划建设梁溪空天产业园等9个产业园区、150万平方米高品质的产业载体。惠山区打造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作为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核心载体,规划了“一箭三星”的商业航天布局。无锡经开区“无锡星谷”空天信息全产业链特色园区和江阴绮山湖科创谷空天产业园目前也已签约。
3.集聚优质科创资源,促进区域互补合作。无锡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以及李德荣等空天领域的院士团队达成深度产学研合作,落地先进涡轮动力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北航蓝天科创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成立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此外,还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布局科创飞地,探索异地研发孵化模式。无锡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区域互补与连云港在商业航天领域实现南北合作,建立“在锡研发制造,在连组装发射”的新模式,实现了省内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
(二)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一批企业和项目园区仍在建设中。调研情况显示,无锡市商业航天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如下。
1.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和政策支撑有待完善。一方面,无锡市仅在未来产业规划中提及了“造箭用星”的目标,各区县虽已出台各自的发展规划,但全市纲领性的行动计划仍在推进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无锡市商业航天的短、中、长期目标,以及各区县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无锡市人才政策对商业航天人才(包括科研人才和蓝领技工)的吸引力度较弱。目前的商业航天政策主要针对规上企业,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享受政策比较困难,并且产业基金的申报和审批流程比较复杂,无法及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2.企业招引的观念和举措有待创新。随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的发布,税收优惠等以往累积的招商经验失灵,吸引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落地的难度大幅提高。无锡市未来招商引资的着力点要从税收、土地等“硬优惠”转向培育营商环境、服务能力、服务创新、城市综合生活配套和宜居性等“软环境”,以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能力来吸引和留住企业。
3.低成本的生产供应系统亟须建立。一方面,技术壁垒有待攻破。无锡市具有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优势,能为商业航天产业提供零部件支持。但目前本土供应商技术水平有限,只能进行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的生产,无法提供火箭发动机等核心产品所需的高端零件,供应链成本无法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生产模式有待创新。目前,无锡市商业航天产品还无法实现低成本量产制造,除了技术层面的挑战之外,还需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生产效率。
4.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拓展。现有产业规划大多集中在卫星制造、火箭及发动机制造、发射服务等基础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攻关环节,商业化运作模式尚不健全。一方面,在重点行业的应用上,无锡市在生物医药、物联网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与卫星通讯、导航、遥感等新应用场景未有效结合,如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太空生物医院、车路云、智能驾驶等;另一方面,在消费场景的结合上,商业航天产业的延伸产品未进入大众消费视野,如卫星直连终端、可穿戴设备和即时遥感应用等软硬件产品、航天文创与科普产品等。
三、无锡市加快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未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和社会各方支持力度,构建以产业规划为引领、市场主体为核心和消费需求为牵引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一)优化产业布局
找准自身优势定位,制定产业规划,形成商业航天与地标产业、优势产业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一体化布局、协同化发展的产业特色园区。
1.建立健全发展战略规划。要加强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指导,合理确立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要将商业航天纳入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统筹协调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布局、产业创新载体,推动商业航天与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区域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2.推动各区差异性发展。加强市区联动,发挥各市县区的特色优势,打造协同发展、合理竞争的商业航天产业格局。例如,梁溪区可在继续拓展商业火箭、卫星制造及应用、空间信息应用3个产业生态圈的基础上,重点发挥梁溪科技城空间信息产业的优势,发展以北斗产业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等业态;惠山区可依托已招引的蓝箭航天和鸿擎科技两大项目,加快提升火箭高端智能制造和卫星制造的生产能力;江阴市可专注于火箭可重复使用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提升运载火箭研发制造能力,不断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降本增效;无锡经开区则可依托空天信息全产业链基地项目,重点发展卫星制造、卫星测运控、卫星数据运用等卫星产业。
3.完善产业园区本土化配套。推动商业航天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根据龙头企业需求在园区内引入外采设备、电控系统、电子元器件等高端零部件制造企业,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研制、空间信息处理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支持。对园区内链主企业采购市内单户企业产品给予产业链本土化补贴,对配套航天电子、重要结构件等企业给予火箭、卫星生产制造同等级别的补助,提高商业航天产业本地配套率。
(二)引育企业主体
把握商业航天行业的特点,聚焦于招引头部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企业全链互动、融通发展的格局。
1.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全面梳理国内外各头部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链主”招商,大力引进火箭关键部件制造、卫星总装、星座运营、空间信息应用及服务领域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实施精准跟踪服务,以商招商带动更多企业落户。
2.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建立商业航天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为企业针对性制定培育计划和帮扶举措,推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促进商业航天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中国航天日”活动和珠海航展、北京航展等航天展览。
3.鼓励企业技术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强生产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规模化建设。例如,无锡可结合物联网技术,提升多星并行测试、整星自动状态监测等智造能力;结合智能制造和汽车制造产业,采用流水线并行生产等模式,向批量化生产转变。引导各县区内零部件制造加工企业对标专业研究院所加快技术升级,聚焦发动机高性能零部件本地化和重点型号同步研发,向航空航天精密零部件研制跨界,争取突破其他制造业和商业航天行业间的技术壁垒,实现供应链本土化。
4.加快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在火箭发射、星座组网建设、空天信息处理等重点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运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支持企业形成一批原创性产品研发成果。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商业航天专利池,形成联合防御、风险分担、开放共享的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机制。支持本地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强与北京、上海等地研发能力较强的央企和高校院所合作,积极打造科创飞地,设立异地研发机构,实现异地研发、本地应用。
(三)拓展应用场景
推动航天实力向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转化,在应用市场、消费市场、文化市场探索商业化新模式。
1.扩大商业航天大众应用场景。以寻找和创造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卫星终端与应用融入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卫星通信、医疗教育、新兴电子等领域,不断推出新型消费产品。例如,在卫星通信领域,可提供高性价比的卫星互联网租赁产品套餐、开发支持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在健康养老领域,可开发具有双向卫星通信能力和定位能力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每年评选若干个带动作用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创新效应显著的特色应用示范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
2.挖掘卫星数据与太空领域新场景。提升空天信息数据变现能力,探索打造遥感数据的“应用商城”,下游数据服务应用的开发企业可购买数据、二次加工并应用于地图导航、气象监测等服务。超前布局太空新业态,如无锡可以依托紫微科技在太空飞船设计制造和搭载服务方面的领先优势,与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及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合作探索太空育种、太空制药、太空生物等新赛道。
3.构建以航空航天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经济。抢占“航天+旅游”创意蓝海,发展以航天探索、航天科普、航天教育为场景的体验经济。可参考西安等地的经验,探索引入航天体验博物馆和星际主题公园,打造以航天为主题的科普体验旅游文化中心区,形成集快消零售、休闲娱乐、生活配套于一体的航天文化休闲街区。
参考文献:
[1]金怀雪,许丰娜.浙江省商业航天发展现状分析[J].卫星应用,2024(10):19-23.
[2]刘运富,陈卫,安洁,等.标准化引领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24(14):67-71.
[3]张宁,康丽艳,王坤.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航天,2024(06):27-32.
(作者单位: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易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