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2-05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分析、原则遵循及路径建议

作者:黄如中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47   发布日期:2024-12-30

摘  要  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运河文化是扬州与生俱来的特色和名片。新时代,扬州面临着赶超发展、建设“好地方”的重大使命,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认真查找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贯彻落实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效路径,为实现扬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关键词  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是与长城齐名的国际文化名片。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1]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运河文化是扬州与生俱来的特色和名片。新时代,扬州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机遇,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时的谆谆嘱托,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进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实现赶超发展,再现历史辉煌。

一、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扬州样板。

(一)有效的实践

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效明显、成绩斐然,表现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与之配套的大运河非遗文化园项目也在有序推进;高质量推进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建设,精心打造了湾头、扬子津、瓜洲等“八大景区”,建成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京杭运河苏北段南大门——施桥至长江口门段综合整治工作基本完成,江河两岸面貌焕然一新;施桥船闸、施桥镇区、六圩古渡等主要节点的文化主题公园已陆续建成;非遗文化园、运河会展中心、酒店、科创文创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二期建设工程业已展开,高品位、高颜值、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正在扬州大运河建设中形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努力把大运河扬州段建设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中国大运河旅游重要目的地、世界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范地”的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2]“水韵扬州”“运河明珠”的美好景象已初步显现。

(二)面临的困境

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还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运河文化挖掘不深、文旅融合程度不高、展示手段陈旧单一、区域建设不平衡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一是运河文化挖掘不深。扬州因运河而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中,因运河形成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经过历史传承、延伸、融合,形成了丰富的独具风格的大运河文化。在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这些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挖掘不深、体现不够。二是文旅融合程度不高。文旅融合已成为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高效助力。目前扬州主要还是依托历史古迹开发旅游产品,没有将大运河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没有将文化和旅游更好地相结合,[3]无法充分彰显差异化与独特性,使扬州的文旅产业难以释放可观的溢出效应。三是展示手段陈旧单一。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展示手段较为陈旧单一,不能将大运河文化的深度内涵更好地表达出来,往往停留在以往的静态展示上面,未能让游客的感受达到身临其境的程度。[4]四是区域建设不平衡。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扬州把更多的关注热点和投资重点放在市区,尤其是主城区广陵,相对忽视了其他分段的建设,不时出现主城区和市区段建设轰轰烈烈,其他段建设冷冷清清的现象,关注度不够、资金不足,推进进度较为缓慢。

二、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更是加快和促进沿线地方发展的一次历史机遇,对扬州来说,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尤为重要。必须认真落实国家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要求,充分结合扬州的历史和现实,遵循相关基本原则,切实加快重点项目的实施和推进,确保建设如期高质量完成。[5]

(一)突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遗产挖掘

要强化沿线文旅资源普查和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全面掌握资源分布、等级和保存利用情况,完善档案数据,把区域内大运河文旅资源家底摸得更加清楚,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抓好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建设运营工作,实时掌握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运行的数据和信息。

(二)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重文化传承

要着眼于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推出一批大运河主题的艺术精品、特色展览和文创衍生品,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对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

(三)突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构建全域发展格局

要紧扣运河文化“八大片区”建设,联手沿线县(市、区),加快推进二期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各分段的建设进程,努力构建一条主轴、八大片区、多个特色节点组成的全地域、全方位的文旅发展空间布局。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加强运河文化研究和传播,生动讲好新时代大运河的扬州故事。

三、加快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路径建议

当前,扬州要充分利用国家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创新思路、优化路径,努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扬州样板,助力扬州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三个“高”,打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发展的基础

根据国家、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扬州实际,找准扬州段文旅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对接、主动融入。

一要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根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文旅发展的总体定位,围绕建设“古韵特色”“滨河风光”“秀美荷乡”“绿色生态”等文化旅游品牌,致力把扬州建设成为在全国、全世界有特色、有亮点、有内涵的运河明珠城市。结合扬州自身优势,最大限度连接国家和省规划布局,以功能呼应等优势争取政策扶持。二要坚持高水平发展交通。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引领扬州文旅未来发展格局。紧紧抓住江苏“交通强省”战略推进的历史机遇,深入推进“交通强市”战略建设,在连淮扬镇高铁开通、京沪高速升级完成、北沿江高铁加快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扬州港建设,积极实施一批省市县道骨干路网项目,着手对接盐蚌高速、丰蚌铁路规划。[6]推动扬州更紧密地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和“一带一路”发展大布局。三要坚持高标准建设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必须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依托现有人文底蕴、自然风貌等基础,统筹推进一批遗存修缮类、基础设施类、乡村旅游类等项目。围绕古文化打造好运河扬州古城核心区、高标准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围绕红色文化打造好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柳堡的故事》发源地等革命历史遗迹;围绕生态康养文化打造好凤凰岛生态旅游区、茱萸湾风景区、扬州廖家沟森林公园、扬州瓜洲古渡公园;围绕乡村旅游文化打造好广陵七彩·梦升缘、江都白塔河等一批特色田园农庄项目,着力构建集“文旅融合、生态体验、红色教育、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全域文旅发展新格局。

(二)立足三个“色”,擦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发展的底色

要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及文旅发展,不断放大因水而来的古文化、绿文化、红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做好组团协作、相连相融。

一要扮靓“古色”。以遗产修缮恢复古貌,加强对运河文化遗存普查、登记、分类保护力度,重点做好扬州城遗址、仪征拦潮闸遗址等运河重点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7]稳妥有序推进史可法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迹和鉴真、扬州八怪、高朗亭等名人馆的恢复修建工作。[8]以古城建设绽放生机,加快修复扬州东关街、高邮邵伯古镇等重要古遗迹、古街巷、古河道,建成点线面协调有序、古遗迹循环互动、核心区融为一体的古城旅游区,再现运河古城的昔日风华。[9]二要扮靓“绿色”。加快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263”专项行动、建设大运河扬州瓜洲—湾头—邵伯等绿色航运示范段,加快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运河沿线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加快实施沿湖、沿河、沿路的植树造林工程,做好生态中心绿化提升、湿地扩容、水系疏浚等重点工程。加快打造扬州三湾湿地公园等龙头景区,力争建成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农家体验、湖鲜美食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着力打造全省城市后花园、培育田园养生目的地。三要扮靓“红色”。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围绕电影《柳堡的故事》和歌曲《九九艳阳天》打造宝应柳堡国防园;围绕新四军苏中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新四军苏中机关和一师旧址”等内容重点打造宝应西安丰红枫园。当前,特别是要深入挖掘并发扬光大新四军的光荣传统与铁军精神,依托相关纪念园馆,筹建新四军文化园,重新恢复粟裕故居、新四军兵工厂、苏中根据地政府银行、新四军战地后方医院旧址等一批红色遗址,重现新四军将士战斗生活的历史场景,传承革命精神,扩大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

(三)围绕三个“全”,丰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发展的业态

扬州历史上曾经东西南北皆运河,更具有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全域文旅发展的条件,应围绕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服务配合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不断丰富业态,提升发展水平。

一要进行全资源整合。坚持以运河为依托、以水韵文化为特色,紧扣“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面整合以三湾湿地公园、扬州瓜洲古渡公园、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区为代表的水域风光类资源,以双黄蛋、荷藕、慈菇、大闸蟹等为代表的生物景观类资源,以扬州城遗址、仪征拦潮闸遗址、古邗沟、宋泾河等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类资源,以宝应红枫园等为代表的红色资源,以淮扬菜系、扬州剪纸、玉雕、漆器、灯彩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类资源,以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园林城市等为代表的城市“金字招牌”类旅游资源,强化抱团合作,进行整体打造,发展精品旅游,不断丰富特色文旅内涵。二要进行全产业融合。坚持“文旅+”理念,强化文旅业与各行业的渗透,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继续办好自行车赛、马拉松、市民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通过“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等方式,让游客深度体验运河魅力。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借助运河沿线田园综合体打造,依托丰富的水产品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等,增强旅游业的体验感。三要做好全方位服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推进全产业链的品质完善,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短板补齐。建立健全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智慧运河”旅游服务系统,在大运河两岸尤其是古运河城区段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游憩空间。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各具特色的文旅组合线路,丰富游客体验,增加游客粘性,延长游客在景区游玩时间。

(四)借助三个“力”,汇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发展的合力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和全局性工作,既要积极向上争取、各级联动发力,也要吸引社会资本、多元共同推动,更要市内各县区抱团作战、分工协同推进。

一是借“上力”,强化政策争取。牢固树立争取意识,强化对国家、省战略的深入认识,更加精准地明确争取方向和重点,最大限度寻求与国家、省有关政策特别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结合点,千方百计把项目挤进国家、省政策的笼子、规划的单子和资金的盘子。围绕遗产遗迹保护修缮、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修复等诸多领域,继续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资金,进一步拓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资金来源。二是借“外力”,强化多元投入。认真研究招商引资的新模式、新业态,把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切实加大扬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对外招商力度。创新建设方式,充分借助外力,大力探索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和文旅业发展。三是借“内力”,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构,优化工作专班,明确部门、县区工作责任,做好对接落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共性难题,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优化提升文旅集团的运作模式和成效,切实保障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按序时有效推进。同时,进一步强化宣传营销,做精宣传策划,注重宣传实效。

参考文献:

[1]上官丕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立法建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9-09.

[2]本报评论员.擘画江苏大运河“美丽中轴”未来蓝图[N].新华日报,2021-06-08.

[3][4]赵淑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问题与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扬州段为例[J].新楚文化,2023(10):18.

[5][7]光晓霞,李凤鸣,樊译蔚.立足文化遗产,赓续运河文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扬州模式”[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4(09):10.

[6]佘俊臣.奋力走好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之路[J].唯实,2020(04):15.

[8][9]顾长荣.打造运河绿色长廊 助力生态宝应建设[J].江苏政协,2022(04):22.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宝应县委党校〈宝应县行政学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