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2-05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苏州全市域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研究

作者:程善兰 向 诤 刘培婧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27   发布日期:2024-12-30

摘  要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苏州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是回应“发展和保护”时代之问的响亮回答,更是其强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市能级的主动作为。推进苏州全市域“公园城市”建设,应突出“公”的属性,按照“园”的标准,在优化城市生产、生活功能的同时,以全域绿色开放空间建设为基础,强化“公园”与“城市”的无界融合,彰显“公园城市”生命力。

关键词  “公园城市”;绿色发展;苏州全市域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不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城市的核心是人”为价值取向,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苏州作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气候温和、襟江带湖、山水环绕,具备建设“公园城市”的优厚基础。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苏州考察,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此,苏州市政府印发《2023年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计划》提出,“生态筑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园林乐城、文化趣城”五大行动,聚力打造“满城皆公园、处处见芳草”生态格局的“公园城市”,倾力打造又一张城市名片。

一、苏州全市域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状况

苏州始终秉持生态为先,强化城乡间的统筹协调,将环境改善提升工作延伸至每个区域、每条绿道,有机串联起“自然公园、森林湿地、城市绿化、城市公园、古典园林”,并以此实现资源叠加、山水融城,形成覆盖全市域的大生态系统,实现从“城市上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的实质性转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

(一)增植补绿提档苏城空间品质

有序推进增植补绿、见缝插绿,盘活城市各类小微空间,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营造优美靓丽的城市环境,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开窗见景、推门见绿的城市空间。2023年,苏州已建有口袋公园615个,已完成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264.2万平方米,城市公园10个、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252个,优化提升休憩座椅超4000张。2023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苏州“增植补绿·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同时,苏州新建、改建口袋公园项目连续两年获“苏州十大民心工程”。

(二)延展市域四角山水绿道网络

推进“长江太湖—四角山水—古城—园林”绿道形态成网。2023年,苏州市政府认真落实“打造35条山地森林步道”民生实事项目,完善步道、森林廊道、慢行道、配套设施、节点服务五大系统,串联重要自然人文节点,包括森林康养、登山健身、自然教育、家庭亲子、寻古探幽、集团团建六种功能类型,打造完成总里程223公里的山地森林步道,涵盖张家港、常熟、吴中、姑苏、虎丘5个行政区域、共计19座重要山体,形成了生态廊道系统,实现“一点、四角、多元”绿道连城格局,方便市民在公园城市中亲山近水赏城。

(三)挖掘江南园林价值乐惠民生

因时而进推进苏州园林整体保护,全面修缮提升园林景区,形成全国数量最多、保护最完整的园林文化遗产群体。108座园林先后列入《苏州园林名录》,9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持续推进园林向社会开放,现有90座国有园林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83.3%。预计2035年实现国有园林开放率100%,名录园林整体开放率90.7%,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四)打造精致苏式生活典范

基于“园林之城”的独特气质,植入“苏式生活”等园事、节庆元素,营造城市文化核心场景,串珠成链、辐射周边,营造多元游憩体验,立体展现品质生活高度和人文历史厚度。全面提档升级游园品牌,提升城市魅力。创新提升“网师戏语”“拙政问雅”“枫桥夜泊”“虎丘奇妙夜”等园林夜游品质,精细勾勒如诗如画苏式慢生活。办好文化生态品牌活动,大力推广长江文化艺术节(张家港)、虞山文化旅游节(常熟)、苏州太湖马拉松赛、阳澄湖艺术节(相城区)、金鸡湖双年展(工业园区)以及石湖串月、虎丘灯会、天平山红枫节等一批文化生态活动。推陈出新花事时令活动,定期举办苏派盆景、园艺花卉展览等文艺休闲活动,赓续中华文脉。

二、苏州全市域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公园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苏州不仅要“城中园”的人文美,更要“园中城”的自然美。苏州拥有先天的生态优势,但在后天“公园城市”建设的道路上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园林绿化发展不平衡

苏州市区不如县域板块,城区不如郊区,尤其是古城区建筑密集、人多地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成为全市的短板,中心城区首位度不强。中心城区的开敞绿地呈孤岛式内向发展,山麓、水岸被地产和商业项目封闭阻断,无法与绿道连接形成完整连续的慢行体系,也难以与郊野自然公园形成空间联动。此外,由于高等院校、总部基地和产业园区数量增多,园城分离的现象较为普遍,绿地断裂、阻隔特征明显。

(二)公园绿地特色不鲜明

苏州公园绿地现有规划建设标准有待提高,管养水平不够精细,与苏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的美誉匹配度有待提升。口袋公园设计缺少场所记忆、文化记忆和社区记忆符号,表现为似曾相识,且造景手法单一。自然公园缺少综合服务功能,表现为“有公园和设施,缺品质和赋能”现象。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亟须对苏州本土文脉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三)生态价值惠民效益不明显

由于历史的原因,园林和公园绿化权属复杂,很多社区、单位或私人园林开放度不够,生态质量、游览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新片区的公园与周边用地的连接和互动不强,难以成为城市片区发展的催化剂和兴奋点。

(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完善

受上级住建、资规两条线体制机制的影响,公园绿地、郊野自然公园、森林湿地等资源分割管理,空间的生态廊道被人为割断。在城乡快速发展进程中,公园绿地、林地、湿地等生态建设出现了土地约束瓶颈障碍,需进一步加强文化资源管控和土地资源挖掘,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山水林园湖”生命共同体。

三、苏州全市域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完善路径

苏州应加快构建“公园城市”建设指标,形成易获得、可检验、特色化的指标体系,围绕江南水乡生态基底,串联“四角山水”绿道网络,构建城乡一体公园体系,以项目化推进每项重点工作,用新发展理念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一)生态筑城:守护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厚植绿色生态基底

1.全面保护自然地理生态格局。聚焦苏州绿色生态本底厚植,实施生态筑城行动。在《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总体框架下,稳步推进“一山一策”“一湖一策”,制定各板块工作与行动方案,抓好太湖、阳澄湖、东山、西山等山水生态修复,巩固市区“四角山水”空间格局、建设“沿江沿河”生态廊道,以古城风光环、边界缝合环、城市公园环、郊野生态环及生态廊道为纽带,实现“市域一核两带多廊多点、市区四楔四环多廊”的城乡生态绿化一体化的蓝绿框架,助力碳中和、碳达峰,全力打造生态韧性城市,绘就拥山揽湖、诗意栖居的“公园城市”生态画卷。

2.持续推进绿美村庄行动。坚持“一村一策”原则,聚焦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妥善处理好绿化造林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生态效益、景观效果和休闲功能有机统一,绿化、美化、文化有机结合,构建“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3.重点突出长江生态建设。开展以长江苏州段造林绿化为重点的城乡绿化工作,全力构筑沿江绿色生态屏障。坚持科学绿化,2023年已完成国土绿化2386.7公顷,做好沿岸营造林13.3公顷,进一步筑牢“公园城市”生态安全底线,到2025年基本建成岸绿景美的沿江美丽生态带。

4.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聚焦山水园林意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示范项目,倾力打造稻香景美的生态田园风光。开展“灵白线”山体植被恢复试点工程,提升吴中区山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努力将“灵白线”打造成生态、环保、安全的登山健身步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穹窿山山体及水系为研究区域,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和评价机制研究,构建与苏州城市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森林类型栖息地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场景。

(二)绿道连城:串联“四角山水”绿道网络,提升宜居生活品质

1.串联“四角山水”绿道网络。实施绿道连城行动,推进“长江太湖—四角山水—古城—园林”生态绿道成网,让市民从古城走向“四角山水”,从“四角山水”走向太湖、长江,使市民在“公园城市”中亲山近水赏城,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的美好需求。构筑山水绿道网络,用绿道连接“四角山水”和市域生态斑块,提升太湖生态廊道,建设长江沿岸景观防护林带、沿沪宁高速生态廊道,形成西部环太湖山水片区绿道、北部沿长江生态绿道、南部江南水乡风光绿道,编织河湖密布、山水环绕的“一点四角多元”生态绿道辐射网络。

2.延展“四角山水”绿色网络。在城市外围打造35条山地森林步道,推进洞庭山、穹窿山、香山、天平山、虞山等森林绿道和石湖、澄湖、阳澄湖等环湖风光带绿道规划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1条特色野郊绿道(盛泽镇西白漾公园),2条特色城市绿道(江陵路、长江路〈太仓塘—中环南线〉),1条特色滨河绿道(上塘河、十全河、官太尉河、外苏州河、元和塘、吴淞江、庙泾河、老浏河、盐铁塘、沙家浜路等),打造以“一纵三横九溪”为骨架的绿道框架。在古城区开展园林绿道设计,因地制宜推行“园林外移”,深化“拙政园片区”“虎丘—留园片区” “网师园—沧浪亭片区”“艺圃—环秀山庄片区” 和“怡园片区”五大园林组团文化绿道,推动园林艺术从墙内走到墙外。

3.建设沿水沿路绿色廊道。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和沪苏同城化发展不断加快,结合《苏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以水网和路网为依托,科学规划推动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绿色生态带建设,打造绿色生态休闲景观廊道体系,保护野生生物迁徙通道,构建生态林地网络体系,有效改善城乡居民出行环境。

(三)公园融城: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园体系,彰显普惠民生意义

1.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园体系。坚持以“千园千面”“一园一品”为指导原则,实施公园融城行动,努力建设现代公园体系。开展城乡公园“三环”分级体系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工作,强化护绿管绿扩绿,均衡绿地布局,开展多种形式闲置用地复绿,林下公共空间营造,老旧公园绿地改造提升,织补扩展绿地空间,满足人民群众“转角遇到美”的生活新期待,突出彰显“公园城市”以人为本的普惠意义。“外环”自然公园保护山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整合优化市域30个自然保护地资源,构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长效管理体系,打造灵秀俊美、密林苍翠的山水生态游憩空间。“中环”城市公园叠加综合服务、推动提档升级。实现城市公园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实现公园绿地景观、文化、防灾等多功能协调发展,为市民营造良好的游园环境。“内环”社区口袋公园健全休闲健身游憩功能。有序推进闲置用地摸排复绿,盘活道路周边、背街小巷、社区等小微空间,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乡公园服务体系。

2.全面推动城市绿化提档升级。持续拓展城市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体系化推进口袋公园、城市绿道、林荫路和林荫空间、滨水绿岸等活力空间建设。推动城市绿化由“绿色”向“彩色”发展,由“地面”向“空中”延伸。全市域建设更多的小型开放绿地,结合桥下空间等城市剩余空间,用好老城区的“边角料”,坚持见缝插绿、造景添彩,积极打造街心公园、口袋公园,把城市绿化与古城保护更新结合起来,使绿化更加符合城市山水环境和风貌特色。“拆围透绿”持续优化提升城市公园,加快“公园融城”步伐,充分尊重场地历史风貌及底蕴特色,坚持绿色共享与生态自然并重,实现沿街视线更加通亮,林下廊道更加通达,有序推动公园“边界”向街区“交界”转型。通过拆除围栏、移除冬青绿篱和矮花坛等,打造城绿相融开发的“无界公园”,全面推动新时代城市绿化的华彩蝶变。

3.加快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苏州作为全省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首批试点城市,重点探索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空间试点,制定《苏州市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已具备条件的77处城市公园绿地(其中苏州市区29处,常熟市11处,张家港市15处,昆山市7处,太仓市15处,总面积约409万平方米)进行首批开放共享试点,建立公园共享名录并向公众发布,实现公园绿地赋能,高水平构建“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公园城市”,让市民游客更好地享受绿荫草地、拥抱大自然。

(四)园林乐城:挖掘苏州园林遗产价值,重点推进“园林外移”

1.坚持弘扬园林遗产价值。挖掘提炼历史符号和精神价值,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并重。因时而进推进园林整体保护,依据《苏州园林分类管理办法》,全面完成苏州古典园林修复修缮和遗址保护,形成全国数量最多、保护最完整的园林文化遗产群体。启动《苏州全书》园林篇章编撰工作,全面收集整理苏州园林保护与利用相关古籍文献资料,编研苏州园林史志等学术文章,弘扬传播苏州园林人文历史。组织外国友人感知苏州园林文化系列活动,加强苏州园林文化对外推广活动,推动苏州园林“走出去”。开展与澳门卢廉若公园缔结友好园及园林文化海外巡展活动,面向海外推广江南园林文化,向世界讲好苏州故事,布局多元公园游赏场景,创新苏式生活典范。

2.营造园林栖居诗意气息。推进苏州园林造园艺术外延,在山水修复、城市公园、道路绿化中灵活引入园林特质,建设兼具时代品质与人文精神的园林精品和景观空间,吸纳空间营造、植物配置、叠山理水等造园艺术手法,打造蕴含苏式文化的“公园城市”,使得苏州园林文化艺术之美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努力形成人文美学与“园林印记”交融相生的“公园城市”新图景。

3.持续深化学术交流研究。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内国际科研机构对接,通过探索成立长三角遗产保护联盟,举办“长三角地区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苏州对话活动和“世界遗产苏州园林保护与传承研讨”学术会议,进一步增强苏州园林在国内国际高端学术界的影响力。加大遗产保护、古建筑修复、营造技艺等专项研究和学术探索。汇编《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景观建设优秀案例》,编辑整理《香山帮古建营造技艺口述》,传承古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苏州园林走出围墙、走向世界,深化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文化趣城:布局多元公园游赏场景,创新苏式生活典范

1.打造“公园+”生活典范。锚定为民价值追求,布局多元公园游赏场景,促进与江南文化的有机融合,倡导“一园一品”公园特色化营造,促进“公园城市”有机生命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一,突出苏州宜居宜业的“公园城市”品质。做强大阳山、上方山等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培育沿太湖风光带、沿长江游憩步道、南部水乡湿地带等一批生态游憩步道,推广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教育基地,让市民亲山近水、乐享自然意趣。

2.慢享苏式文化精致生活。基于苏州“园林之城”的独特气质,植入“苏式生活”等园事、节庆元素。进一步办好金鸡湖端午龙舟赛、大运河小铁人三项赛、苏州太湖马拉松、荷塘月色采莲游园会等一批文化生态品牌活动。创新开展“江南园林花语”活动,加强园事花事活动品牌建设。推广长三角国际樱花节、上方山百花节、树山梨花文化旅游节、黄桥梅花节等丰富多彩、百姓喜闻乐见的花事时令活动。打响“夜园林”品牌集群,持续提档升级“网师戏语”“拙政问雅”“枫桥夜泊”“虎丘奇妙夜”等园林夜游品质,构建数字场景,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3.创新数字智慧园林体系。紧扣数字脉搏,加快推进园林数字化,实施数字项目引育,赋能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打造。用数字孪生技术演绎苏州古城。目前,已建成虎丘全景数字模型以及33处园林古建筑和假山的数字模型,正推进落实拙政园、沧浪亭等10座园林720°VR旅游项目,强化全息投影、虚拟成像等数字技术的运用,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加快整合电子政务和新媒体资源,建好建强“苏园旅游”等智慧景区服务平台。将园林数字成果全部链接“苏周到”APP 和“苏州园林旅游”官微,让“数字园林”走进千家万户,让大众在线共享园林数字化产品,品味现代技术在古老的园林中描绘出的诗画江南。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张涤菲.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公园城市建设与旅游价值实现[J].旅游学刊,2023,38(01):7-9.

[2]王曼曼,刘斐,青雨馨.城市发展范式转型下公园城市的实践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福建建筑,2023(02):1-6.

[3]俞震,纪海云.浙江平湖:谋定“公园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新样板[J].城乡建设,2023(02):50-55.

本文系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全市域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对策研究”(编号Y2023YB28)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苏州文化主题游产品体系创新思考”(编号YJ-SZ2301)的阶段性成果。

(程善兰 向诤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科学院副教授;刘培婧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