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市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 近年来,乡村农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创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无锡乡村资源特色明显,发展农文旅基础条件良好。本课题深入调研,了解无锡市发展农文旅的自身优势和现实挑战,并借鉴浙江地区的有效做法,提出政策为本、规划为纲、资源为要、产业为核、人才为炬、机制为履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无锡及其他地区发展农文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资源;无锡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由此可见,在产业多元化与消费升级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传承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但是,农文旅深度融合要发挥“1+1+1>3”的效能任重道远,需要着力解决政策不配套、规划不系统、资源不优化、产业不聚集、人才不充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效推动乡村农文旅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
一、无锡市发展农文旅的优势
无锡市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显著,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丰厚、产业特色明显、交通网络完备、城乡融合突出,为产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筑牢根基。
(一)自然资源丰富
无锡市乡村自然资源禀赋优越,江南鱼米之乡特色鲜明。一是县域有特色。江阴市作为全国唯一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级市,以水为题,绘就山水人村融合新画卷。宜兴市自古就有“阳羡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生态资源良好。锡山区拥有“三山两水”(斗山、吼山、嵩山、鹅湖、宛山荡),湖荡、湿地、稻田纵横交错,江南风景旖旎。惠山区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要素,深挖乡村现代多元功能性价值。滨湖区围绕“太湖108廊道·湖湾乡落”IP内涵,积极探索沿湖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乡境有美景。近年来,无锡市以“五园五区六带”为重点,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建设“六条美丽乡村风光带”,其中宜南美丽乡村风光带、锡西美丽乡村风光带建设初显成效,带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与美丽经济的同频共振。
(二)人文资源丰厚
无锡市乡村人文底蕴浓厚,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及节事活动等影响深远。一是乡村文化IP持续释放活力。江阴市依托“长江锁钥”“江尾海头”的地理形势,充分结合漕运文化、工业文化、遗址文化开展乡村建设。宜兴市素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著称,号称“院士之乡”“教授之乡”“书画之乡”,乡村名人文化底蕴深厚。锡山区依托鱼、稻资源,农耕文化、乡贤文化突出。惠山区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运河文化别具一格。滨湖区湖山文化、禅意文化较为典型。二是民间习俗传承与活化。在饮食方面,有立春吃春卷、夏至吃馄饨、立秋戴楸叶及立冬吃团子等习俗。在庙会方面,梅村泰伯庙会、阳山庙会、杨氏宋帝庙会、鸿山庙会等延续至今。三是乡村节事活动创新发展。例如,江阴市璜土葡萄节、宜兴市芳桥目连文化节、锡山区鹅湖甘露青鱼节、惠山区阳山镇桃花节及滨湖区马山街道杨梅采摘节等,精彩纷呈。
(三)产业特色明显
无锡市依托“小而美”“美而精”的产业特色,挖掘农业多重功能,打造乡村多元价值。一是走精品发展之路。培育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色果品、名特茶业、特种水产、花卉园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精致农业。二是走融合发展之路。立足无锡市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生态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引导,积极创新机制模式,促进要素集聚、功能拓展和价值提升,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三,走规模发展之路。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目标,以园区化、组织化为方向,注重发挥经营主体、农业园区、项目建设等作用,着力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有力助推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典型乡村涌现
无锡市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一是乡村有亮点。无锡市共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1个、“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28个、“省主题创意农园”29个、“省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特色模式(项目)”10个、省“休闲运动基地”11个、“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园区)”7个,11条季节休闲农业线路获农业农村部推介,涌现了白塔村、洑西村、桃源村、马山街道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7个。二是板块有特色。无锡市各涉农板块依托产业发展特色,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现已形成了江阴“新村”、宜兴“茶旅”、锡山“鱼米”、惠山“桃源”、滨湖“花彩”、新吴“吴地”等特产农业休闲旅游带。三是业态有新意。大力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积极培育“美丽乡村+”休闲、非遗、民宿、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如以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为代表的农耕体验、研学旅行,以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为代表的景观农业、田园风光,形成了一批主题鲜明的农文旅集聚区。
(五)城乡融合突出
无锡市以试验区为范本,积极推动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城乡融合水平较高。一是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无锡市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镇体系格局,激活县城城乡融合发展动能。截至2023年底,无锡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3.31%,比全省高8.31%,比全国高17.15%。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无锡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7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三清三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并对村庄细细“问诊”、分类整治,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全覆盖、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合格率保持95%以上。
二、无锡市发展农文旅面临的挑战
无锡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加速推动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断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虽然无锡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浙江省相关先进市(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高位推动及整体谋划不足
无锡市“五园五区六带”规划虽已成形,但缺乏市级层面的高位推动,没有在建设乡村时同步建设道路、驿站等乡村农文旅配套设施,串珠之“链”尚未完全形成。无锡市从茶香宜南到果香湖湾再到鱼跃锡东,拥有250km左右无锡乡村最美的风光带(五百里乡村风光带),散落着乾元村、白塔村、上坝村、桃源村、青嶂社区、严家桥村、圩厍村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乡村,但整体系统谋划不足。
(二)乡村资源价值释放有限
乡村是一二三产业多元共生,农、商、文、健、旅、体、科融合发展的空间。目前,无锡市乡村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及制度空间等乡村空间的价值尚未得到全面释放。农房资源应用仍显不足,无锡市农房改建还停留在“三清三治”阶段,美丽农居特色不够明显,农房经营权灵活应用不够。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和闲置宅基地流转线上交易还未铺开,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缺乏信息途径。
(三)乡村产业功能挖掘不深
无锡市产业特色鲜明,但产业功能有待挖掘。除阳山水蜜桃产业、宜兴茶产业等少数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文旅发展模式外,多数农文旅定位还不够明晰,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深,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链延伸不足的问题凸显。无锡市许多土特产品大多只是初级加工产品,深度加工较少且经营粗放,导致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条仍然偏短、价值链单一,农民卖的大多还是“原字号”“初字号”农产品。
(四)乡村文旅人才资源匮乏
缺乏专业的乡村文旅管理和服务人才是无锡市目前乡村农文旅的一大痛点。无锡市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本地及周边村民为主,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能培训,接待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等较为欠缺,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乡村旅游单位也存在经营比较粗放、管理不够规范、“小作坊”式管理等问题。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是无锡市发展乡村文旅的短板。
(五)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理顺
调研发现,无锡市大部分乡村农文旅项目没有形成利益协调机制,没有充分调动本地住民的积极性及大力支持,没有做到“联农带农富农”,农民没有分享到更多红利,乡村农文旅运营的可持续性不够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但经营性收入低。2023年,无锡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17元,其中经营性收入(7457元)占比16.70%,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11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0307元)占比25.57%。浙江省农文旅融合发达的地区,经营性收入占比近30%。
三、无锡市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结合无锡区位地缘条件、自身农业发展基础、特色资源禀赋和农业农村发展诉求,同时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及做法,综合对未来乡村发展趋势的研判,提出针对性优化路径。
(一)以政策为本,筑牢农文旅融合之基
无锡市农业农村局、文旅局应协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细化举措,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出台无锡市农文旅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农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借鉴浙江省安吉县制定的《关于支持全域乡村运营的若干政策意见》,做好全方位运营前置,将乡村建投模式从原先的“EPC+O”迭代为“O+EPC+O”。在项目筹建初期,积极引入涵盖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多领域的专业团队,将运营定位作为项目核心,从运营视角出发明确项目的功能定位、业态布局、产品设计等,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符合市场和运营需求。浙江省德清县围绕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旅游供给,健全农文旅产业体系。优化融合发展布局、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升级、打响“此心安处是吴乡”品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政策保障。通过县域乡村文旅标识打造行动、农文旅产业带建设行动、重大项目牵引行动、农文旅产业拓展行动、载体能级提升行动、农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国内外交流合作行动及环境设施优化行动等,加快推动农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产业提档升级,融合多元业态,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文旅目的地。
(二)以规划为纲,夯实农文旅融合之路
一是在总体规划上发力。深化落实“五园五区六带”空间规划,着力打造“五百里美丽乡村风光带”,整合风光带上区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形成农文旅经典游线。强化聚集式发展,片区化推进,打造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发展领先、示范作用突出的农文旅联合体、集聚区。借鉴浙江省安吉县突出规划引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编制并以《安吉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安吉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作为总纲,在此基础上编制生态专规、产业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等,形成总规、详规、专规、设计层层配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规划体系。二是在具体规划上用力。借鉴浙江省“1+4+1+X”乡村规划体系,构建“县域规划优体系、乡镇规划定边界、村庄规划布局、乡村设计美形态”的规划工作方案。其中,第一个“1”是指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落实村庄布点,优化村庄体系;“4”是指按“乡镇级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四个层次推进规划要求并逐级落实。第二个“1”是依托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完善乡村地区“规划一张图”。“X”是涉及乡村地区的农业、交通、水利、林业、文旅等各类专项规划,重点统筹专项规划提出的项目和工程,协调空间矛盾,落实空间保障。
(三)以资源为要,构建农文旅融合之域
一是坚持特色发展。鼓励各市(县)区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支持江阴市高水平打造长江水韵休闲目的地,宜兴市打造山水江南度假目的地,惠山区打造生态型旅游度假目的地,锡山区打造红色文化和水乡古镇度假目的地,滨湖区打造影视文化和研学旅行度假目的地,突出“一市(县)区一特色”,培育县(区)域农文旅特色产业,支持宜兴、惠山、锡山等建设旅游特色区。借鉴浙江省桐庐县深入实施“优资兴业、聚人兴城、强产兴县”三大战略,围绕“长三角最佳短途旅游目的地”“新时代文化名县”“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三大核心目标,重点打造“富春山居黄金左岸”、江南古村落、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两山农旅融合、西部宜居宜业等五大区块,探索以生态为基、文态为魂、业态为要的“三态”融合模式,推进农文旅创新发展。二是盘活土地资源。建议通过地块调串、土地入股、村庄合并等方式,将多个村的闲置宅基地适度集中后建设乡村产业园,发展农村养老、农村电商、乡村文旅、乡村民宿餐饮等产业。试点成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机构,在“增减挂钩”等政策支持下,探索政府主导的闲置宅基地收储模式。三是重塑乡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丰富农文旅体验;积极融入现代化元素,促进农文旅升级;大力建设乡风文明,提升农文旅效益;制定专项政策,加强创新开发,推动无锡市传统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以产业为核,培育农文旅融合之力
一是融合式发展。横向上,依托无锡市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立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发展订单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让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纵向上,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打造优质稻麦、精细蔬菜、特色果品、精品园艺和特种水产等特色农业链,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借鉴浙江省安吉县强化产业融合,做强做精白茶和竹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体验经济。二是项目化推进。坚持以大平台支撑大产业,深入推进区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村级特色园建设,健全组织架构、优化运营模式,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有序集中,以“特色+规模”为方向,培育一批市级产业园、特色园,提高农业园区能级水平。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三是品牌化打造。健全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及产品品牌三级孵化培育机制,丰富阳山水蜜桃、宜兴茶叶等优势品牌的文化内涵,挖掘甘露青鱼、宜兴百合等传统品牌的卖点,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借力新媒体平台,优化品牌传播链,创响一批“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的“锡”字号乡土品牌。借鉴浙江省淳安县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以下姜村为核心联合周边25个行政村协同文旅发展,创造了“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规划各具特色、彼此互补的产业带,打造了“大下姜”统一品牌。
(五)以人才为炬,锻造农文旅融合之芯
一是凝聚本地贤达人士力量。定期举办“海内外贤达人士家乡行”活动,引导他们携资本、信息、技术等回归家乡、建设家乡。二是传承工匠智慧。重视工匠,统筹利用金融、保险、用地等产业帮扶政策,支持乡村工匠发展特色产业或企业。培养工匠,健全乡村工匠培育机制,鼓励支持设立工作站、传习所等,传承技艺。用好工匠,结合县区域内有传承基础、市场需求、社会价值的传统工艺,有效对接当地工匠,有节奏地孵化特色产业。三是培育乡创队伍。通过引、育、培等方式,加强乡村旅游、智慧旅游、市场营销、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农文旅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六)以机制为履,增拓农文旅融合之效
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议学习湖州市探索建立“两入股三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优质资产、资源量化入股,村集体和农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形成“资源归集—确权评估—精准招商—商定入股—收益反哺”的工作闭环,把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二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托底”,推动涉农财政进一步整合,加入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适度赋予县区更大的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权限。金融资本“嵌入”,充分发挥农村中小金融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搭建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涉农金融机构牵头、基层组织和农户共同参与的乡村金融信息平台。结合无锡市情况,探索社会资本投融资方式,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社会资本“下乡”,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三是健全运营管理机制。开展“整村运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等运营管理模式,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资源均衡配置,打破传统乡村发展桎梏,实现要素高效流动与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华,囤荣立.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09):100+115.
[2]郑永君,李春雨,刘海颖.旅游驱动的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研究——基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3(06):97-110.
[3]张莞.做好“农旅融合”这篇新文章[J].人民论坛,2018(32):88-89.
[4]张哲,覃建雄,罗丽.岷江上游地区农文旅融合效应测度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09):232-246.
[5]罗大蒙,吴理财.文化为魂:乡村文旅融合中的空间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23(03):143-150+160.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