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城市历史的滨水工业遗产空间再塑策略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空间与功能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滨水空间不再承载过去的生产与交通功能。如何利用闲置的滨水空间,促进滨水工业遗产和城市文化融合发展,是当今工业遗产空间再塑的紧要问题。在无锡钢铁厂空间再塑中,实施了历史传承策略、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优先策略,为推动滨水工业遗产空间再塑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城市历史;工业遗产;空间再塑;无锡钢铁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工业遗产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类别正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2003年7月,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工业遗产被定义为“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工业遗产不仅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还涵盖了车间、工厂、矿场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演进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城市景观。工业遗产不仅展现了城市历史的丰富维度,还促进了滨水废弃景观的商业复兴,对现代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锡古运河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商末。无锡的先民依河而居,沿河设市,形成了以河为生的历史传统,素有“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之说,孕育了无锡独特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无锡不仅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更被誉为“百年工商城”,其百余年的工业发展史留下了众多工业建筑遗产,位于古运河畔的无锡钢铁厂便是其中之一。始建于1958年6月的无锡钢铁厂,以生产特殊钢为主,曾是无锡重要的产业地标。对于无锡市民,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居民而言,无锡钢铁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其共同记忆的一部分。近年来,无锡钢铁厂通过空间重塑与活化利用,推动了古运河风光带的维护与美化,构建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为滨水工业遗产空间再塑提供了参考借鉴。
一、滨水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价值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1]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2]工业遗产是构建和展示中华民族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实证,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珍贵财富。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尤其是挖掘工业遗产的城市历史与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有效途径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北美各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已兴起城市滨水空间复兴和再造浪潮。例如,波士顿水岸、巴尔的摩内港、纽约南街海港和伦敦金丝雀码头的改造。滨水空间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早已成为西方学者的共识,文化因素是确保城市更新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焦点。[3]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诞生了一批与城市历史文化有关的规划理论。例如,文化空间理论提出了文化空间、生态空间和居住空间的融合模式;场所叙事理论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为滨水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塑造、传播和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城市记忆是不同时间断面中城市精神和建筑实体的共同记忆。城市能够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强调记忆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能推动城市历史的保护和文化复兴。[4]城市历史在当前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学术研究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探索地理、空间与时间关系中的关键概念,要通过把握城市历史来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城市的文脉。
(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举措
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休闲娱乐公共空间需求的增长,城市滨水空间的价值正被进一步挖掘和重视。无锡钢铁厂的古运河畔滨水空间和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更新的使命。过去的工业活动和长期荒废导致河岸杂草丛生,生物多样性下降,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整体不佳。尽管滨河区域住宅建筑密集,但由于缺乏绿地和亲水平台、驳岸、步道等亲水设施,加之交通不便,使得滨水区域的活力不足。通过空间重塑和活化利用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二、无锡钢铁厂的空间再塑
随着对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日益重视,无锡钢铁厂于2007年11月整体搬迁至位于长江北岸的泰州市靖江开发区。搬迁后,原有的厂房架构依旧矗立在古运河旁,成为一处滨水工业遗产。自2020年起,无锡华侨城启动了对这些工业遗产的改造工程。改造的两座厂房分别是一号厂房和三号厂房,其面积分别为2400平方米和3000平方米,这两座厂房建筑较为完整并具有保护价值,改造项目总用地共有3层,总建筑面积为60505平方米。无锡钢铁厂的空间再塑,以古运河为中轴线、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中心,保留了无锡钢铁厂一号厂房和三号厂房的主体结构,将这些工业遗产转变为文旅新地标“无锡运河汇1958”。一号厂房和三号厂房被设计改造为集休闲、娱乐、餐饮、展览、观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商业集合综合空间,这一改造项目不仅保留了无锡钢铁厂的历史记忆,而且为其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活力,将其转变为以文化商业为主的城市活力区域,既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让人们铭记历史。无锡钢铁厂空间再塑中实施了以下三种策略。
(一)历史传承策略
无锡钢铁厂空间再塑着眼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彰显城市历史的传承意义。20世纪欧美国家对滨水地区更新改造的经验显示,纯粹的推倒重建会割裂历史、社会与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而导致地区彻底失去活力。工业遗产作为历史遗迹,不仅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因此,在改造工业遗产时,既要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市民的情感与记忆,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主题。因此,滨水空间工业遗产的改造需要平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实现新旧融合,开拓创新。
无锡钢铁厂在空间再塑过程中,设计注重体现历史文化,充分考虑到场地内侧和外侧的工业遗迹,在整体形式上保留了原有的钢质结构,一号厂房和三号厂房以相互垂直的姿态形成基本的空间骨架。同时,在三号厂房上保留了横跨200米长的巨构空间和立面横向遮阳板。外观上延续原厂房的红砖,在一号厂房的空间装置和多媒体内容设计上,考虑到江南运河文化的因素,设计团队选取了运河和水流的意向来构建室内的多媒体装置,开凿出一条建筑内部的“电子运河”,即两个分别从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贯穿整个钢铁厂地面和中轴线的屏障,其中一个呈现倒T型,贯穿了建筑地面的首尾,另一个则为从地板升向天花板的长方形。同时,设计团队着重梳理厂房内部交通流线,通过钢构楼梯的设计打穿和连接不同楼层。[5]在外围,保留了厂房内的起重龙门架,一直延伸到外围的锡钢浜内,通过这些设计,保留了无锡钢铁产业和地域文化历史记忆。
(二)空间优化策略
无锡钢铁厂空间再塑着眼于“城市与水”的关系,体现工业遗产改造的空间整合功能。无锡作为江南水城,其水岸线不仅承载着南长街的历史文脉,也见证了无锡钢铁厂的工业辉煌。南长街与古运河相互依存,共同编织了一段流动的历史。河流为南长街提供了天然的交通线,培养了工商基因,两岸建筑也与水共生,展现了江南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城市中其他区域不同,滨水地带同时拥有水陆两种空间,这要求规划时必须考虑到水陆的二元特性。为了使这些滨水土地能够被重新利用,提升其道路可达性至关重要。通过加强交通连接,可以增强城市陆地与滨水空间的互联性,为多样化的活动提供便利的交通支持,从而提升滨水区域的活力,促进城市整体的和谐发展。
无锡钢铁厂空间再塑过程中,基于古运河的水岸关系,其工业遗产改造项目要重现水岸居民与环境互动的景观。在整个地块上,通过街区的设计连接滨水空间和城市道路,设计出了形态错落、尺度宜人的滨水文化街区,用街区的方法形成一个过渡,连接起了滨水空间与商场。在城市道路交汇的三角地带,采用“商业盒子街区”[6]建筑策略,旨在创造展示城市的重要节点。主要商业空间位于街角,其他部分则从街角向一号厂房和三号厂房方向逐级错落,形成尺度差异,营造出循序渐进的观感。场地内由两座厂房构成的十字轴划分的三个街区区域,根据不同用地属性,采取不同设计策略。设计旨在使城市与滨水空间融合,体现出江南的诗意。通过这样的设计,“商业盒子街区”成为现代地标,各区域既独立又紧密相连。
(三)生态优先策略
无锡钢铁厂空间再塑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工业遗产改造的社会属性。滨水工业遗产空间再塑,体现了依水而生、依水而盛的理念,特别关注建筑与景观生态的融合。在设计中,融入绿地和露台等景观元素,重新赋予景观生命,创造出既绿色又可持续的空间,美化城市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无锡钢铁厂改造是整个运河风光带保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紧邻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涉及大量历史保护建筑,改造过程格外注重环境保护。同时,由于过去的工业生产活动,生态环境较差,在这样的城市历史背景下,改造项目特别重视绿色发展理念。无锡钢铁厂工业遗产空间再塑秉承“自然生长”的设计理念,将一种有机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融入场地规划。该项目致力于充分利用滨水空间,特别在三号厂房区域,通过退缩建筑首层,营造了休闲的公共区域。设计中融入了江南运河水乡文化特色,打造了小型喷泉景观,旨在重塑生态水岸,激发滨水区的活力,创造引人入胜的景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绿色生态空间,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内部空间广泛使用透光材料,使阳光能够透过飘板照射到排柱上。增加植被覆盖度,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添生机。
三、滨水工业遗产空间再塑的启示
(一)注重传承城市文脉
无锡钢铁厂工业遗产空间再塑,将产业老地标转变为文旅新地标“无锡运河汇1958”,深刻体现了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这种改造方式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而且通过将工业遗产与现代文化、商业活动相结合,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新的作用,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工业建筑遗产不仅记录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和产业建筑的发展历程,还成为了构成城市风貌的重要元素。滨水工业遗产空间再塑的价值,体现在既维护了城市历史的连续性,又以物质形态保留了地方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完整真实再现场景
通过对滨水工业遗产的空间再塑,再现了水岸人民生产和生活空间。无锡钢铁厂工业遗产改造项目让人们在历史与现代中不断切换,通过新商业空间的戏剧性表达和人性化设计,创造了漫游式的体验感,让消费场景更有趣味性。改造项目中保留的老厂房成了游客集散中心,与清名桥景区实现水陆双线无缝对接。这样的设计不仅保留了工业建筑的历史风貌,而且通过现代商业和文化的注入,使得过去的码头在新时代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创新引入具有文化性与艺术性的优质内容,无锡钢铁厂工业遗产成为了时尚打卡和潮流消费的新聚集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无锡水岸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新场所。在此,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古运河的历史韵味,又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和乐趣,真正实现了场景的完整真实再现。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无锡钢铁厂工业遗产空间再塑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了保护传承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启发人们,在滨水工业遗产改造中,应将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通过绿色设计,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增加绿地、优化能源利用、减少污染排放等方式,实现滨水工业遗产与城市生态完美结合。遵循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好工业遗产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工业遗产的空间和特色,使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相融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24(08):4-13.
[2]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N].人民日报,2024-08-07(01).
[3]Evans,Graeme.Measure for measure: Evaluating the evidence of culture's contri-bution to regeneration[J].URBAN STUDIES,2005,Vol.42(5): 959-983.
[4][意]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徐迅君,王莹辉,杨育青.锡钢潮涌——无锡运河汇一号及三号厂房工业遗存改造空间设计[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04):28-33.
[6]肖诚,廖国威.工业遗存转型,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发展策略研究——以运河汇1958为例[J].世界建筑导报,2024,39(05):35-41.
(作者单位: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