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路径研究
摘 要 建设协同创新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使命所至,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规律所至,更是环太湖区域经济和科技协同融合发展的要求所至。无锡市滨湖区特别是山水东路区域科教资源集聚,区位优势突出,产业集群化发展,正展现出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要突出规划引领、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典范区,突出科技创新、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引领者,突出院所经济、打造高端经济增长极,突出开放合作、打造创新创业首选地,突出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地,推动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建设。
关键词 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无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把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先行区(以下简称“协同创新区”)作为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新要求新举措。目前,国内先进城市纷纷把打造协同创新区作为建设科技创新圈等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支撑或突破口,总体思路是按照“科创+产业”发展导向,布局建设协同创新区,构建紧密联动、融合共生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撑整个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当前,无锡承担着“加快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使命,需要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新路径。
一、无锡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是大势所趋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使命所至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科技创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2023年,在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江苏“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第一个就是“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江苏考察调研,提出“四个新”的重大要求,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2024年,在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科技创新始终饱含关怀、寄予厚望。2024年8月,《党建》杂志刊登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署名文章《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明确提出,“加快打造南京科创圈、环太湖科创圈”。无锡作为环太湖科创圈、苏锡常通科创圈区域中心城市,探索区域协同创新路径、建设协同创新区是使命所至。
(二)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规律所至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江苏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在科技资源上快速布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需要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开放创新生态,打造一批推动科技创新与高端经济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区。无锡市滨湖区基础研究实力相对雄厚,拥有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等十多家部属院所,当前正创建省级高新区,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具有建设协同创新区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
(三)环太湖区域经济和科技协同融合发展的要求所至
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科技创新领先的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良的创新环境,正不断汇聚科创资源,成为科创高地。从国际看,世界闻名的日内瓦湖区就是横跨瑞士和法国,包括日内瓦、洛桑和蒙特勒等城市的创新湖区,人工智能、机器人及生物技术和产业均全球领先。从国内看,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深圳提出依托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协同、融合、一体化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环太湖区域特别是苏锡常地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苏州有科技城、太湖新城,无锡有太湖湾科创带,常州有“两湖”创新区。建设环太湖科创圈需要依托滨湖等生态、科教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打造区域创新枢纽,更好支撑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建设。
二、无锡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是现实选择
(一)科教资源集聚锻造协同创新“硬核”支撑
科教资源是建设协同创新区的基础。滨湖自带科创“禀赋气质”,随着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加快,科创优势更加明显。一是大院大所集聚优势。山水城区域集聚了江南大学和东南大学无锡校区2所“双一流”高校;集中了无锡90%(12家)大院大所,有面向航海领域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有面向航空领域的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有面向微电子领域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有重大科创平台深海载人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目前,驻区大院大所累计获得2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104项省级科学技术奖。二是关键行业领先优势。目前,驻区的大院大所在计算机系统、航空电子、船舶动力、智能交通等行业中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其中计算机系统、载人深潜器等10余项处于国内顶尖水平。多年来,滨湖全面服务国家战略,从“九天揽月”的神舟号飞船,到“大洋探底”的“奋斗者”号深潜器,从问鼎全球超级计算机榜首的“神威·太湖之光”,到量子计算取得重要突破,多项大国重器都烙上了“滨湖印记”。三是“院所经济”发展优势。组建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院所经济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专班,持续跟进解决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难题。组建“湖湾院所联盟”,吸纳科研院所的行业科技型领军人才超120名,依托科技副总项目前往民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打通科研到生产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发布“湖湾院所联盟”3.0版本,成为科研院所和滨湖民营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的重要平台。
(二)区位优势突出奠定协同创新坚实基础
随着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逐步推进,滨湖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开放合作势头强劲。一是位于环太湖“C核”。从无锡市域看,在《太湖湾科创带国土空间规划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提出的“一核三湾,一城十元”空间结构中,滨湖山水科创核就是其中的“一核”,包含蠡湖未来城、江南大学以及西林片区。从环太湖区域看,“一核”与苏州科技城、工业园区,常州“两湖”创新区、高新区,湖州太湖高新区等创新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一小时科研圈和产业圈”,具备集成环太湖优势产业资源、汇聚全球科创要素、联动国际国内市场的特殊优势。二是畅达交通网络初成。滨湖区与周边地区拥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沿太湖的环太湖公路、苏锡常南部高速、宜马快速通道,串联了苏州、常州、湖州等城市;市域快轨锡澄S1线、锡宜S2线、苏锡常线以及将来苏锡常地铁的连接,将构建起轨道上的“环太湖”;江阴港、无锡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无锡高铁站近在咫尺,为滨湖同环太湖、长三角地区城市交流协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三是开放合作步伐加快。滨湖区加快推进山水城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建设环太湖协同创新区奠定高能级平台基础;加快融入长三角,在上海建设“科创飞地”无锡滨发大厦,促进创新要素开放共享;加快接轨粤港澳,在香港设立滨湖区投资促进香港代表处,与香港大学合作共建香港城市大学(无锡)科技创新中心,成立澳大利亚商务联络处,设立香港、日本、韩国商务协同创新中心,布局建设跨境电商专业园区,深入参与区域和国际竞争与合作。
(三)产业集群发展展现协同创新巨大潜力
滨湖区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入对接,探索科技创新的新赛道、新路径。一是创新集群加速发展。推动大院大所服务滨湖高质量发展,建立“五个一”产业服务保障,着力把聚集的“科教富矿”就地转化为“产业富矿”。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智能网联汽车、旅游五大优势产业规模均超百亿元,“两机”、数字影视、低碳环保三大特色产业加速向百亿级产业集群迈进,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高端医疗、合成生物、量子科技、元宇宙、人工智能、机器人、算力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二是创新园区加速布局。通过加快腾退改造传统工业用地,开发存量专业园区载体,打造高能级科创载体。围绕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新建南泉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两大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太湖湾车联网创新中心、长江江豚保护中心、南京大学无锡大气前沿技术和高端装备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研发平台,并规划建设无锡太湖植物园、太湖自然资源博物馆等一系列重点配套项目,构建具有“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辨识度”的“环太湖创新之眼”。三是创新主体加速涌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鼓励高科技企业承担、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派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华云数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无锡药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被认定为省级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无锡贝斯特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派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围省级智能工厂、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四)创新生态优越营造协同创新良好环境
创新生态好,则创新活力足。一是“山水科创”辨识度日益彰显。滨湖区拥有无锡市90%的太湖岸线,接壤太湖、蠡湖、梅梁湖,坐拥靓丽湖湾风景;拥有无锡市90%的旅游资源,独占鼋头渚、灵山胜境和中视传媒无锡影视基地三大5A级景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3个5A级景区的区县,是长三角地区为数不多的把科教、山水、产业三大资源汇集一域的地区。二是科技金融体系日益健全。目前,滨湖区已落户金融创投类企业超500家、总规模超1300亿元,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3家、总市值为无锡市第一;发放“苏科贷”“锡科贷”“滨科贷”等资金超20亿元,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滨湖太湖湾科创带母基金,引入13支社会化合作子基金,创建无锡太湖湾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设立金程滨湖天使基金,获评无锡市2022年度“金融生态优秀区”。三是科创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优越的山水资源、健全的科创金融体系、密集的重大创新活动,使滨湖区正成为领军人才荟萃、腰部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向往的“引力场”。目前,滨湖区各类院所、平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8000人,高级职称人员超2000人,滨湖籍和在滨湖工作院士8人、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65人、人才总量超18万人,打响了绝美山水配高端人才的“创新湖湾”品牌。
三、无锡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是实践追求
(一)突出规划引领,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典范区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点面结合”思路,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区建设。一是明确目标分步推进。按照环太湖科创圈发展要求,明确分步推进目标要求,到2025年为加速提升期,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为成熟完善期,努力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和生态建设示范地。二是基于能级优化空间。着眼太湖岸线和自然生态等优势,构建“极—城—园”能级空间格局。以沿山水东路风景带的大学、科研院所创新区为创新极,以蠡湖未来城中试基地和高品质配套区为创新城,以南泉产业创新区等相关园区为创新园,加快形成以湖湾为中心,研发链、孵化链和产业链高效融合的空间区域。三是建立高位协同机制。构建“市+区+高校院所”协同工作机制,由无锡市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滨湖区牵头成立协同创新区管理办(与高新区合署办公)负责区域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推进和沟通协调等工作;高校院所和相关国有企业承担相应职责任务。制定实施协同创新区发展的专门政策,为环太湖科创圈推进协同创新作示范。
(二)突出科技创新,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引领者
全面强化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协同创新区科技创新策源力。一是加快锻造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省市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支持深海科学技术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布局军用微电子与微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鼓励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等4个重组成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二是加快布局新型研发机构。瞄准省市产业链技术需求,支持江苏省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东南大学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逐步建立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研发组织体系。探索“事业单位法人+公司运营实体+开放研发平台+独立项目公司”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健全新型研发机构统筹管理及绩效评价机制。三是加快发挥在锡高校院所创新功能。坚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三位一体”,鼓励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太湖学院等根据产业导向探索“基础研究特区”,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提升创新源头供给质量。四是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化“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重点推动航天新气象、中微亿芯、无锡沐创、江苏慧易芯等企业上市。建设大学科技园,支持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增强招引孵化功能,支持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大学科技园建设,推动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加速集聚。
(三)突出院所经济,打造高端经济增长极
构建创新生态的服务体系,打造院所经济,提升协同创新区产业发展引领力。一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借鉴“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引导产业龙头企业与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共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科技园和孵化高地。借鉴“大装置+工程技术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沿途转化模式,围绕元宇宙、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需求,培育本土“引擎”企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借鉴“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首购首用”项目牵引转化模式,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主导,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整体提升。二是推动院所经济集聚壮大。加快院所产业化项目落地,推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民用航空电子系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无锡分部船舶动力电力试验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院所总部企业布局,积极招引一批总部型高端资源。打造院所经济示范园区,承接大院大所新孵化、新引进、新投资的产业项目,加快在山水东路沿线建设院所经济示范园区。三是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依托“湖湾院所联盟”,上海、粤港澳技术交易转移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技术交易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专业技术经理人,常态化开展系列细分领域技术供需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是构建创投生态圈。探索成立产业公司、科创投公司、文旅投公司,以市、区政府投资基金母基金为引导,共同设立天使创投基金、市场化产业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建立起覆盖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
(四)突出开放合作,打造创新创业首选地
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开放合作,提升协同创新区带动力。一是推动市域联动。积极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联动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霞客湾科技城等科技新城建设,推动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探索重大项目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构筑世界级创新创业承载地。二是推动区域联动。积极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联动嘉定国家汽车风洞实验室、华为青浦研发中心、苏州太湖科技城、常州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以及长三角国际技术创新中心、港深科创园等资源,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育强产业集群,合力打造环太湖世界级科创湖区。三是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根据环太湖产业链、创新链布局需求,面向创新资源集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共享、共建一批海外孵化(创新)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鼓励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国际知名科研院校等来协同创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吸引一批全球研发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落户。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举办国际科技交流大会、博览会等活动,探索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五)突出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地
推动“科产城人”融合,提升协同创新区科创资源的聚合力。一是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未来前沿产业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及其系列升级版、“滨湖之光”4.0人才政策,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探索建设协同创新区产教融合区,联合高校、企业协同开展应用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基地等建设,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快建设高品质科创生态圈。打造太湖湾绿色廊道,充分利用107.2公里太湖岸线生态优势,串连沿湖生态湿地、特色乡村和茶马古道等,规划建设太湖湾绿道网络体系。依托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等,引入国际一流的教育、健康、文体资源,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孪生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三是加快营造包容优越创新环境。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完善创新免责机制,建立科研诚信协同机制,健全科技数据治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和保护科学家和企业家精神,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课题组组长:郑立平 贾效兵
课题组成员:徐 钰 顾 望 宋文文
白 杨 李怡萱 王 鑫
【责任编辑:方晓红】
最新期刊
第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