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4-03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者:郑玉蝶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4   发布日期:2025-3-24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品格,坚持问题导向的发展原则,坚持系统观念的基本方略以及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境界,体现了文化发展要扎根人民、积极独立、务实进取、聚焦矛盾、统筹规划、观照世界的思想特点,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六个必须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遵循。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创新理论成果,内在地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指引。

一、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站稳植根人民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人民为根本理论基点,始终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充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着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并且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和检验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准,展现了深厚的人民性。

其一,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价值旨归。社会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谋求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是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2]精神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聚焦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创新创造能力和优秀产品供给能力的双效提升,要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惠民工程的健全发展;致力于建设积极的精神文化环境,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以及有效发挥榜样的力量,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来批驳、澄明各类社会思潮,进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人民群众营造风朗气清的生存发展空间,全方面服务人民精神世界的建构。

其二,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3]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切把握人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注重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揭示缺少人民的文艺是无根之浮萍、无病之呻吟、无魂之躯壳,并着重强调这一主体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来源,要求新时代文化创作要扎根人民的丰富实践活动,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坚持发人民之心声、讲人民之故事、抒人民之情感,从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其三,把人民群众的判断标准作为文化发展的检验指标。人民群众既是创造主体,也是检验主体,“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5]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检验文化发展成果,强调文化发展由人民检验,人民反馈、反哺文化发展。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肯定了人民群众检验文化成果的权利,坚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揭示了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享有者,也是文化发展成效的检验者;另一方面,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检验文化的重要指标,提出优秀的文化作品应当聚焦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契合人民文化期待、充盈人民思想世界,并为人民喜闻乐见。

二、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文化思想永葆积极独立的精神气质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信自立集中表现为文化自信,既包含着对“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的创造性提出和全面阐释,又包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各个组成部分重要价值的深切肯定,更包含着对新时代文化发展使命的主动承担,彰显着积极独立的精神姿态。

其一,在新的发展要求下鲜明提出“文化自信”命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标志着“文化自信”命题的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具备基础性,虽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也具备先导性,蕴含着“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强”的发展逻辑。“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立、自强的前提条件,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独立自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第二个结合”,标志着对“文化自信”的诠释达到了新高度。

其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刻把握文化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内在的关联性、卓越的先进性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根基”“命脉”“源泉”等词语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强调一切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更新都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革命圣地、红色旧址等场所对文化基因的承载作用,强调革命文化的历史见证性和精神支撑性,要求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特点实现革命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性和思想引领性,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始终以其先进性成为引领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

其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主动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习近平文化思想瞄准文化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创新传播党的理论、高度凝聚社会共识、共建共享文化资源和设施、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从而使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发展水平以形成新产品、新形态、新格局。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致力于延续民族文化生命力,要求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思想提炼和阐释等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厚实的文化基础,又注重运用新技术、开拓新途径,以现代化方式激活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赋予现代力量和时代特色。

三、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务实进取的思想品格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品格。“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7]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也蕴含着“坚持守正创新”的观点和方法,既强调对指导思想、历史根基和领导力量等本质问题的坚守,也强调对文化内容、形式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彰显着务实进取的鲜明特点,蕴藏着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要求。

其一,守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本质问题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决定了文化的属性和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清晰回答和深刻把握了新时代文化发展方向、发展根基、发展保障等本质问题,体现了其“守正”的特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包含着对百余年来党进行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反映着党治国理政的基本主张,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发展的领导权、群众立场、文化作用等基本理论,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实现文化的绵延、发展,深入挖掘和充分阐释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并提出了要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增强其在新时代生命力的发展要求。

其二,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展现形式和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全方面创新,体现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性把握和创造性运用。文化内容创新要兼顾理论和文艺两方面,既要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开拓文艺新境界,又要用文化形式的创新推动文化内容的有效表达及其价值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8]五个方面系统规划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措施,确保了文化创新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其三,正确处理文化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正”既为本源、本质,为创新立本,“新”即为更新、创造,推动守正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守正”“创新”互为支撑、互相渗透,坚持守正的过程中包含创新的目标,坚持创新的过程中贯彻守正的要求,是处理文化发展变与不变、继往与开来、原则与创新的复杂关系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致力于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文脉传承与时代转化的问题,又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激活的问题,体现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守正创新原则的贯彻。

四、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聚焦矛盾的发展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聚焦现实矛盾,坚持发现、回应和解决问题,坚持以问题为突破口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贯穿着对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等问题的思考,彰显着鲜明的问题导向。

其一,聚焦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先进、科学的优秀成分,也有与时代要求相背离的内容。基于此,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文化虚无主义,立足于“西方中心论”观点上对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冠传统文化以封建迷信、落后糟粕的污名;二是文化保守主义,对传统文化持全盘肯定态度,机械沿用、照抄照搬,忽略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包含着对传统文化两面性和复杂性辩证、全面的认识,实现了对传统文化错误认识的澄清和发展路径的清晰把握。

其二,聚焦复杂局势下意识形态风险激化的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的矛盾冲突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形势,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愈发尖锐。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思想更加活跃,社会价值观实现多元化发展,但“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也随之产生,冲击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意识形态的防范化解工作,强调对意识形态领导、管理和话语权的掌握,要求不断提升对意识形态风险的研判、预防和处理能力,从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其三,聚焦综合国力与国际话语权不相匹配的问题。国际话语权是衡量国家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如今,国际博弈越来越聚焦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历史性成就的取得,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使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霸权”愈演愈烈,抹黑中国形象、污蔑中国作为的言论甚嚣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传播效能,积极做好国际舆论引导,使中国实践在中国理论的全方面阐释中得以生动展现,中国理论在中国实践的全方位开展中得以充分升华,从而不断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五、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准统筹谋划的基本方略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以其鲜明的系统观念实现对文化发展的统筹谋划,既体现了对文化发展局势的前瞻性思考,又实现了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

其一,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整体性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精神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深刻指出了“两个结合”对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以及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充分把握了影响文化发展的奠基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这一思想充分从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两个维度指明了影响文化发展的支撑性因素,强调了党和人民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分析现代科学技术赋予文化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影响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其二,把文化建设放于国家全局中系统性谋划。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中,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同时,文化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握,使文化成为影响其他部分发展的重要支点。同时,文化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题中之义。在面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划蓝图中,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本质要求,体现了文化建设在国家和民族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三,对世界文化格局和形势进行前瞻性思考。当前,世界文化在博弈中的力量对比发生转变,西方文化虽仍占据全球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但面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独立性与主体性的不断加强,其世界文化控制力已经呈相对下降态势。面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迭起兴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判断,明晰了“西强我弱”的人类文明发展格局和“东升西降”的世界文化发展形势。世界文化格局的变迁与重塑以及文化形势的日益变化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带来机遇。基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等在新形势下完善、发展的要求,使我国在新一轮国际格局竞争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加强。

六、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具观照世界的宏大境界

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宏大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着眼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又饱含着观照世界的伟大情怀,蕴含着在文化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聚焦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观点和方法。

其一,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并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样态,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借鉴中角逐、在相互较量中革新,形成多元文化交织、碰撞、融合、共生的时代图景。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着对不同民族文明、不同国家文化的特色与差异的充分尊重,认为差异性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要求不同文明之间要正视差异、彼此尊重,珍惜多样多姿的世界文明。

其二,重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积极应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实现宣传内容、技术、平台和管理的共融互通,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求创新文化宣传话语,结合全世界各民族的不同语言特点、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阐释中华文化、宣扬中国精神,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实现文化的分众性、针对性、有效性传播;要求组建数量与质量兼备的文化宣传队伍,既要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又要鼓励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参与到传播中华文化的工作中,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广泛、全面传播。

其三,观照全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清晰认识到当今世界各种新旧问题和矛盾不断叠加、多重碰撞和交织发酵的复杂形势,坚持倡导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呼吁全世界超越历史、文化、地缘以及制度的差别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把解决人类要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如何延续的难题作为重要理论点,要求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新理论新实践的提出,为开辟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参考文献:

[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19,20.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4][8]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56,55-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5-196.

[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