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路径探析
摘 要 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是提高基层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县级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应有之义。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县级党校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此,应从落实地方党委主体责任、深化党校办学体制改革、集中力量抓实基本培训、强化县级党校自身建设、加强上级党校业务指导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县级党校;办学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强调“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1]这对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县级党校肩负着落实基本培训任务和全面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重大使命和关键职责,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县两级党校大约承担了90%以上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任务,是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力军。要从长计议,把这些党校都办好。”[2]目前,我国有县级党校近2500所。县级党校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是提高基层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内在要求
提高现代化建设能力,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3]新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提出,“培养造就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4]《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明确了不同类别干部教育培训量化指标,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力军,县级党校应当履行好为党育才的职责使命,为全面提高基层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办好基层的事情,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县级党校抓实基本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素质和能力,解决新形势下基层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能力支撑。同时,通过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凝聚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共识,汇聚推动改革发展强大合力。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专题调研成果,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因此,县级党校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库”和“人才库”。
(三)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是促进县级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以来,县级党校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县级党校还面临不少困难,制约了县级党校事业发展和职能作用发挥,与县级党校应承担的工作任务还不相称,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党校工作的新要求还有差距,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因此,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对于促进县级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四)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应有之义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此,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作为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县级党校通过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等,切实发挥“不正之风‘净化器’、党性锻炼‘大熔炉’、全面从严治党‘风向标’的作用”,[5]有利于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水平,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基层落到实处。
二、县级党校办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县级党校认真履行为党育才的职责使命,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县级党校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体制机制不畅、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基本培训不规范、内部活力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办学体制不够顺畅
目前,县级党校存在全员参公、全员事业、参公与事业“双轨”并行等多种办学体制。例如,J省91家县级党校中,有18家县级党校实行全员参公办学体制,占比19.8%;有2家县级党校实行全员事业办学体制,占比2.2%;有69家县级党校实行参公与事业“双轨”并行办学体制,占比75.8%;还有2家没有实体化运行的县级党校办学体制尚未明确。多种办学体制不利于调动党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党校独特价值的发挥。
(二)经费保障较为困难
一些地方对县级党校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对办好县级党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县级党校建设与发展投入经费不足,导致县级党校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设备未能及时添置、更新,部分县级党校没有独立的办学场所,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一些县级党校没有专项科研经费,日常运转比较困难。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偏少,缺少学科带头人。二是人才招引存在困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进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三是师资结构不合理,部分县级党校教师年龄偏大,职称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没有严格的学科划分,造成县级党校教师成了所谓的“万金油”。四是教师“非师化”比较普遍,大部分县级党校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往往还要从事行政后勤等其他工作,难以专心治学,影响自身教学科研这一主业的提升。
(四)基本培训存在短板
对照基本培训的总体要求,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一是班次课时未达标。县级党校5天左右的专题培训班较多,1个月时长的主体班次较少。一些县级党校1个月时长的主体班次,时常安排1周左右的学员自主调研时间,并没有实打实排足1个月课时。二是课程设置不规范。一些县级党校课程设置比较随意,往往是办班单位要求上什么课,县级党校就安排什么课,且课程贪多求全,经常是半天安排两个专题课,培训过程变成各类讲座的累加,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培训对象难覆盖。一方面,基层培训的基数较大,经过综合测算,“基层基本培训的培训量加上普通党员后平均增加了近3倍”,[6]加上农村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多、年长体弱党员行动不便等原因,给基层培训组织带来较大困难,县级党校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借口工作忙不让有培训需求的干部参加培训,而安排其他人参加,导致一些干部被反复培训、一些干部出现漏训的情况。此外,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培训效果不够理想。
(五)内生动力存在不足
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缺乏主动性。有的县级党校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缺乏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攻坚克难的办法。二是职工队伍活力不足。县级党校人员较少且流动不通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事业人员与参公人员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事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以内部考核为例,不少县级党校制定的考核办法不科学,且变动较为频繁,没有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导致“干多干少差不多、干好干坏一个样”。
三、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的优化路径
办好县级党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树立系统观念,勇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坚持多措并举、多向发力,推动县级党校办学高质量发展。
(一)落实地方党委主体责任
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是党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应落实好地方党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党校工作,研究解决党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按照上级要求对党校建设与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和改善党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二是抓好队伍建设。选优配强领导班子,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党校领导班子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把更多优秀人才吸引到党校事业中来,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从事党校教学科研的“专家型”教师。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强党校与其他党政机关和单位干部的交流力度,增强党校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三是制定干部培训规划。在摸清应训人员底数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完善规划的落实机制。加强对学员所在单位的考核,将完成调训任务情况纳入单位党建工作考核范围。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培训对象全覆盖、精准化。
(二)深化党校办学体制改革
改革是党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必须进一步深化党校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党校发展活力。一是尽快理顺办学体制。党校要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实践证明,党校实行参公与事业“双轨”并行的办学体制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县级党校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快党校“双轨”制改革步伐,推动党校事业发展行稳致远。二是适当调整编制结构。党校的独特价值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因此,党校的工作人员应该以教师为主。目前,县级党校职工中教师所占的比例普遍偏低。要适当调整党校人员编制,“提高专职教研岗位在全校岗位总量中的比例”,[7]让党校真正体现出“学校”的特点。三是落实人员分类管理。对参公人员参照公务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对事业编身份的教师,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同级国民教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并采取一定措施对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适当补差,保证党校教师待遇不低于参公人员待遇,逐步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符合党校发展特点的教师管理体系”,[8]切实增强党校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三)集中力量抓实基本培训
开展基本培训是践行党校初心的应有之义。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集中体现在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基本培训这一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基本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培训的对象、内容、方式、学制、周期等关键要素。县级党校要坚持系统思维,聚力关键要素,把基本培训抓实抓细。一是细化教育培训对象。集中精力办好主体班次和各类专题班次,通过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行动,加大基层党员培训轮训力度,确保更多的基层党员干部受到全面系统的培训。二是规范安排培训内容。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同时,注重把专业化能力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开展全面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乡村全面振兴、应急处突、基层治理、基层党建等专题培训,帮助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丰富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线上线下、直播录播相结合,综合运用“理论教学+经验交流”“课堂讲授+案例解析+现场感悟”“现场参观+理论提升”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教育培训质效。四是科学设置培训学制。根据基层实际情况,结合学员岗位需求,按照“长短结合、灵活机动”的原则,合理安排培训班次的时长。五是统筹安排培训周期。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培训周期,确保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县级党校自身建设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关键在于强化党校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校整体实力。一是坚持质量立校,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改进和提升讲授式教学的同时,积极运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方法,增强党校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班次设置上,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实现“无缝对接”;在课程内容上,注重联系地方发展实际以及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优化课程安排;在师资选配上,注重邀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和行业内专业人才为学员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坚持人才强校,抓好队伍建设。当前,县级党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引才育才力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引进适应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人才,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训进修、挂职锻炼等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充实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各方面人才资源,选聘一批党政领导干部、先进典型人物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党校兼职教师。加强党校师资统筹使用,加强与上级党校和兄弟党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坚持从严治校,加强作风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求工作绩效的氛围。注重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严抓好学员管理,在工作实践中,落实好“三项制度”,即严格考勤制度,参训学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培训,必须履行请销假手续;严格考核制度,对参训学员学习情况及在校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如实记录在学员培训档案中;严格通报制度,对参训学员学习培训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及时向组织部门反馈,通报到学员所在单位。
(五)加强上级党校业务指导
县级党校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党校的业务指导。提升县级党校办学水平,需要上级党校给予县级党校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一是建立健全业务指导体制机制。近年来,在上级党校的业务指导下,县级党校办学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强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的业务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党校抓总引领作用、省级党校牵头带动作用、市级党校承上启下作用和县级党校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进行业务指导的体制机制。加强对县级党校基本培训、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的业务指导,助推县级党校补短板、强弱项,更好地满足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二是定期开展县级党校办学评估。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确评估的主体。评估工作应由省级党校牵头实施,市级党校密切配合。省级党校牵头评估督促力度更大,更能引起地方党委和县级党校的重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县级党校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让市级党校密切配合,有利于实行差别化考核,提高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坚持正确的评估原则。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促进发展”的原则,对于评估不达标的县级党校,应协调各方力量给予扶持和帮助。其三,制定科学的评估办法。根据中央党校《党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制定县级党校办学质量评估实施办法。明确评估的重点,“应把评估的重点放在党委的重视、基本的办学条件、党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等方面,而不应像评估国民教育学校那样,过多地关注校园面积的大小、教师人数的多少、本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占比等”。[9]三是推动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这项工作应主要由市级党校牵头组织,因为市级范围内县级党校数量相对较少,容易组织,成本较低。实践中,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定期召开县级党校校长会议。由市级党校牵头,每半年召开一次县级党校校长会议,特殊情况召开专题会议。其二,常态化举办教学科研活动。由市级党校牵头,定期举办集体备课会、精品课评比活动、科研协作会等,解决县级党校教师上下联系少、同级不交流的问题。其三,指导构建“大党校”学科格局。市级党校应指导县级党校加强学科建设,引导县级党校发挥各自学科特长,形成学科合力,破解县级党校因教师人数少而无力开展学科建设的困局,提升县级党校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60.
[2]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09):3-13.
[3]谢春涛.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J].求是,2024(17):36-40.
[4]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学习辅导[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5.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求是,2023(07):4-13.
[6]吴刚平.推动基层党校基本培训走深走实[J].干部教育研究,2024(03):57-62.
[7]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4(01).
[8]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辅导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20.
[9]朱成荣.党校教育规律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92.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党校〈宿迁市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高级讲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