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4-03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作者:张艳丽 夏 琼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55   发布日期:2025-2-24

摘  要  新质生产力作为承载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的先进生产力,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耦合性。新质生产力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能够丰富文化产业内容供给、重塑文化产业生产模式和推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当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数字发展等方面面临着现实挑战,亟须新质生产力赋能。新时代新征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加强科技支撑、深化融合发展、激发数字动能等方面进行展开,着力破解约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梗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度建设,明确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重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明确路径:“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所培育的新产业、催生的新模式、形成的新动能,能够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鉴于此,研究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具体赋能路径,对于加快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3]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主要是从技术、要素、产业三方面进行展开,对文化产业内容供给的丰富、生产模式的重塑及业态的创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动能,丰富文化产业内容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4]为了迎接新挑战新需求,文化产业亟须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文化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源泉,推动文化产品更丰富、文化供给更高质量。

从文化产业资源端来看,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资源统筹整合、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新质生产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汇集文物、古籍、民间文艺等历史文化资源,并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分类、规范标识,为文化产业提供更丰富、更精准的文化资源供给。同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紧密相连。新质生产力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模拟,使其在虚拟场景中得到真实还原,促使文化遗产“活起来”。例如,敦煌研究院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全真“数字藏经洞”,生动再现藏经洞万卷藏书的盛况,为观众打造身临其境的超拟真体验。

从文化产业创意研发端来看,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品丰富多样、迭代更新。“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消费者和消费行为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5]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文化创作与展示的门槛,日益彰显出“生产技术民主化”趋势。数字平台给予消费者广阔的创作空间,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使新兴文化产品层出不穷。

从文化产业生产营销端来看,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消费体验升级、消费潜能激发。当前,人民群众期待有更多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的融合集成开拓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有效提高人们的消费意愿。全息投影、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数字交互技术的运用,丰富和拓展新的感知空间,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场景模式。除此之外,数字技术的赋能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并开展精准化营销,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建立起用户黏性,开拓消费增量空间。

(二)优化文化产业要素配置,重塑文化产业生产模式

从生产力要素结构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以科学技术的赋能促进传统生产要素提质增效的同时,能够实现传统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助推文化产业向高质量生产模式转变。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掌握新技术的新型劳动者、高尖端设备等劳动资料以及数字空间等非物质性劳动对象,从而提升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数字技术发展对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例如,运用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对文化人才在新兴技术的掌握、数字资源的开发、智慧化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科技创新的催化下,以传统机械为主的劳动资料也向高科技、高性能、现代化的劳动资料转变。这些劳动资料包括各类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处理中心、算法等新型劳动工具,能够极大提升文化生产效率,改变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此外,传统劳动对象经由科学技术的融入与升级,向非物质化劳动对象扩大,拓展了文化生产的边界。譬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劳动对象在文化装备制造业中的广泛渗透,促使VR/AR智能视听设备、人工智能游艺产品研发生产等新兴领域出现,推动文化生产领域的变革升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据、算法、算力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纳入文化产业生产过程,与传统的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相结合,形成全新的生产模式,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6]依托数字技术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数据资源,被广泛收集起来,并以生产要素的形式进入生产领域,推动新产品的开发。例如,近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规模开展馆藏文物数据的采集工作,累计采集了7073件文物三维数据、165万张文物影像、97个展览数据,并通过智慧展览等形式,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

(三)加快文化产业深度转型,推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势在必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结构载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业态等都承载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数字技术与创新意识赋能文化产业,能够推动文化产业体系提质增效。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能够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在生产方式上,数字技术的引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帮助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数字摄影、3D摄影等技术在影视产业的应用,降低了影视取景的难度,影像抓取和图像输出越来越高清,推动产业向数字化、精细化生产方式转型。在产品形态上,线下向线上发展、实体向虚拟形态转变,文化制造业逐渐向文化服务业转型,消费者能够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促进了文化价值的传递。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特征较为鲜明的领域。文化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网络视听、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文化创意理念的引领与贯彻。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所涉及的技术往往代表着科技发展的尖端,增长势能强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沉浸式展览、人工智能创作等文化新业态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动能、技术支撑与发展指引。未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呈现更紧密和更协调的趋势,促使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业态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文化产业作为附加值高、关联性强的特殊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与创意相结合,加快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文化旅游产业对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强化了旅游中的文化体验和产业属性。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呈现出崭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距离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文化产业技术应用不足,高质量投入亟须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与科技呈现融合趋势,不仅带来文化领域的新变革,更为社会经济注入新动能。然而,从整体上来看,文化与科技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一是文化生产的技术水平较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共性与核心技术相对落后,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现形式的能力较为薄弱。同时,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存在技术壁垒,导致技术难以共享,对文化产业的技术融合创新形成一定的制约。二是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衔接不畅,出现信息需求不对称问题。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科技企业对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了解较少,科技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程度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出现合作脱节现象。大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处于实验室阶段,未达到适配文化企业需求的成熟阶段,成果实用性不强。

(二)文化产业结构转型乏力,高质量发展进程延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的发展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8]明确了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创新的方向,文化产业进入了结构化调整阶段。然而,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仍未突破传统的发展框架,传统文化产业占比较大,限制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文化制造业主要依赖于资源等要素投入,技术含量不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文化生产过程中对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不足,文化生产效率较低。同时,这种生产结构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难以支持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意识不足,创意设计能力有待提高。例如,当前,不少文化场馆存在内容服务同质、场景单一的问题,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多样化需求。三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在交叉渗透的过程中,没有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文化价值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导致所谓的融合只是对两者进行简单的叠加,融合效益较低。

(三)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受阻,高质量供给存在短板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全新业态,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接近13万亿元,其中,数字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接近5.24万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营收比重提升至40.45%。数字文化产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仍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一是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削弱了数字文化企业的发展。云、网、端等数字基础设施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化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二是文化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存在诸多壁垒,限制了数字化应用范围。各地区所出台的政策只是为了针对本地区文化数字化建设,缺乏跨地区文化数据共享的机制。各地区各机构的文化数据资源采集依据不同的数字化标准,缺乏统筹整合,容易造成相同文化内容重复数据分析等问题。三是数字化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数字文化消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数字文化内容良莠不齐、数字文化业态单一、数字文化企业发展不足、文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风险等,影响数字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9]要将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必须打通具体实践中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提出精准的优化方案。

(一)加强科技支撑,夯实文化产业科技根基

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发展及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强文化产业技术支撑,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赋能。

第一,加强文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集中力量对文艺演出、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领域进行攻关,促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在文化领域涌现。加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脑科学等关键共性技术在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的投入应用,推动文化内容生产、服务模式、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同时,要提高文化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技术合作,推动各领域技术的深度嫁接;加强传统文化技艺与新兴文化产业的技术交流,促进技术融合创新。

第二,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密集的文化科技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优化文化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效统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构建文化产业技术联盟,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打通信息、技术、人才流动的壁垒,有效整合文化科技创新所需的生产要素。

第三,搭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发展文化资源数字化存储、采集、开发、管理技术,通过在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等开展文物展品、古籍珍本的数字化工作,推动中华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打造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引导支持国家文化重点实验室、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整合各文化创新主体的优质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文化科技资源整合和链接功能,向文化企业精准提供科技成果的信息发布和推送服务,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可行性及市场前景进行评估和鉴定,打造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二)深化融合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是依托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进生产力,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变革传统产业结构,突破产业融合边界,使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得到拓展延伸。

第一,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文化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含量,打造高端精细产品供给,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生产、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加快节能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绿色技术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广泛运用,培育绿色文化工厂和园区,建设绿色文化供应链,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绿色化转型。

第二,推动文化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国家统计局修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明确将与文化行业密切相关的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分类统计范围,为文化企业发展指明方向。探索数字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形式,实现内容生产、视听体验与创意服务的创新,不断催生文化产业新模式、新场景。加强文化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融合。未来产业所涉及的前沿技术往往是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颠覆性技术,能够为文化产业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新优势。

第三,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制造业、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融合强化旅游文化体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同时,积极探索集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如特色小镇、文化主题公园等。以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将文化创意植入产品和服务中,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建设、外观功能设计、创意营销,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强品牌的文化附加值,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以产业融合培育农业新业态。借助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形成创意农业、数字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

(三)激发数字动能,加速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数字化深刻影响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消费方式与产业结构,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必须充分激发产业数字动能,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

第一,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推进文化数字化的重要基石。推进文化产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丰富5G和千兆光纤网络数字化应用场景,提高物联网在文化产业领域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文化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完善数据中心、云平台、智能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专网,构建全国一体化文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以数字化技术助力文化设备智慧化升级,如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对传统文化设备的更新换代,打造沉浸式、智能化文化产品。

第二,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能。要打破文化领域的“数据孤岛”,促进公共服务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的文化数据资源依法开放共享,依据有关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推动文化数据安全监管,切实加强文化数据资源保护。要健全文化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加强数据采集、管理等标准建设,强化文化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要加强对文化消费数据的监测管理,依照大数据对文化产品、服务、资本进行精准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文化供需平衡。

第三,大力推动数字文化消费。优化数字文化消费供给。加强对数字文化消费内容的指引,在短视频、网络文学等领域制定行为规范,鼓励开发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文化服务。丰富数字文化消费业态。利用集成全息呈现、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技术,培育云演艺、云展览、沉浸式等新型业态。壮大数字文化消费企业。打造一批高质量、竞争力强的数字文化企业,引导互联网及其他领域龙头企业布局数字文化产业。同时,扶持一批中小微数字文化企业,激发和调动中小微数字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1).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41.

[4]习近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9-19(01).

[5]祁述裕,邓雨龙.论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4,40(03):62-69.

[6]盖凯程,韩文龙.新质生产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109.

[7]谷业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N].人民日报,2024-04-22(1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44.

[9]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0.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政府为民办实事机制创新研究”(编号SK2021A0063)的阶段性成果。

(张艳丽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琼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