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实践与路径
摘 要 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不仅是全球高级要素的汇集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心,更是国内经济的“增长极”。近年来,江苏以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目标定位,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在强化创新驱动、优化政策举措、深化国际合作、加快深层次改革和加强区域协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一些制约瓶颈和不确定因素。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破体制障碍、推动区域间要素整合,加快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外高级要素集聚,更好“引进来”“走出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关键词 世界聚合力;双向开放枢纽;开放型经济;江苏
开放型经济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成功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由此,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掀起一波以“去中国化”为特征的逆全球化浪潮,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积极贯彻党中央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以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目标定位,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带动和支柱作用,让开放、包容、有活力的江苏市场“近悦远来”。
一、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理论内涵
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其核心词为“枢纽”,表示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或重要部分,也指重要的地点或事物关键之处。枢纽的定位意味着江苏应扮演主力军和排头雁的角色。修饰“枢纽”的第一个定语为“双向开放”,即江苏应该成为双向开放枢纽,在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做示范”和“挑大梁”。“枢纽”的第二个定语为“具有世界聚合力”,预示着江苏要打造的不仅是面向国内外开放的“桥头堡”,更是汇聚国内外高级要素的“磁场”。因此,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包含三层内涵:一是全球高级要素的汇集地,可以对国内外资本、人才、创新等高级要素产生巨大虹吸效应;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心,通过强大的高级要素聚合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以扩大对内开放提升对外开放的能级和绩效,以对外开放转型增强对国内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国内经济的“增长极”,在汇集国内外高级要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较好地诠释了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中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对外开放意味着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对国内投资、自主创新、国内需求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国内高级要素的培育。“超级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主权让渡,可能对国内宏观经济及收入分配产生冲击。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要素禀赋结构及其决定的比较优势,不仅是一个国家(地区)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也成为影响其国际分工定位及收益的关键因素。而国外资本、人才、科技等高级要素的充分集聚、对全球供应链及国外市场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不仅要求对内对外双向开放,而且强调了对国内外高级要素的聚合。为此,要求充分培育生产配套、科技创新、市场需求和营商环境等内生能力,厚植扩大双向开放、虹吸国内外高级要素的竞争新优势。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应对逆全球化浪潮、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利用低成本要素和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然而,在生产及出口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江苏对进口中间品和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不仅在技术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容易遭受发达国家“卡脖子”,也对企业自主创新及国内市场开发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有开放模式的纠偏,要求江苏在增强内生能力、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基础上,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国内外供应链、创新要素和市场网络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全面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和竞争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二、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实践探索
以对华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布局调整及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为特征,本轮逆全球化浪潮体现出鲜明的“去中国化”特征,发达国家意图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边缘化中国并由此遏制中国的快速崛起。面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急转直下,江苏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创新驱动,培育贸易发展新动能
江苏贯彻落实国家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积极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首先,聚焦数实融合,持续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加快推动平台建设、市场主体培育、业态模式融合、贸易便利提升和发展环境优化“五项工程”,推动贸易全流程数字化转型。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1%。在全国率先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联接,累计实施改造项目5万余个,建成全球“灯塔工厂”12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2家、5G工厂97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其次,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海外仓,打造市场采购贸易“江苏模式”。江苏已实现13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覆盖,拥有省级公共海外仓38家,分布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江苏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规模为309.6亿元,同比增长22.8%。最后,抢抓全球能源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机遇,大力支持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江苏光伏制造产业领跑全球,光伏硅片、电池、组件的产量均占全球三成以上,成功地由电子及机电产品制造中心转型为全球光伏产品及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2023年,江苏出口“新三样”产品277.91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高于上海(239.03亿美元)、广东(203.99亿美元)、浙江(200.05亿美元)、安徽(55.74亿美元)和山东(13.28亿美元)等省份。
(二)优化政策举措,促进利用外资提档升级
江苏出台实施一系列促进稳外资、优外资的政策,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首先,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参与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吸引优质外资参与符合江苏产业重点方向的重大项目。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其次,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优化“高精尖缺”外国人才工作许可及居留便利化政策措施。加大“苏知贷”投放规模和惠及面,提高外商企业融资的便利化程度。探索便利化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支持有条件的自贸片区建设数据跨境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再次,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统筹各类相关专项资金,强化外商投资促进资金保障。落实外国投资者境内取得利润再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最后,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高管、技术人员等申请入境签证的办理效率。组织开展“跨国公司江苏行”“投资中国年”等系列活动。在此推动下,江苏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2023年,入驻江苏的外资企业达4.3万家,外资以占全省约1.3%的企业数,贡献了10%的固定资产投资、20%的税收和10%的就业。江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达395家,享受国家进口税收政策的外资研发中心72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重点外资项目、制造业领域标志性外资项目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外资利润再投资增长25.8%、规模保持全国首位。
(三)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更高水平“走出去”
在实施更高水平“引进来”的同时,江苏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和品牌“走出去”。例如,努力培育江苏跨国先行企业,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抓手,提高江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丝路贸易促进”和“重点合作园区提升”等计划,有序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尽力扩大对外合作行业的覆盖面,不断加强轨道交通、软件服务和智能电网等优势产业的国际合作。不断完善“全程相伴”江苏“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企业“走出去”统保平台、外派人员意外伤害险等服务保障作用。关注投资所在国自贸协定签署情况和相关享惠规则,充分利用投资所在国的自贸区网络和各类资源,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江苏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将自身产能优势、园区建设及管理经验与东道国资源禀赋、市场要素相结合,积极建设布局各类境外合作园区,如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和江苏—新阳嘎农工贸现代产业园等,为推动江苏企业“抱团出海”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加快深层次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江苏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化国内改革为导向,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首先,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申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引导自由贸易区内企业按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开展“两头在外”的保税维修业务,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船舶登记政策。加快推进已获批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信贷资产跨境转让、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试点落地,促进资金跨境流动。开展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试点,提升融资租赁公司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其次,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简化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手续,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外投资者线上办理登记落户手续。设立中小微企业首贷中心、续贷中心。完善公平竞争审查信息化系统,监测并筛查出有违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前制定海外重点国家(地区)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指南。最后,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支持自由贸易区内设立数据交易中心、开展数据交易试点和专利开放许可试点。优先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注册、申报效率。指导自由贸易区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措施,指导自由贸易区内企业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制定目录,重点保护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支持有条件的自由贸易片区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
(五)加强区域协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江苏更加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沪浙皖协同联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先,江苏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跨区域、跨部门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以及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等平台载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其次,江苏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努力打造“轨道上的江苏”。加快建设沪渝蓉等铁路、沪武等高速公路以及常泰等过江通道项目,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再次,江苏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主动学习上海、浙江和安徽等省市经验,提升江苏自由贸易区发展水平。最后,江苏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以美丽江苏建设为牵引,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经验,推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在以上举措推动下,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程度不断加深。例如,新开通的沪宁沿江高铁把7个百强县(市、区)融入沪宁“1小时交通圈”。南通市已与上海、苏南地区建有19个合作园区,自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一体化运行以来,来自上海、苏南地区的企业已占在建、签约项目数的近七成。
三、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制约瓶颈
江苏以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未来仍面临一些制约瓶颈和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挑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以可控核聚变为特征的新一代核电技术、以6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ChatGPT为重点的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等已成为各国大张旗鼓、竞相逐鹿的新赛道。尽管国内在以上领域提前布局并取得突出的创新成果,但在AGI的算力、大数据、算法模型等环节,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具有优势。因此,能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保持领先,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江苏更好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关键。
(二)地缘政治关系产生新影响
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之后,美国于2022年5月启动了“印太经济框架”(IPEF),首批参与方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但不包括中国。2023年5月,IPEF成员国达成协议,加强芯片、关键矿物等基本材料的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对于中国而言,首要的是处理好与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日益加剧的竞争和冲突。此外,中国还将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面临与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博弈。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对海外供应链及国际市场的依赖度相对较高,地缘政治关系及区域经济合作态势是影响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面临新难题
受逆全球化浪潮冲击,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如何吸引和留住外资、加快出口产品转型、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成为江苏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的难题。在稳增长和保民生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往往会以各种“隐性福利”加大利用外资政策的优惠力度。此外,在“新三样”订单增长的刺激下,各地出现了竞相上马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新项目的苗头。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四)长三角地区竞合发展面临新考验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交通基础设施高效畅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如何基于自身要素禀赋和发展优势,找准在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定位,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江苏是制造基地和利用外资大省,拥有产业链供应链完备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对于上海的龙头地位和高端服务业优势、浙江的数字经济和平台优势、安徽的生产要素及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优势以及与兄弟省市错位竞争,在区域分工合作中实现共赢,对于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至关重要。
四、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提升路径
江苏应立足于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江苏制造”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优势,通过国内并购和产业梯度转移,吸引国外高级要素集聚,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一)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面对发达国家掀起以“去中国化”为特征的逆全球化浪潮以及新一轮科技竞争,江苏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首先,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大力培育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其次,抢先产业链创新链布局,瞄准新一轮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前沿,聚焦创新焦点难点问题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重点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依托国内市场需求,推动科技研发。再次,推动政企产学研融合发展,围绕自主可控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崇尚科学、诚实守信、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气,打造更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二)打破体制障碍,推动区域间要素整合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及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加快长三角地区资源整合和协调区域内专业化分工,而区域间要素整合及有效配置,需要打破区域间行政壁垒,推动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衔接。为此,江苏应以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动力,加速区域内资源整合和合理分工。首先,加快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一盘棋”谋划,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指挥下,在相关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与兄弟省市相互协同,共同破解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其次,强化产业协同政策机制。建立区域内重大项目会商机制、重大项目评价和统筹落地联合审议机制,制定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办法,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建立产业协同发展的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统筹研究制定区域内协同发展的税收优惠与分享政策,创新产业协同收益分享机制。最后,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在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内产业有效衔接、合理布局,实现高层次协同开放。
(三)加快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外高级要素集聚
在强调规制融合的新一代国际经贸规则框架下,外资企业更加看重东道国的国内政策是否反映竞争中性和公平贸易原则,包括服务业开放、国民待遇、知识产权、市场采购等方面。由要素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是江苏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集聚国外高级要素的关键。为此,江苏应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功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开放、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等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制度型开放。首先,进一步扩大包括医疗、养老、科技服务和金融等在内的服务业开放,鼓励服务业跨国公司在江苏投资运营。其次,加大政策力度,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及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原料用能及非化石能源方面,强化对外资企业的用能保障,提升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再次,加快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和国有企业等领域的制度改革,加强对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等不正常竞争行为的严格执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最后,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作用,深化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商会协会和国际组织等的常态化交流,及时回应各方关切。依托重要展会平台,组织国际产业投资合作对接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服务保障,打造“江苏投资”品牌。
(四)更好“引进来”“走出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梯度转移,是跨国公司整合海外资源要素的有效手段。在科技进步和企业培育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加快以内资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梯度转移,合理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构建“以我为主”的价值链体系。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大力打击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及市场壁垒,进一步降低国内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而采取的各种优惠政策及超国民待遇。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培育企业家精神,打造一批世界级企业家队伍。在此基础上,以高水平区域经济合作,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发展各类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在生产制造、资源加工、商贸物流和科技研发等领域,加强与东道国的合作分工,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以打造区域技术研发中心和市场营销网络为重点,继续扩大对欧美发达国家及亚太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陈涛.江苏: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N].国际商报,2024-02-19(001).
[2]黎峰.供应链自主可控:理论逻辑与中国实践[J].学海,2023(04):113-123.
[3]黎峰.国内供应链构建水平与企业进口议价能力——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23,49(08):79-93.
[4]信长星.扛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使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J].当代世界,2024(04):4-9.
本文系2024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京市建设长江经济带资源配置中心的路径对策研究”(编号24ZY03)的阶段性成果。
(黎峰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超男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