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以双循环战略链接促进双向开放的原则与实践
摘 要 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的背景之下,上海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对内合作,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海加强制度创新,通过打造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积极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的规则与标准逐渐一体化,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上海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和流量型经济,积极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进虹桥商务区建设,为上海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提供产业形式与经济基础。上海积极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强区域融合,加强同苏浙皖分工与协作。
关键词 双循环;战略链接;双向开放;上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不断深化的制度改革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双向开放,包括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上海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和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
一、上海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与双向开放中的枢纽作用
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较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上海通过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作用,引领长三角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促进长三角地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对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背景下,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我国出口产品“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口岸。
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它是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内部循环,促进我国生产与需求进一步衔接,通过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并同国际经济循环进一步相衔接,以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此,上海深化对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内外双向的交流与开放,正在从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与门户相应地转变成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成为双向开放的枢纽。
上海正在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一方面,上海继续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通过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吸引外资与技术以及全球资源要素,满足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上海作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试者,深化对内合作与开放,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国内市场竞争等措施,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形成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对内对外开放有机统一,助力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总之,上海基于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与支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促进本地区要素流动与合理配置,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形成对内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新平台,构筑双向开放的枢纽。双向开放的上海更加注重依托国内大循环,努力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充分发挥中心与枢纽作用,立足国内,以外带内,注重内外联动,推动长三角区域市场和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上海以双循环战略链接促进双向开放的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推进高水平制度开放,是上海推进双向开放的基本出发点。上海利用长三角地区首位城市的聚集与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以下简称“五型经济”),加强区域融合,加强同苏浙皖分工与协作,彰显中心城市的地位,促进上海双向开放和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注重制度建设,积极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的规则与标准逐渐一体化,是上海推进双向开放与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方向。上海以自由贸易区为抓手,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加强政府行为的法治化约束,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推进跨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协调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不断完善综合执法体制,通过政府部门间相同或相近执法职能的整合,优化机构设置,归并执法机构,统一执法力量,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促进行政与司法相衔接。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上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建设统一开放与竞争有序的城市与区域市场体系,着力推动规则、管理和标准的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标准,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给予所有市场主体国民待遇,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打造法治体系完善、贸易投资便利、政务服务规范、行政效率高效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统筹在岸经济与离岸经济,促进内外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与公平竞争,在贸易、资金、人员和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在市场准入、投资便利化、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等方面率先探索,逐步消除制约各类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配置的显性或隐性障碍,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对内区域协同与合作方面,上海加强同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的协作,深化制度改革与地区联动,降低行政壁垒与障碍,破除制度藩篱,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在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和国内自由流动,吸引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力争在国内要素配置中占据关键环节。
(二)促进科技创新,做强做优“五型经济”
目前,上海正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任务,大力发展“五型经济”。“五型经济”为上海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提供产业形式,为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上海大力引进创新型与研发型外资企业,利用国外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同时,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吸引高端的生产要素到上海集聚并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城市主导产业发展,形成国内乃至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参与全球化产业链分工与协作。
上海大力发展辐射能级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提升服务业质量与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服务型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升服务企业品牌软实力,扩大传统品牌影响力,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助力携程、拼多多、哔哩哔哩等本土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提升能级,大力支持辐射区域大、附加值高、具有知名品牌的服务性企业,放大技术服务的溢出效应,使这些服务性企业能更好地辐射长三角地区。目前,上海服务型经济正在朝着专业化、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上海大力引进国内外总部型企业,促进产业关联度大和集聚带动作用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上海。总部型经济具有稳定的对外对内联系的组织形式,吸引国内外人才、资金和技术到上海集聚,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稳定的增长极作用。总部型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掌握先进技术,具有对区域服务、研发、创新、生产和销售的管理与协调功能。《关于上海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显示,2024年,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这些总部型企业为上海经济“走出去”与“引进来”提供了较好的渠道与途径。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一批总部型经济相对集中的区域,陆家嘴、外滩、徐家汇等地区是总部型企业较为聚集的区域。
上海加快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扩大开放,构建各类所有制企业更加公平竞争,商品、服务、要素更加自由有序流动的现代化开放制度体系。上海加强经济的联通性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对外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对内融入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上海自由贸易区争取更多扩大开放措施先行先试,以自由畅通、优惠便利的制度型开放为改革目标,推动经济贸易的开放融合发展,通过全球网络连接通道,不断提升城市“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能力。同时,加强国内区域协调与合作,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提高地方标准制修订的透明度和开放度,清理和取消资质资格获取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上海大力发展流量型经济,促进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上海以建设国际数据港为目标,进一步破除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的障碍,充分发挥全球城市网络节点枢纽功能以及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等平台的作用,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上海集聚、重组与整合。实现要素流动、配置与增值,构筑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各类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打造更多、更强的人才、信息、资金与数据高地,满足要素交易和流动的需求,将流量转化为城市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使上海成为双向开放的枢纽、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三) 重视区域协同,加强同苏浙皖分工与协作
长三角地区是上海对内合作与开放的重要区域。为加强同苏浙皖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以及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生产体系,上海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带头进一步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健全跨区域法律政策与市场适用标准,实现人才、资金与科技资源互通互联、共享共用,提升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对外开放。
上海加强同周边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促进各地区与城市产业优势互补与紧密协作。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初步形成了各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经济体系。促进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形成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提高长三角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促进长三角企业形成有机的生产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长三角地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并形成整体性优势,这不仅是上海建设双循环战略链接促进双向开放的路径,也是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长三角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上海企业具有科技型、都市型、总部型和外向型特征;浙江企业具有规模化、多元化、服务化和数字化特征;江苏企业具有集群化、新型工业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强等特征;安徽企业具有发展迅速、活跃度较高等特征。上海发挥长三角地区首位城市的作用,推进三省一市经济进一步协同发展,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向深化与细化方向发展。科技型、都市型、总部型与外向型民营企业相对集中于首位城市上海,有利于优化长三角地区要素配置,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循环在上海相链接。
三、上海以双循环战略链接促进双向开放的实践
上海积极抓好双向开放与双循环战略链接的空间载体建设,将制度创新、 “五型经济”和区域融合任务落实到重要载体之上,并利用空间载体建设及其增长极效应,促进上海全面与均衡发展。
(一)办好进博会,推进虹桥商务区建设
进博会是联通国外商品与国内市场的桥梁,为上海双向开放和打造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较好的载体与途径。经过6年发展,进博会成为我国对外采购投资和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上海正在建设“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地区进口商品展示中心和“上海购物”新地标,推进国外出口商与国内进口商在进口服务、实体交易和贸易仓储等方面的合作对接,促进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
同时,上海进一步利用进博会这一平台,依托虹桥商务区,加快推进“五型经济”发展,不断吸引国内外公司的总部与专业服务业机构到虹桥商务区聚集,大力利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推进数字贸易发展,打造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进出口商品和专业服务集散中心。上海正在利用进博会的溢出效应,积极打造虹桥商务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发挥虹桥商务区外引内联作用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双向开放,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区及临港新片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上海自由贸易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突破攻坚行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政府治理体系、国际投资管理、金融领域开放、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构建了基本成熟定型和系统集成的制度体系。上海自由贸易区将开放与制度创新融为一体,强化城市与国家战略联动,从投资贸易便利提升为投资贸易自由,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在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引领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
目前,浦东新区以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抓手,继续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以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为目标,推进浦东新区、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各项改革创新集成协同,探索开展全面系统的综合改革试点,充分发挥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示范作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正在进一步利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与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的前期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推进开放与内外联动,促进区域合作与共赢。
(三)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上海大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内率先全面消除市场准入壁垒,率先打破国内大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统一市场建设,推进要素自由流动,突破经营机构区域限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积极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本,坚持把一体化发展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中,打破行政壁垒,聚焦一体化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管用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上海持续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市场体系等合作项目建设,不断健全区域养老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合作机制,为上海加强同江苏、浙江与安徽的合作提供了较好的体制机制基础,进一步夯实了上海对外开放的经济基础。
现阶段,上海通过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服务于长三角地区发展,提升城市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上海发挥龙头作用,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推动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科技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上海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之中。一方面,上海亟须同周边城市加强分工与协作,利用长三角地区的土地空间,聚焦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实现中低端产业对外转移,提高土地产出率。另一方面,上海要利用长三角地区首位城市的优势,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创新资源,通过构建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不断集聚人才、知识、科技与资金等创新要素,推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1-30)[2025-02-10]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10129/ced9958c16294feab926754394d9db91.html.
[2]靖学青.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乔依德.上海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J].科学发展,2020(12):34-43.
[4]姜乾之,戴跃华,翁毅,等.未来五年上海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J].科学发展,2022(02):31-40.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